三国刺客列传——野史(转)(1/2)
1.纵死侠骨香——伍孚
伍孚,东汉末年第一刺客。
他原是县里一个基层的文职官员,因大将军何进征召贤士,由东曹掾而河南尹而越骑校尉。
这样的升迁,还有何求呢?何进死掉,不见他报主;宦官乱政,不见他平乱;董卓进来,不见他投效。这样一系列的变故,伍孚的反应,史书完全无载。是啊,史书的笔墨是给正在紧锣密鼓谋划反董的关东军诸侯的,是给每rì置酒高会的总盟主袁绍的。
伍孚对袁绍他们行动的想法,可能和《疯狂的石头》里黑皮的想法一样:“费那事干吗?”于是他独自穿了件小铠,揣了把尖刀,闷头进朝。
董卓是西北军头出身的,反应是很敏捷的,力气是很大的。这是书佐出身的伍孚没有想到的。
一击,不中。
卫士立刻就上来了。气急败坏的董卓端起官腔骂:“你要造反?”
伍孚冷冷地回答:“你不是我的主子,我不是你的奴才,怎么叫造反?反倒是你,反人类反社会,刺杀你都便宜你了,应该把你车裂在闹事上让大家高兴高兴。”
伍孚死了,董卓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几乎和伍孚同时,有平原刺客。
2.深藏身与名——平原刺客
这是一起买凶杀人事件。
刘备早年在公孙瓒下面做平原相的时候,郡里有个刘平,想必是富豪。一向看不起刘备,自然不甘心刘备爬在自己头上。于是收买了一个刺客,去刺杀刘备。
这个刺客寻机会接近刘备,结果甫一接近,就被感化。
感化后的刺客,抽身而去,再也没有在史册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他既没有执著于自己的刺杀目标,也没有愚守所谓的职业道德。可能他连个职业刺客都不是,只是为生计所迫,一时糊涂。
然而历史既没记住刘平,也没记住平原此刻,甚至没记住这个任平原相的刘备,只记住了汉昭烈皇帝。
在平原刺客之后约两三年,有持质者。
3.五岳倒为轻——持质者
兖州事变,曹cāo流离失所。
这次事变,你记住了谁?吕布、张邈、陈宫?还有呢?
在夏侯敦领兵回救时,发生了一段小插曲;插在紧张的时局之间的一段令人难以喘息的更紧张的小曲。
吕布和夏侯敦交战,故意派了若干个将军诈降夏侯敦。这几位将军趁保安疏忽,把夏侯敦绑架,要求拿高额赎金来换,否则撕票。三军一时失了主心骨。这时候,副将韩浩挺身而出,说:“你们绑架大将军,还想活命?赶快把他放了,否则我们就连人质一起干掉!”
韩浩对恐怖分子的铁血政策很有普京的风格,一下子把这几个“持质者”吓得跪下叩头,哭着说:“我们只是想要点钱呀!”夏侯敦安全以后,这几个窝囊废全被韩浩痛骂之后处决。
这个刺客组合很有意思,不知道当初接的吕布的命令是什么。想必是刺杀夏侯敦,但又怕自己脱不了身;于是一合计想了个办法,假装绑架,等拿到赎金后架着夏侯敦离开谎称要到了安全地带再放人。到了安全地带以后,再撕票,然后带着财物回吕布处报告喜讯。如此如意算盘,却碰到了韩浩这样的反恐jīng英,没办法,只好人头落地。
持质者之后六年,乃有许贡门客。
4.飒沓如流星——许贡门客
三国最著名的刺客组合莫过于此。
江东,孙策杀故吴郡太守许贡。一次孙策出猎,许贡的三位门客伪装韩当士卒随行被发觉。孙策当即shè倒一人,却被其余两个回shè,中了面颊。孙策部众很快赶到,把这三人当场砍死。
孙策回去以后不久,伤重而亡。
故事就这么简单。
但是,我们结合另一个记载来看看。
官渡,袁曹对峙。曹cāo听闻孙策要袭击许县,很担心。郭嘉说:“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或许在这段话说完几个月后,孙策遇伏而死。
郭嘉不是管辂,管辂是算命先生,郭嘉是谋士。算命先生和谋士的区别在于,算命先生只会告诉你将要发生什么,而谋士则会把应该发生的变成已经发生的。
0
·
回复
·
1楼
·
2012-07-15
01:18
·
举报|
··
a70006a
·
偏将军
8
凶手伏法,费袆自有姜维接班,曹魏也把郭修追封烈士,家属自有抚恤。震惊一时的奇案,也便渐成尘封案卷。后人裴松之读史至此,也对郭修的行为表示不解,认为他“其狂也且”,大约是jīng神上有问题。
是吗?
结合几个记载来看一看。
第一,姜维是天水冀人,郭修是西平人,同在凉州,基本算是老乡。
第二,《姜维传》有个注,说姜维早年在家乡的时候“好立功名,yīn养死士”。
第三,费袆在位的时候,对姜维“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第四,费袆chūn天死,夏天姜维就“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围南安”。
那么我想,郭修应该不是被卫士擒拿拖到费袆墓前开膛的吧,更应该是在其他大臣还没反应过来之时被满面忠愤的姜维冲上前来一击刺死。
只是一击,比他刺费袆的一击更狠。
十步杀两人。
郭修之后八年,乃有路遗。
9.脱剑膝前横——路遗
姜维屡屡寇边,官骑路遗求为刺客刺杀姜维。
司马昭还没答话,从事中郎荀勖接过话头说:“明公以至公宰天下,宜杖正义以伐违贰。而以刺客除贼,非所以刑于四海,以德服远也。”
司马昭称善,这个计划胎死腹中。
所以严格来讲,路遗不是个刺客。
脱剑膝前横,言其请愿状,也言其未遂愿状。毕竟是三国时代最后一个刺客了。
路遗的行状,之前未有,之后也未提;只这一当的血xìng迸发,被史官敏锐地捕捉下来——尽管或许只是作为对荀勖理xìng分析的反衬。
借用一句网友的话做结吧:路遗就这样黯然湮没在史册之中,“从此大家毫无血xìng、却自称理xìng地活着”。
从此以后,血xìng的刺客越来越少,野xìng的杀手越来越多。
这其实是从战国以后就出现的趋势,我权拿来做此段结尾。
真正再次焕发异彩的刺客时代,要到民国。
三国刺客列传副册
在正册之外,又有副册八人。或因其行状记叙不明,不知是否是暗杀;或因其刺杀手段之独特(非以器杀),不能归入传统暗杀;——但以其侠烈之气一致,姑记于此。
第八名徒刺——夏侯敦
夏侯敦虽然身为大将为持质者所知颇失颜面,但他未出道时也不失为一名侠气之徒。
夏侯敦十四岁的时候,他的老师被人欺侮了(大约是被骂了)。夏侯敦一怒之下,提刀将辱师者杀死。
夏侯敦的杀辱师者,是不是刺杀呢?不知道。但从此他便“以烈气闻”,大约与秦舞阳相似。
顺便提带一句,中国传统的法律,对于这种为亲人、为师长复仇的故意杀人行为处置是很轻的,甚至可以无罪;再加上东汉末年治安混乱,夏侯敦逃过一劫。
夏侯敦后来做到曹魏大将军,位高权重。我一位老师以其人生经验对我说过,人越活越胆小,想起年轻时候不要命的行动,都感到后怕。夏侯敦在身居高位之时,想必也再不会有年轻时候那种手起刀落、快意恩仇的“烈气”了。想起那时的年少轻狂,他可能会后怕,但应该不会后悔。
如果他后悔了,那他就真的老了。
以徒弟身份为师报仇,烈气夏侯敦身居副册第八名。
第七名宴刺——刘晔
刘晔是曹魏谋士,大汉皇族的远亲,扬州人士。
那时候,对扬州人的印象是“轻侠狡桀”。刘晔一生,四个字占尽。
刘晔七岁的时候,其母病终;死前对刘晔哥俩说:“你爸爸的小老婆估计不是个好东西;你们长大后能除掉她,我就瞑目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