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这个导演要谢罪 > 第251章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第251章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5月最后一周,剧组转场到第四处山地丘陵的外景地,拍摄唐军列阵的戏份。

    利用拍摄前两场戏的空当,小美已经在敦煌影视基地招募了足够数量的群演。

    一般来西北影视基地拍戏的剧组,一半以上都是拍摄古装戏,因此当地的群演足以胜任《木兰》对他们的要求。

    说白了也很简单,列队,行军,加上粗浅的阵战对峙。

    没错,不是打架,而是对峙,群演入镜的大景深镜头,基本上都属于短暂的一掠而过,给观众看个全景意思意思。

    所以群演不需要精通动作戏,只要拿着手上的道具兵刃,相互招架比划着别出戏就好。

    至于挥刀见血人仰马翻的特写镜头,自然有专业武行出马。

    因为是几千人规模的大群戏,因此剧组天还没亮就已经出发。

    当天拍摄所需要的盔甲、武器、旗帜等道具,则早就由路平拉到了那边临时修建的仓库。

    京剧有一句行话,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今天这场戏,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短短几分钟的镜头,主演和前排群演都需要化古妆,廖菲菲的化妆组根本就忙不过来,除了魔影厂又支援过来一个组之外,小美不得不又在当地临时找了十几个化妆师。

    6点不到就开始戴头套、化妆,一直到上午10点左右才全部完成。

    至于后排群演,就直接把幞头塞上绑在头上,远景不穿帮就行。

    这头儿化着妆,那头儿路平的道具组抓着群演分发戏服和道具。

    当然不可能所有群演都穿盔着甲,远景内的群演,穿着的其实是外表像盔甲一样的戏服,拿着的各式兵刃也都是轻飘飘的样子货,风大点都能直接吹跑喽。

    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大价钱定制的全套盔甲,光重量就超过二十斤,加上武器和其他配件,负重超过三十斤。

    这些物件太重太占地方,几百套已经是剧组运力的极限,再多做倒不是做不起,而是转场困难。

    几千名群演一一换装完毕各自就位,几百名专业群演也明确了自己的任务,一看表已经11点多,还拍啥啊,放饭吧。

    制片组和道具组嗓子哑了一大半,有的喉咙涩得水都咽不下去,化妆组的妹子们累得拿着筷子手都在抖。

    今天还算运气好的,没有刮大风。

    前两天在地质公园拍戏时,有一个下午突起一阵妖风,红沙漫天能见度不足5米,当时陈一鸣一直提着心,生怕风刮到天黑也不停,再有人失踪喽。

    下午1点,吃好喝足休息完毕的群演们排好了队伍,照惯例先走一遍戏。

    队伍最前头,郁南一马当先,聂元落后半步,两人身后是四人一排的骑兵,五十排骑兵拉出一条长长的马队。

    马队后面古越河骑在马上,身后是五六个骑士,再往后则是六人一排的步卒,一手持枪一手携盾,腰间悬刀背负弓箭,武装到了牙齿。

    一长队步卒后面,间隔一段距离,有一名执旗骑士,小臂粗细的大旗长近三米,旗面随风飘舞,翻卷中可以看到上面一个大大的苏字。

    骑士侧后队伍中央,汪劲松顶盔掼甲扶辔慢行,在他身后又是一列马队。

    老汪身后马队的数量,要大大少于木兰身后的前军马队,这就叫,主角身后动真格,配角身后加特技。

    演员们一下午要走上不止一遍,配合驻组特效师的测算,从各个角度多个机位拍摄足量的素材。

    最终成片里的唐军队列,将是一个绕过山地丘陵如长蛇一般的庞大军势,由木兰率领的前军骑队,萧嗣业统领的步兵阵列,苏定方的中军亲卫队,以及殿后的辎重部队组成。

    行进间的全景镜头拍摄完成之后,队列最后再走一次,直到汪劲松身后的马队彻底绕过丘陵,露出最后面的辎重车辆。

    王威站在导播车上,举着电喇叭大喊“开始!”

    远处的地平线上,冒出几个浑身浴血的唐军斥候,马鞭抽打着马股,拼命向前。

    一辆摄影车与斥候坐下的战马平行飞驰,侧向九十度跟拍。

    木兰身后第一排的四个骑士打马出列,提速迎上前去。

    第二辆摄影车在队列侧前方慢速前进,车上两台摄影机,一台聚焦郁南,一台跟拍骑士。

    木兰右手一招,身后的骑兵竖起一面三角旗帜,队列缓缓停了下来。

    聂元拨马回头,在队列侧边巡视骑队,嘴里不时喊着,“原地止步,不要下马!”

    随着两队骑兵交汇,三两个斥候摇摇欲坠,在本队骑兵的扶持下才勉强折返。

    第一辆摄影车继续跟拍,直到斥候队长滚鞍下马,来到木兰马前单膝跪地。

    王威一声令下,“咔!”

    队伍稍稍骚动,肃杀的军伍之气暂时散去。

    宽敞的三厢越野车上,陈一鸣重新拉片审阅了这个片段,回头跟林萧对了个眼神。

    后者微微点头。

    陈一鸣拿过手边的对讲机,贴近嘴唇大声说道,“过!”

    王威传达的指令,洋溢着无法抑制的喜悦之情,陈一鸣这一声过,意味着今天最难的大群戏,胜利完工。

    本地群演们已经可以解散,但是主演和专业群演的活儿还没完。

    接下来,还有大量近景和特写镜头需要补拍。

    此时的补拍镜头,跟之前对行军队列的抓拍已经完全不一样,这回是真正的“表演”镜头,镜头下的演员必须带着戏,ng的次数极速提升。

    更麻烦的是,拍的虽然是几个主演,但是一同出镜的专业群演,照样要实打实地站在那里当背景。

    三五个镜头过后,就必须停下来稍事休息,毕竟人不歇马总要歇。

    五六月份的天气,敦煌附近的荒漠里已经十分炎热,这块外景地寸草不生无遮无掩,人、马、车辆、设备都在经受着严酷的考验。

    进度比之前预想的要缓慢得多,拍到下午4点光线不再合适的时候,只完成了郁南个人镜头的一小半。

    幸好隔天续拍,就不必像今天一样兴师动众了,只需调用专业群演即可。

    晚上回到酒店,所有人都疲惫欲死。

    陈一鸣现在亲身体会到战争年代大部队指挥官的苦楚了。

    《木兰》的剧组规模已经膨胀到近千人,抛开专业群演,光是幕后团队也已突破四百人。

    设备、道具、物资、后勤,林林总总,千头万绪。

    陈一鸣已经无法像拍摄《1951》那样事必躬亲,他不得不把责任分解下去,并充分信任每个部门的负责人。

    甚至部门负责人也无法深入到最基层,有限且被极度压榨的精力,让他们只能勉强管到组长。

    再往下的情况,陈一鸣已经无法切实掌握,很多组长陈一鸣压根儿就不认识。

    当各部门的汇报汇总上来时,早已是凌晨时分,等拍摄计划布置完,又是一个小时。到了第二天早上,又是4点起床5点出发。

    从近期的拍摄情况来看,剧组里的小岔子并不少见,损坏、浪费的现象多有发生,储备的物资在飞速消耗。

    不过陈一鸣已经没有精力顾及那些了,只要样片符合要求,其他的就随缘吧。

    他现在只希望,敦煌的戏份能够按时按质完成,反正路平的道具组正在加量定制道具,准备金绰绰有余。

    在外一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