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封杀十年我考编,上岸先斩娱乐圈 > 第一百二十七章 李正国很生气,后果很严重!(4,求自动订阅)
    说实话。

    沈飞很少看到李正国的情绪有特别明显的变化。

    但这一次。

    他分明能够感受到,他老人家是很不高兴的。

    而不高兴的原因,就是自己手中的这份资料。

    回去的路上,沈飞就在认真的看着资料。

    而等他看完之后,沈飞总算明白,为什么李正国会那么生气了。

    回到东四胡同这边,他给李伟打了个电话。

    “沈组长,有什么指示?”

    李伟接起电话,直接对沈飞问道。

    很显然。

    这时候沈飞给自己打电话,肯定是有事情的。

    “你查一下共享自行车这家公司的资料。”

    沈飞淡淡地说道:“就是那个共享单车的公司。"

    “好的。”

    李伟连忙点头答应下来。

    两天之后,沈飞拿到了关于共享自行车公司和创始人林威的全部资料。

    资料上面显示,共享自行车是首个无桩共享单车出行平台,创造了“无桩共享单车”出行模式,致力于解决城市出行问题。

    用户只需在小程序上输入车牌号或扫码,即可解锁用车,随取随用。

    用户也可以共享自己的单车到共享平台,获得所有小黄车的终身免费使用权以一换多。

    用户使用结束后,需要对小黄车上锁,然后手机端才能进行结算扣费。

    这家公司二零一四年创建,开始的时候发展迅速,数次融资成功,巅峰估值甚至达到四十亿美金。

    但是。

    这家公司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厉害。

    用马小云的话来说:“一个才没成立几天的公司,就凭着几个故事,组建了几个人的团队,估值就可以是几十亿美金。”

    没错!

    马老板被忽悠着投资了十几个亿,结果毛都没捞到一根。

    而忽悠他的人,就是林威和另外一个叫朱晓虎的大佬。

    朱晓虎,饿了么与美团、滴滴与快的,这两起经典烧钱大战的背后都少不了这个男人的影子。他投资饿了么,五百多万美元获得了几十倍的回报。

    投资滴滴出行,七百万美元获得了一千多倍的回报。

    虽然两家企业至今还没盈利,但是并不影响这个男人大把赚钱。

    二零一六年的四月,摩拜单车在盛海正式发布,四个月投放了一万辆自行车。

    嗅到烧钱大战气味的朱晓虎大手一挥,让专注校园市场的共享自行车骑进了城市。

    从一开始,朱晓虎就瞄准了摩拜猛攻快打。

    先是宣称要在六个月内结束战斗,接着又煞有介事地对比了共享自行车和摩拜的盈利模式:“一辆自行车两百块钱,骑一次五毛钱,每天骑十次,就收了五块钱,两百块钱可能四十天就赚回来了。加上维护成本,三个月收回成本。而摩拜则需要两年才能收回成本。"

    只可惜共享自行车融了十三亿美金,借了阿里十八亿人民币,再搭上三十六亿的用户押金,花了两年时间都没能盈利。

    不仅如此,朱晓虎和林维算过一笔账,共享单车现在每天五千万次骑行。

    三年后做到两亿次,单日收入破亿,一年流水三百亿起步。

    在自行车产业链条上,率先放了一个大卫星。

    朱晓虎,江湖人称独角兽捕手。

    所谓独角兽,就是估值超过十亿美金的创业公司。

    估值这个东西很玄妙,只要有人愿意接手,无论估值多少都是合理的。

    换言之,只要有愿意花更高价格接盘的傻子出现,无论什么价格,投进去,都能赚上一笔。

    这就是凯恩斯的博傻理论。

    所谓博傻理论,就是指在资本市场中,人们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个东西的真实价值而愿意花高价购买,是因为他们预期会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花更高的价格从他们那儿把它买走。

    当然,博傻理论的也有缺陷:如果没有大傻子来接盘怎么办?

    答案很简单,如果没有傻子,就去培养一个。

    培养傻子有几种不同的办法,民间传言用铝锅烧饭,铝元素吃多了,就变傻了。

    也有科学一点的,吃了抗精神病的药物,精神得到抑制,人会显得笨笨的。

    当然这些方法都不可取,不仅有犯投毒罪的危险,而且效率太低,在傻子不够用的情况下,就需要成批制造傻子的技术。

    其中一个方法就是“烘托气氛”。

    人是社会性动物,只要气氛到了,人便会不由自主地做一些连自己也不能理解的傻事。

    比如,初入夜店时,看到一群杀马特在摇头晃脑,大家都觉得他们都是傻鸟但是一旦呆久了,你也会不由自主地跟着晃动起来,这个就是气氛的作用。

    利用气氛批量制造傻子,不仅不犯法,效率还挺高。

    古今中外,比赛和音乐,是烘托气氛最有效的两种方法,后一种用来蹦迪,前一种用来上头。

    烧钱大战就是一场赤裸裸的比赛,这个时候融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迅速扩大规模,干死对手。

    烧得越多,规模越大,估值就越高。

    傻子们一个又一个进场,朱晓虎这些猎手们笑得最开心。

    烧钱烧到最后,两家一合并,造出一个垄断的怪物出来。

    这时,最后的输家不是那个最后接盘的傻子,而是变成了那些任由垄断企业宰割的吃瓜群众。

    随着阿狸和企鹅两个公司的入场,眼看着这场共享单车大战将以共享自行车和摩拜的合并告终。

    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事情坏在了这群学生手上。

    刚出校门的学生不谙世事,最大的缺点就是喜欢做梦。

    看着账户里白花花的银子,学生们胆子渐渐大了起来,齐声高喊他们还有梦想,他们要做大做强,走向世界。

    于是他们拒绝了与摩拜合并的提议,又买了两千万辆单车,投向全球二十多个市场。

    朱晓虎气得骂道:“最讨厌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的创业者”,就差直接飙出那句:“没有我,你丫真以为自己能值这么多钱?!"

    银行圈流行的一个段子,信贷经理放贷的时候,借款人说起资金用途,如果遮遮掩掩,含糊不清,信贷经理就放心了,这货肯定要拿钱去做投资。

    要是借款人一本正经地说自己要扩大经营,信贷经理就会暗叫一声坏了。

    对于朱晓虎来说,林维就是那个认真了的借款人,只是他认真的实在不是时候。

    眼看合并无望,好不容易营造好的气氛越来越凉,朱晓虎及时遁走,只留下马小云在原地不知所措。

    但是。

    林维也不是笨蛋,眼看着公司估值越来越低,到最后他干脆也选择了脱身。

    于是这家公司欠了几十个亿的押金,选择了破产。

    这件事就在几年之前。

    沈飞印象里,好像确实有这么回事。

    原身好像还被骗了两百块钱的押金,心疼了许久。

    但很可惜。

    除了倒霉的用户们,没有任何人为这件事承担责任。

    公司的几个创始人,包括林维在内,虽然被限制了高消费,限制了乘坐飞机轮船等工具,但他们却没有承担刑事责任。

    “为什么他们没有被判刑?”

    沈飞拿着资料,有些奇怪的对李伟问道。

    “这个,是不太可能判刑的。”

    李伟苦笑着对沈飞解释道:“沈组长,您要明白,什么叫有限责任公司?就是责任都是公司的,公司欠的钱又不是我股东欠的钱,只要完成注册资本的出资义务,后面公司破产了,关我什么事。"

    沈飞瞬间傻眼了。

    可仔细想想,发现好像确实是这么个事情。

    国家要搞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给资本家们放开手脚,什么都不监管了。

    有什么问题你去法院告吧。

    每个人押金一百还是二百元,你去法院告共享自行车的公司啊,要么自己百度搜索学着写诉状,自掏路费去注册地燕京告。

    或者你也可以请律师,诉状里要求被告承担律师费等费用。

    为了二百元钱你去告吧,就算你告赢了,好,法院判他退你押金,承担律师费,大不了着公司账上负债再加一笔律师费,掏不出钱来还是掏不出,你可是要真金白银线先给律师付上钱的啊!

    但是,公司欠的钱,关我林维什么事?

    你们不过几千万人损失了两百块,我林维可是损失了市值不知道多少个亿的大公司!

    反正都说是正常的商业行为,警察也不管,法院也不查。

    谁给的着公司资格向全国几千万人收的两百元押金,明知是押金,是不属于自己的,为什么敢挪用?

    谁签的字,谁转的帐?

    这么大的资金流动,银行是瞎子么?

    谁该为这几千万人的两百元押金负责?

    全都不知道!

    想明白这个,沈飞的脸色顿时变得难看起来。

    他也明白过来,为什么李正国会如此愤怒。

    原因很简单,

    因为那个原本应该因为被限制高消费而留在国内的林维,他竟然出现在了米国。

    更离谱的是,他甚至还成立了一个新的咖啡品牌,正在赚钱!

    离谱!

    真的太离谱了!

    ......

    东四胡同。

    沈飞表情严肃的坐在那里,看着面前的资料,手指轻轻在桌子上敲打着。

    “沈组长,恕我直言,林维现在已经到了国外,按照法律来说,我们是没办法要求引渡的。”

    李伟看着沈飞,坦然说道。

    虽然他明白沈飞的意思,但很显然,这个事情不现实。

    且不说大夏帝国跟米国是否存在引渡协定,单单是人家林维现在身处米国这件事,就让他们毫无办法。

    虽然听上去很可笑,但确实是事实。

    “那你告诉我,他是怎么去的国外?”

    沈飞冷冷的说道:“别忘了,他在国内是被限制高消费的,按理说连飞机都坐不了。”

    说着话。

    他的手,重重砸在那份资料上面。

    资料上显示,;林维这次开的咖啡,售价普遍在四至五美元,定价比星巴克更便宜,目前已获得包括idg资本、真格基金在内的风投公司支持,以四千万美元的估值筹集了超过一千万美元。

    但是,公开资料显示,林维目前共收到四十条消费限制令,最新一条发布日期为今年二月底。限消令中对林维的限制包括:不得乘坐飞机、软卧、轮船二等以上舱位。不得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夜总会、高尔夫球场等场所进行高消费。不得购买不动产或者新建、扩建、高档装修房屋等。

    可人家现在人在米国,已经重新创业了。

    而且,

    他创业的这家公司,跟之前的那个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说白了,换汤不换药,人家在米国另起炉灶了。

    “这个……”

    李伟苦笑起来。

    “再去查,我要知道,他是怎么出国的。”

    沈飞冷冷的说道。

    之所以对这个林维如此反感,实在是因为沈飞从那份资料里得知,这家伙简直就是个败家子。

    想当初。

    共享单车可是筹集了大笔资金的。

    而这些钱去了哪里?

    首先,是一堆高价采购来最后废弃的小黄车。

    其次,有媒体爆料公司内部奢靡成风、贪腐严重。

    对此林维曾出面否认,但很快被投资方软银的尽职调查打脸。

    那份尽职调查直指公式财务管理的混乱,包括林维助理拿公司的钱买理财,联合创始人用公司的一百多万钱买特斯拉,以及他们竟然花了一千四百万发射了一颗卫星用于营销。

    而且。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并非林维在破产之后的首次创业。

    据外媒爆料称,三年以来,林维一直在大夏和米国两地工作,先是在西雅图创办了一家移动电源租赁初创公司,然后在纽约创办了咖啡连锁店。

    说实话,沈飞真的无法理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李伟的行动速度很快。

    第二天就给沈飞带来了答案。

    “限制高消费、限制出境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法律手段,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除非法院明确限制出境。”

    李伟对沈飞解释道:“被限制消费的被执行人,因生活或者经营必需进行前述禁止的消费活动的,应当向法院提出申请,获批准后方可进行。"

    说着话,他告诉沈飞:“林维能出境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限制其所涉的案件的执行法院发布《限制消费令》限制其乘坐飞机等交通工具时,人已经在境外。二是他已经获得了法院的批准。”

    沈飞点点头:“所以,他可能也可以先通过火车、汽车等方式转移至境外,然后乘飞机飞往米国,对么?"

    “是的。”

    李伟闻言点点头道:“而且,沈组长,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他触犯法律的地方,我们也没办法要求米国方面引渡这家伙回国。"

    “呵呵,这个简单。”

    沈飞冷笑起来:“他不想回来,逼着他回来就是了。”

    ????

    ????

    李伟一脸茫然的看着沈飞,不明白他的意思。

    沈飞平静的说道:“这件事,李正国也知道了,他很生气,所以后果很严重。”

    李伟一怔,随后就眉头紧皱道:“您的意思是逼林维回来?”

    “嗯。”

    沈飞点点头:“联系他父亲吧,既然大家都是体制内的,那有些话其实说开了更好。”

    其实有些事情,沈飞很清楚。

    林维能够出国,这件事跟他父亲是脱不开关系的。

    他父亲虽然不是地方领导,封疆大吏,但却是大型国企的负责人,这才是林维能够那么年轻就创业成功的原因。

    而这也是为什么林维能够悄无声息的离开国内,抵达米国的原因。

    同样的道理。

    沈飞也要用这个理由,让林维乖乖从米国回来解决他曾经留下的烂摊子。

    不管是谁,犯了错就是要付出代价,这是沈飞的一贯原则。

    更何况,这一次还有李正国的支持,沈飞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不管这个林维的背景有多强大,难不成还能比自己的更强么?

    很显然。

    这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