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这个导演要谢罪 > 第99章 动态模糊 一拥而上
    第99章 动态模糊 一拥而上

    桑平和保罗当然知道“时间冻结”技术,陈一鸣稍做解释,他们就自行推演出了大致效果。

    基本上,就是货车“超越”松鼠的时候,镜头随着松鼠脑袋的转动逐帧定格,最终呈现出松鼠和其头顶的货车底盘一起旋转的动态效果。

    电影放映的时候是一秒24帧,假定将松鼠与货车交汇的“冻结”时间设置为1秒,那就是24张定格画面。

    事实上也不是非得凑够24张不可,因为人眼自身具备动态模糊功能,只要保留保底数量的关键帧,人脑完全可以在接收信息的时候自行补全运动轨迹。

    保罗移动拍摄的经验更丰富,当即就提出一个问题,松鼠确实可以用cg制作,货车与土路总是要实拍的,定格旋转时的细节变化如何填充?

    保罗的问题,涉及到摄影机与照相机的本质区别。

    两者其实都源于反射成像原理,只不过照相机是静态的单帧一次曝光,摄影机是动态的逐帧连续曝光。

    同一个画面,照相机拍下来的是一张照片,而摄影机拍下来的是一段视频,只不过这段视频的长度只有一秒钟,摄影机需要以1/24秒的时间间隔连续曝光24次。

    如果把这24帧的画面单抽出来洗成照片,然后与照相机拍下的照片做一个比对,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摄影机与照相机的区别,特别是在拍摄运动物体的时候。

    摄影机的24张照片各不相同,不仅是物体本身,还包括背景、光线、色彩、角度等取景框内的全部要素。

    这24张照片合成到一起,传递给人的眼睛,就是“动态模糊”效果。

    而之所以是24,则源于摄影机发明之初的反复试验,只有1秒24帧的“播放”速度,人眼观看起来才最舒适。

    由此可知,动态模糊效果的达成,是摄影机与人眼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也就决定了,照相机通过“连拍”功能是无法完美模拟出动态模糊的。

    具体到“时间冻结”,照相阵列确实可以同时实现连拍和多角度定格,但只适用于绿幕拍摄,也就是把背景、光线、色彩等无法模拟变化的变量全部去掉。

    所以电影里的时间冻结,往往会采用大特写镜头以虚化背景。

    保罗的质疑就在于这一点,松鼠用cg技术模拟,自然可以上照相阵列,反正都是通过计算机虚拟建模。

    可是它头上掠过的货车底盘,以及不断退后的土路地面都是实景,这部分又该怎么处理?

    这个问题陈一鸣可以解释,不过他还是让祥瑞去叫巨石工坊的跟组工程师赵鲁。

    他是昨天到的,今天跟车来到外景地之后,陈一鸣就找不着人了,估计是在四处堪景。

    桑平和保罗看陈一鸣一副胸有成竹的架势,也就不再追问。

    一起厮混了一个月,两人对陈一鸣已经有了些了解,知道这不是一个信口开河的人。

    对陈一鸣的诸多质疑,不过是专家出于技术自信的本能而已。

    至于实拍时不可见的松鼠怎么拍,镜头如何运动,跟焦怎么搞,两人都是行家,完全不需要陈一鸣指手画脚。

    这就像记者问绿幕拍摄时演员怎么代入一样,属于难者不会、会者不难的小问题。

    不是太讲究的话,一个红外线发射器,加上一副红外线眼镜,加一起几十块钱的东西,就可以解决。

    不到5分钟,赵鲁跟着祥瑞过来了。

    他跑得一头是汗,长款羽绒服敞开了拉链,露出里面经典的程序员皮肤,格子衬衫搭配牛仔裤。

    唯一不符合码农风格的,是他明明看上去三四十岁年纪,发量居然依旧乌黑浓密。

    听完陈一鸣提出的需求,赵鲁立马拍胸脯保证,不管是cg松鼠,还是“时间冻结”特效,巨石工坊都拿得下来。

    赵鲁表示,只要不是有水的环境,或是景深过大的背景,“冻结时间”都能够完美模拟。

    今天这场戏需要模拟的只是货车底盘和临造土路,纹理并不复杂,刚才桑平一助模拟的机位,取景框内连草都没几棵,完全没有问题。

    至于cg动物的制作,去年技术又有进步,以往最难做的毛发也得到了基本解决,只不过这是个精细活儿,要堆时间堆人工,成本也就比较高。

    桑平和保罗听完,对修改都不再有异议,新方案就此确定下来。

    加入“时间冻结”之后,这段戏相当于又多了一个隐蔽剪辑点,所谓的长镜头开场,其实是分成三段来拍。

    第一段从松鼠到货车,第二段从货车到司机,第三段从司机到主角。

    三人商量了一下,决定按照321先难后易的顺序拍。

    因为前两段几乎全程空镜,对表演没有要求,对场景要求严苛;而第三段正好反过来,由于需要大量群演出镜,对表演要求严苛,场景则只要确保不穿帮即可。

    万一第三段迟迟不过,拖到晚上一阵风一场雨,很可能第二天场景就全变样了,前两段拍好了也是白拍。

    陈一鸣的指令很快通过李明亮传达到各部门,整个剧组飞速运转起来。

    跟组的工兵小队按照桑平助理的指示,在临造土路上挖出一条1/3个车身长、1/4车身宽的地沟。

    然后在地沟行进方向那一头儿,挖出一条折线,把地沟引向土路的一侧。

    这是给保罗预留的走位通道。

    由于加入了低机位,摄影车不能用了,只能上斯坦尼康。

    从货车出发进入树林,一直到战壕边缘,才有下一个剪辑点。

    这将是一段前后连贯的“极”长镜头,保罗要扛着摄影机移动将近一百米的距离。

    15分钟之后,各部门准备就绪。

    祥瑞举着话筒广而告之,开机不打板,摄影组、录音组和所有演员各就各位,先走一遍戏。

    陈一鸣一声令下,桑平通过耳机接收到指令,开始操作控制键盘“拍松鼠”。

    按照赵鲁的专业意见,松鼠的运动轨迹选择了一条相对便于后期合成的路线,沿着树杈、树干、林地直至土路中央。

    红外线指示由桑平的一助负责,他难得可以指挥一次自己老板,看表情颇有些跃跃欲试。

    在镜头移动至树林边缘时,桑平的助手发出指令,在远处山脚背后货车上待命的群演战士甲一踩油门,驾驶解放卡车拐过山脚冲了过来。

    镜头移速和卡车车速都是提前测试演练过的,确保后者以45公里的时速刚好与松鼠交汇。

    车速的设定参考了沙教授的意见,比半岛战争中我军后勤单位的车速要快一些,不过考虑到车身着火的设定,也不算快到夸张。

    松鼠就位,摄影一助再次发令,司机一脚踩死刹车,老解放呻吟着在土路上滑行摩擦,拉出两条显眼的车辙。

    然后,越过摄影地沟停过了头!

    “咔!”陈一鸣直接叫停。

    地沟的长度只给司机留出相当于一个轮胎直径的冗余,停得太早或太迟都会导致保罗无法移动。

    演练已经没有意义,重来!

    摄影车和卡车复位,剧务指挥工兵们把车辙撸平,第二次排练开始。

    这一次司机没有再出问题,卡车完美地刹停在地沟上方。

    他推开车门,跳下车,拧身就往车尾跑。

    保罗早已开机,他精准地抓住司机双脚与后轮胎重合那一刻,双手稳稳地把住支撑杆开始横移。

    先移镜,再摇镜,镜头像吸铁石一样吸住司机的双脚,把视角转到车尾的侧后方。

    战士甲按照张维宁的交待,拐过来就往后车厢的挡板跳去,右脚踩住下沿儿双手扒住挡板,然后果断松手,整个人四脚朝天地摔在地上。

    祥瑞直接蒙住了眼睛,这一下看上去摔得不轻!

    距离更近的保罗不为所动,他抓住时机推镜,稳住支撑杆的同时弓着身子拐进横向地沟,踩着土制台阶往地面移动。

    此时的保罗需要一边调焦一边移动,还要在变换身体姿态的同时稳住摄影机的相对位置。

    通过监视器,陈一鸣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镜头的不规则摇晃,看来心分三用还是有些过于勉强了。

    不过他没有叫咔,希望先走一遍全流程,把更多的潜在问题暴露出来。

    另外一边,摄影一助发指令给司机时,张维宁也同时接收到了信号。

    看到卡车转过山脚,他就指挥工兵群演们从树林里向土路发起冲锋。

    群演的登场时机不用像司机踩刹车那样精准,但也只允许略微迟上几秒,再迟的话抢险的味道就不对了。

    保罗终于离开地沟踩到了平地上,他把住支撑杆绕了个弧线,向卡车正后方移动,同时把镜头切换到司机的越肩主观视角。

    身后是他的助手,携带f35b的其他组件。

    摄影二助和三助紧随其后跳出地沟,两人像拎担架一样提着一块长盖板,扭头就盖在地沟上。

    盖板刚好卡在地沟两侧的凹槽上,扣上去严丝合缝,朝上的一面漆成土路的颜色,只要不是近景特写,就不会有穿帮的风险。

    两个助手快速远离卡车,群演们刚好赶到一拥而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