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封杀十年我考编,上岸先斩娱乐圈 > 第三百二十七章 沈飞的大胆计划,财产公开(2,求自动订阅)
    谁也没想到,沈飞竟然这么大胆!

    当着燕京大学这些领导的面,他竟然要求燕京大学开除汪军的学籍,这简直太离谱了。

    “沈主任,你,你这太过分了!”

    一位燕京大学的副校长,忍不住开口说道:“这个处分,太严重了。”

    沈飞闻言看向对方,淡淡地说道:“这位老师,我想请问一下,燕京大学的校训是什么?”

    ????

    ????

    听到这句话,大家都是一怔。

    虽然现在大家都说燕京大学的校训是进步科学那八个字。

    但其实很多人都知道,真正燕京大学公认的校训,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这是当年蔡原培提出来的,也被诸多燕京大学的师生贯彻至今。

    但大家不明白的是,沈飞这时候提出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

    “沈主任,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金副校长看向沈飞,满脸的不解。

    沈飞耸耸肩,平静的说道:“金副校长,我想问您,问问在座的燕京大学教授们,如果是民国时代的燕京大学,曝光这样的事情,会怎么处理?"

    所有人都沉默了。

    他们每个人都很清楚,这要是放在一百年前的燕京大学,闹出这样的事情来,学校的那些学生们,指定不带消停的。

    别的不说,就学生会那些热血青年,学校敢这么处理,他们就敢去主管部门那边闹事请愿。

    至于说罢课之类的事情,那更是家常便饭,轻车熟路。

    燕京大学在民国时代之所以被当局不喜,觉得他们不如青华的学生安分守己,就是因为燕京大学的那些学生,真的太喜欢搞事情了。

    这一点,在近代历史都得到公认。

    所以,当沈飞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燕京大学方面的领导已经都清楚了。

    毫无疑问,督导办这边要收拾汪军的决心,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大。

    “几位老师。”

    沈飞这时候看向众人,缓缓说道:“我觉得,为了燕京大学的名誉,我们也要秉公处理这件事,绝对不能让一块老鼠屎脏了燕京大学的金字招牌,你们说呢?”

    话说到这个份上,其他人自然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毕竟沈飞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个人或者督导办的意思,而是代表了李正国。

    说到底,这是上面的意思,燕京大学就算有意见也不行,必须要照办。

    会议很快就结束了。

    毕竟证据确凿,汪军想要抵赖也是没有用处的。

    沈飞一行人,在燕京大学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燕京大学,最后离开了这里。

    很快。

    燕京大学正式对外发布公告,宣布将会对汪军予以开除学籍的处罚。

    一时之间。

    微博上关注这件事的网友们,纷纷叫好。

    毕竟对他们来说,能够看到这种人渣接受惩罚,自然也是喜闻乐见。

    回到督导办的沈飞,却没有再关注这个事情,后续自然有相关部门和赵静等人关注,他还要处理别的事情。

    事实上。

    沈飞最近一直在关注一件事,那就是公职人员财产公开。

    说起来。

    公职人员财产公开,原本就是一项不需要讨论就必须实施的制度。

    因为公职人员的薪酬由国家财政负担,而国家财政又是由国家的所有纳税人共同支撑,由此也可以理解为,所有纳税人就是所有公职人员的老板。

    老板想知道自己的员工一个月挣了自己多少钱、该不该挣这么多钱、有没有违规挣了自己的钱,理所应当,天经地义。

    但是。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大夏,公职人员财产公开,却成了一项阻力重重、难以实施的制度。

    事实上,早在八十年代年,我国就提出了公职人员财产申报与公开制度。

    到了九十年代,相关部门更是先后公布了文件规定,形成了对现有公职人员进行内部监督的机制。

    但是,这些文件虽然在强化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内部监督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财产申报没有涉及亲属,没有要求进行全面财产申报。

    尤其是,财产申报后却没有向社会公开,于是算不上真正的公职人员财产公开,得不到全体公民的有效监督,可谓流于形式,意义不大。

    然后,各个地方也进行了“昙花一现”的公职人员财务公开的试点,甚至还有极个别官员带头主动进行了财务公开。

    但时至今日,公职人员财务公开制度仍旧被各种力量以各种理由阻拦,无法实施。

    …………

    虽然一部分人已经就财产、投资、子女就业等方面进行了申报,但事实上“都是向组织申报,向申报者的上级或领导申报。至于报告的内容是否属实,普通人也无法知道。而且,从已查实的一些贪腐案件来看,以往的这些报告似乎也没有起到实质性的监督作用,与人民群众的等待有很大的差距”。

    公职人员财产公开制度一直被给予预防腐败利器的重责,是基本制度,也是基础制度,但是公职人员财产公开谈了很多年,一直谈到今天,仍旧是雷声大雨点小。

    俗话说,终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反对财务公开的理由再多,其实不过就是为自己的“不干净”找的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

    .....

    归根结底就是一点:此地无银三百两。

    蜀汉丞相诸葛亮光明磊落,就曾经在《自表后主》中主动公开自己的家产:“今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一千八百年前的封建重臣尚且如此,一向标榜“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难道不更应该光明正大,坦白无私?

    官员财产难以公开的最大症结,不是目前条件不成熟等客观原因,而是财产公开直接涉及某些官员的切身利益,受到既得利益群体的主观阻扰,导致在实践中难以施行。

    当改革涉及到官员自身的权益,而这些人又掌握着决定政策制定和政策走向的时候,改革就会变得异常困难。

    而沈飞现在考虑的,就是要不要动一动这块蛋糕。

    或者说。

    他打算去尝试一下,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难题。

    哪怕明知道自己这么做,可能会引发一些人的反弹,但沈飞还是觉得,应该尝试一下。

    有些事情,哪怕明知道危险重重,也应该去做的。

    想到这里,沈飞拿出电话,拨通了李英杰的资料:“老李,帮我查点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