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太爷遭受六箭书 诛桓玄刘裕兴师(2/2)
却说荆州刺史桓玄,方督荆、江八州军事,威焰逼人。桓玄与司马元显有隙,玄即举兵做乱,授卢循为永嘉太守,使作爪牙。消息传入京都,晋安帝授司马元显为骠骑大将军、征讨大都督,加黄钺,调兵讨玄。刘牢之依旧为先锋,刘裕为参军。牢之军行至万阳与桓玄相值。
桓玄使人游说牢之,助之倒戈附玄,牢之亦yīn恨司马元显,意yù自做卞庄,姑与桓玄联络,先除去元显,后再除玄。刘裕知之,立即与牢之的外甥何无忌极力谏阻,无奈牢之不从,遂投入桓营。
那桓玄收降刘牢之,大军直取晋都建康。司马元显却毫无能力,纯属废物!平时专横骄纵,把持朝纲,欺主乱政,广集党羽,翦除异己,而临阵之时,束手无策,任玄军进城。桓玄派兵派兵捕住司马元显并其党羽庾楷、张法顺、司马尚之等,一并处死。玄自任丞相,总百揆,都督中外。命刘牢之为会稽内史,撤去兵权。牢之始惧,悔之不及,遂又想举兵袭玄,又恐兵力不足,不免迟疑。当下召刘裕入商道:“我悔不用卿言,为桓玄所卖,今当北至广陵,举兵匡扶社稷,卿肯从我否?”
裕答道:“将军尝率禁军数万不能讨逆,反为虎伥,今枭桀得志,威震天下,朝野人情已失望将军,将军尚能得广陵么?刘裕情愿去职,还居京口,不忍见将军孤危。”言毕即退,后与何无忌一同往京口。
那刘牢之又大集将佐,议据江北,传檄讨玄。到了新洲,部众僚佐恼恨牢之反复多端,虽当面勉强应承,遂后陆续散去,最终牢之部众散尽,rì暮途穷,牢之投缳自尽。
既而桓玄篡位,废晋安帝为平固王,遂改国号为楚,建元永始。独刘裕为玄从兄桓修所召,为中书参军,后随修驰入建业。裕依人檐下,只好低头,从修谒玄,玄温言接见,慰劳备至,加之司徒王谧曾为刘裕故交,乘机献媚,桓玄更对刘裕殷勤款待,赠赐甚优。后桓修还镇丹徙,裕托言金疮疾发,不能步从,与何无忌同船共还京口。舟中密图讨逆,商议计画。密谋已定,遂与何无忌托词出猎,号召义徒。
刘裕召义徒百余人,著名者二十余人,皆勇猛善战,以一当百,除刘毅、何无忌外,还有:
刘道怜(即刘裕弟)、魏咏之、魏欣之(咏之弟)、魏顺之(欣之弟)、檀凭之、檀祗隆(凭之弟)、檀道济(凭之叔)、檀范之(道济从兄)、檀韶(凭之从子)、刘藩(刘毅从弟)、孟怀玉(孟昶族弟)、向弥、管义之、周安穆、刘蔚、刘珪之(蔚从弟)、臧熹、臧宝符(熹从弟)、臧穆生(熹从子)、童茂宗、周道民、田演、范清。
裕又得道教弟子协助,教主遣八仙座下弟子悉数下山,助刘裕整顿人杰。
万事齐备,刘裕率众起义,谋桓修、诛桓弘,占据丹徙,锐意进取。刘裕自称总督徐州事,集义旅数千,督令南下,作檄文声讨玄罪。刘裕军英勇踊跃,一当十,十当百,驰突敌阵,呼声响彻天地。刘裕长刀所向,贼众披靡,更兼刘裕胸怀锦绣,富韬略,率众力追,数道并进,桓玄军溃败。
败耗传入京都,玄料裕军难敌,急策马出都,浮江南走。裕军长驱直入建康,裕出榜安民,且恐都人惶恐,遂率军徙镇石头城,立留台,总百官,恢复晋祖神牌,纳诸太庙。检收图籍器物,封闭府库。刘裕遂督军追袭桓玄。
桓玄挟安帝西走江陵,桓玄至江陵收集荆州兵数万,复挟安帝东下。行至峥嵘州,正遇晋军扬帆前来,正值仲夏,西南风甚劲,晋军乘风纵火,烧得长江上下,烟雾弥漫。桓玄所督领的诸战舰,多半被焚,部众大乱!玄慌忙改乘小舟,挟安帝返还江陵。桓玄返还江陵,人情离叛,没奈何乘夜出奔,yù往江中,后又被晋将诱往蜀地,途中被击杀。晋军迎安帝回京,大力捕收桓氏一族,一律诛杀。刘裕又派兵征剿桓玄太子桓振军,经苦战,击毙桓振,惟桓谦奔入后秦。
晋廷封赏功臣,首推刘裕,授裕镇军进位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持节青徐二州刺史如故。裕上表故辞,再录尚书事,裕又不受,且请归藩。安帝不允,遣百僚敦劝,裕仍然固让,入朝陈请,愿就外镇,乃改授裕都督荆、司、梁、益、宁、雍、凉七州加先前共十六州诸军事,仍守本官,裕始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