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讲 得寸进尺(2/2)
第三个叫做“剑履上殿”就是可以配剑穿鞋子上殿。因为我们知道古人这个礼仪它有很多的具体的规定按照这个规定卑者见尊者一定要脱鞋穿不穿袜子看地位高低地位高的人可以穿袜子地位很低的光着脚叫“跣足”。那么剑呢是绝对不能带进宫殿的进宫门之前就要把配剑解下来。那么曹操现在可以带着剑穿着鞋子那当然袜子也可以穿上殿了。
“如萧何故事”就像当年刘邦给萧何的待遇一样。当然这是一种待遇实际上曹操根本不见皇帝皇帝在许县曹操在邺城有什么事儿写信他根本不见的。但是是一种待遇这是第一次。
第二次征孙权回来曹操获得的是封了魏公就从侯爵进到公爵了。那么第三件事情就是他平汉中、伐张鲁回来以后由公爵晋升为王爵就是魏王而且位在诸侯之上。这个事情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打破了刘邦定下的一条规矩就是“异姓不王”本来只有姓刘的才能封王的这是封了一个姓曹的他已经是破了这个例了。这是曹操三次战争回来以后政治上得到的待遇。那么到了建安二十二年的时候曹操的政治待遇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除了一个皇帝的称号以外其他的方方面面都跟皇帝一模一样。而且由于他大权独揽所以他比皇帝还皇帝。那么到了这个份上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曹操要当皇帝了他只剩下一个名字了嘛。曹操要篡汉自立或者说代汉自立了。
*曹操在赤壁之战后进行了三次战争即破马、韩遂征孙权伐张鲁。在这三次战争中因为曹操要急着回到后方进行政治活动所以都有半途而废之嫌。可以说曹操是三次放弃了军事牌在后方却是三次打赢了政治牌他的政治地位一升再升最后几乎和皇帝的权力相当。此时曹操如果要称帝已经没有人能够阻挡那么他为什么最终没有称帝呢?
*拥有和皇帝一样的政治待遇并且大权独揽曹操除了名义上不是皇帝已经是事实上汉朝的最高统治者。这个时候曹操不管是篡汉自立还是代汉自立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在这样有利的局面下曹操终其一生都没有当皇帝这是为什么呢?
比较通行的说法认为曹操审时度势、知难而退把代汉自立的这样一个任务留给了他的儿子曹丕。这个也是有根据的根据《三国志》裴松之的注建安二十四年的时候以陈群、桓阶、夏侯惇为代表的一些人向曹操劝进劝曹操当皇帝。陈群他们的观点是这样的说大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普天之下没有一寸土地、一个子民是汉王朝的留它干什么?夏侯惇的观点是皇帝是什么?皇帝就是万民之主什么人是万民之主?能够拯救人民的能够安抚人民的就是万民之主。现在谁在拯救和安抚人民?曹公啊为什么不能当?可是曹操没有接受。曹操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说:“施于有政是益为政”什么意思呢?就是只要对政治产生影响那就是执政不一定要有一个执政的名分。然后他又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如果说天命确实在我们曹家那我就做个周文王吧。因为我们都知道周文王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而服事殷已经有了这个天下的三分之二的地盘他都没有去推翻殷王朝;但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是灭掉了殷纣王取而代之的。所以大家都说这个话的意思就是我做周文王儿子做周武王吧都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不同意。吕先生说曹操说吾为周文王正见得曹操不肯篡汉;至于说他把这个任务留给了儿子吕先生用了四个字来评价:“岂非梦呓”?他说你们这是说梦话。这个地方我是不太弄得懂、弄得清楚我对吕先生是最为敬重的我以前的讲座也多次引用吕先生的观点。但是我觉得说曹操没有把这个事儿留给他儿子好像也不大说的过去。
那么我的看法是这样这个曹操当不当皇帝的事情我总结了“四有”就是“有想法有资格有条件有障碍”。当然说曹操有这个想法是我的主观推测讲清楚因为他有没有这个想法天知道呢又不能找他来问也没记载。但是你说这个人做到那个份上了以后都不想好像总是不太说得过去吧对不对。第二有资格这个也不用讨论了。有条件那更不用讨论了。那么有什么障碍呢?张作耀先生的《曹操评传》里面讲了四个障碍。
第一曹操青年的时候说过一句话说这个“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我们回顾一下我们这个节目前面讲过的《一错再错》我们讲到董卓废立、袁绍另立、袁术自立都在皇帝问题上犯了一个严重的政治错误。而且这三件事情曹操都是不以为然的而且曹操认为随随便便换皇帝是件非常不吉利的事情。这个观点可能到他晚年他还有。第二点就是曹操世受汉恩他们这个家族世世代代都受到大汉王朝的恩宠的他报恩的思想可能还是有的至少不忍心下手。第三点就是曹操一直信誓旦旦说我曹某人就是想做个齐桓公、晋文公我绝不会篡汉的。赌咒誓那么多次最后他不能自己打自己耳光啊这是第三点。第四点就是曹操盘算了一下现他称皇帝不合算为什么呢?他太清楚刘备、孙权是什么人了他非常清楚只要我曹某人一称帝刘备、孙权马上跟进最后篡汉的罪名我曹某人背上他们安安全全地去当皇帝这不能便宜这两个小子对吧。第二点我曹操虽然现在不是皇帝但我代表中央啊刘备、孙权这些人他再怎么说他只能算是地方。如果我当了皇帝他们也跟着当皇帝那他们地方变中央了我跟他们的关系就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对方的关系是国与国的关系是对等的关系这也不合算。
这个就是张作耀先生总结出来的四个原因我可以把它总结为十二个字就是“不吉利想报恩难改口不合算”。但是我私下里以为还有一个说不出口的原因就是曹操自惭形秽他形象不好长得太差了个子又矮估计脸蛋也不怎么样。这个现在听起来很可笑有人要攻击我说又信口开河了其实要知道一点历史的人就知道那个时候是确实很重形象的如果一个人形象太差了当皇帝下面就会议论议论的话叫做“望之不似人君”看上去不像这恐怕也是个原因。
所以建安二十四年据《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引《魏略》这本书的记载说这一年孙权上了一封劝进表劝曹操当皇帝。那么曹操把孙权的这封信拿来给左右看了一下说了这么一句话说这小子是放肆地把我放在炉子上烤。
*曹操已经是享受了皇帝的待遇拥有了皇帝的权力只是没有皇帝的名分孙权的劝进表应该说并不是空穴来风。但曹操却认为孙权这是不怀好意没安什么好心是要把自己放在火炉上烤。曹操为什么要这么说?他真实的想法是什么?易中天先生又是怎样认为的呢?
所以我认为曹操的真实的想法恐怕最后是采取了这样的一个态度——“听天由命”。就是说他说如果天命在我我就做个周文王这句话也未必就是确确实实地暗示他的儿子代汉自立;而是说如果真的天命在我这那你就去代如果天命不眷顾我你就别代你就继续做你的魏王做你的丞相我们只要掌握政权就行了。他是这样的一种两手的打算是听天由命。但是该做的事儿必须做步子一步都不能停下来所以才有了这样一系列的活动或者说这一系列的得寸进尺。先是“如萧何故事”然后是“封魏公”然后“晋魏王”然后享受皇帝的一切礼遇待遇一步都不停。
那么这一系列的行动或者说活动当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封魏公”这是个转折点。为什么是一个转折点呢?表面上看起来封公和封侯只是在爵位上升了一级因为诸侯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但是你要知道汉代这个时候公爵和侯爵它有个本质的区别就是侯爵它最多有封邑、有封地而公爵可以独立建国可以建立自己的国家他可以建宗庙和社稷。事实上曹操封了魏公以后也建了宗庙和社稷在魏郡。社稷是什么呢?社稷就是社坛和稷坛社坛是祭祀土地神的稷坛是祭祀五谷神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所以我们先民认为谁掌握了土地和粮食谁就掌握了一个国家就掌握了国家的政权所以社稷是国家政权的象征。一个家族如果能够建立一个国家的话那么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庙、建社稷坛叫做建庙立国;如果要消灭一个国家的话那么打进它的都以后一定要把它的宗庙和社稷坛给它毁了叫做毁庙灭国。那么曹操封了魏公以后在邺城建立他魏国的宗庙和社稷就表明他已经建立了一个独立公国。我们现在还不能叫它独立王国因为曹操是公爵嘛独立公国。
那么这样一个建议是谁提出来的呢?是董昭提出来的。那么这是董昭的创意还是曹操的授意呢?我们现在搞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这是曹操想做的事情。曹操在此以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做了三件事情:一个是扩地就是把他的封地由十五个城变成了三十个城;第二件事情叫做并州就是把天下的十四州并成了九州并成了九州以后并州、幽州、司州的四个郡归了他冀州就是曹操把地盘扩大了;第三个就是造舆论。那么造舆论呢那当然用不着曹操自己动手也用不着自己动口有的是人帮他造比方说董昭啊。那么董昭这个人其实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我们注意曹操迎奉天子到许县就是董昭的主意。董昭在三国史上只算一个次要人物但是每次都出现在关键时刻。那么董昭就大造舆论然后群臣联名上书给皇帝请求给曹操封为魏公。于是皇帝就派一个叫郗虑的人郗虑当时官职是御史大夫也就是副总理兼监察部部长这么一个职务持节策命封曹操为魏公同时担任大汉王朝的丞相同时还兼任冀州牧。就是他的面子越来越大实惠全部都保留了这当然是曹操想要的事情了。
但是曹操要作秀三让。策命来了以后曹操马上上表说这个待遇是只有周公才能享受的啊我曹操怎么敢当呢?不敢当不敢当。于是以荀攸为的三十多个人就写信给曹操说曹公啊你怎么不敢当呢?敢当敢当!您老人家的功劳比周公大多了我们都是熟读历史的人我们知道历史上找不到比你功劳更大的人请你一定要当魏公。曹操说那这样的话那不好意思我就接受这些封地魏公这个称号我是绝对不敢当的。那么荀攸他们又写信去说了说曹公这样做就不好了嘛对不对给你加封这个公爵这是皇上的意思嘛也是我们文武百官的意思嘛你这样推三推四的那就不够意思了嘛。为了给皇上面子也给我们一点面子委屈您老人家就当个魏公吧!恶心啊真是不爽也不像曹操的为人但是必须这么做因为这是规矩这是惯例这是必须要走的程序。如果你不让三回马上就接过来你看吧马上就有人骂他厚颜无耻你都不让一让你就当之无愧了?
何况曹操封魏公他还有一条叫“加九锡”九锡就是九种特殊的待遇一般加了九锡以后就离篡位差不太多了。加九锡、建宗庙、建社稷这件事情认真说起来在当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因为它就是篡位的一种征兆。事实上除了荀攸、董昭这些人劝进以外反对派也还是大有人在的。尤其是让曹操意想不到的是有一个和他关系最密切最受他尊重而且一直跟着他既为他出谋划策又为他出生入死的人就相当于曹操集团的诸葛亮的这样一个地位和作用的这个人表示了反对。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为什么要反对?他反对了以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请看下集——进退失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