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章 节目2(2/2)
看过之后,几个人各自回到座位上,并不说话。现场的观众还要鉴赏呢,等观众们都看过了之后,才会做鉴定。
好不容易等观众都看完了,主持人也采访过了,这位藏友好像比较心急忙问道:,“各位专家,我这件东西怎么样啊,值多少钱?”
也可能是因为心里着急,这位并没有看到前面四人脸上的表情,只是想知道他带来的东西会有一个怎样的鉴定结果这东西到底能值多少钱。
陈老看着他淡淡地问道:,“你这玩意儿是怎么来的啊?”
,“哦,这是我父亲留下来的,当年我父亲是陕甘那边的知青,返乡回来时候当地的朋友送的。”他这种说法是解释这类物品来历最常用的之一,另外一种则是交换来的。
赵才哲听他这话,差点笑出来就这玩意儿,还是他父亲留下来的,这家伙也太滑稽了。看他的样子应该有四十岁了他父亲最少也应该在六十岁以上,不出意外他父亲因该是知青下乡的,“老三届”至少也应该是,“新五届”头一批的,这尊十一面菩萨像那时候还没有呢,真不知道他这父亲是怎么带回来的。
陈老和古玩行打了一辈子的交到,听他这么一说,还能不明白他的目的吗,市面上有不少这样的人,总认为自己能够哄骗了鉴定专家,把他手里的膺品开出一份鉴定证书来,然后再卖个好价钱。
田乃男笑着打趣道:“这样类型的造像我家里也有一尊,但是没有你这尊这么大,差不多要小个两圈吧,品相也还可以,不过我那尊是唐代的……”
田乃男的话还没有说完,这位就兴奋地道:,“田专家,那您说我这是什么朝代啊,得有南北朝那么远吗,如果您喜欢的话,我愿意出让的。”
田乃男真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了,这家伙胆子不小啊,不但拿着膺品来鉴定,还想把膺品卖给现场的专家,而且还是在节目录制过程当中,这家伙也不知道是聪明过头了还是傻到没边了。
田乃男苦笑了一下,接着道:,“我说我那个是唐代的,是说年代要久远很多,你这个还差得太远……”
,“没关系的,明清的也行啊。”这位再次插嘴。
田乃男实在是忍不下去了,正sè道:,“很不幸的告诉你,你这尊连民国都不到,应该要比知青返乡的年代还要晚很多,你明白了吧。”
这是节目录制之前就商量好的套路,为了减少想要靠着节目投机取巧的机会,一旦遇到类似的情况就可劲儿的批,让这种人彻底打蒋他们的无耻念头。
对方被揭穿了小伎俩,有些恼羞成怒,道:,“你到底能不能鉴定啊,明明是老玩意儿,你怎么能说它是假的呢,你们这节目不可信。”
陈老也被他惹怒了,出声道:,“年轻人,你这么说就不对了,这东西是什么来路你心里应该很清楚的,我不知道令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我相信他一定不会同意你用他的名义来做这样的事情。”
说罢,陈老又对田乃男道:,“田,你给大家说一下这东西的毛病在哪里,以免大家以后遇到同类的东西上当。”
田乃男点点头,对这观众席道:,“好,现在由我给各位观众解释一下,由于古人对神佛的恭敬和思想依赖,以及金铜等金属在古代的贵重xing,古代的金铜造佛像,都是极其精美的,决不可能出现面部表情呆滞的佛像出来。这尊菩萨像,十一面表情毫无生动可言,完全没有那种应有的灵xing。另外,大家可以看一下,摄像师给这里一个特写,对,就在镶嵌的部位。大家看这里,这种镶嵌工苦是现代手法,在古代的镶嵌作品中,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工艺的。所以,这尊十一面观世音菩萨像,是一件十足的膺品。”
这位本想着借此机会给他手里的东西镀上一层金,没成想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等这节目播出之后,他那东西就成死物件儿了,而他自己,也很难在古玩圈子里再混下去。
抱着沉重的菩萨像,第二位藏友灰溜溜地走了,他心里是恨田乃男坏了他的好事,可又没一点奈何。总不能让人家看出来了,还帮着你隐瞒,甚至给你一个想要的鉴定结果,心术不正迟早会有这样一个下场。
第三位藏友带着他的藏品进来的时候,现场已经安静下来了,见识了这几位鉴定专家了刚才对持有膺品的藏友无情打击,现场观众和藏友的热情反而更加高涨了。这才是大家想要看到的东西,如果只是轻描淡写,无关痛痒地说两句,你凭什么坐在那里给人家鉴定呢,先你的职业操守就不过关,文玩古物这些东西是最最说不得假话的。
这位藏友把他的那件笔筒放在条案上,微笑着道:,“几位鉴定专家好,这笔筒是我五六年前出差的时候在地摊上买的,当时觉得有可能是紫檀木的,请几位帮着掌掌眼。”
这种藏品的鉴定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最重要的还是要多上手,多接触,正所谓,“功到自然成”见识的东西多了,真假优劣一看便知。
这事是田乃男负责的,拿起那只笔筒简单看了看,又交给身边的陈老,挨着的石老和赵才哲都是简单看了一下就放在桌上不动了。
这个现象让这位藏友的大感不妙,心里一着急,就表1u在脸上了。
双手也不自觉地开始搓着,眼睛来回扫视着眼前的四个人,就怕从他们嘴里说出一句不好的话来。
这表情看在田乃男眼力,他也不想让这位藏友心理负担过重,等现场观众鉴赏、采访过后,就笑着问道:,“出趟差也不忘逛古玩市场,你应该也是搞收藏的吧,这笔筒你多少钱收的?”
田乃男的话让对方的紧张落去了不少,但心里还是有些不自在,就怕这话是在安慰自己呢,强作了一个微笑,答道:,“这个倒是谈不上,就是个人比较喜欢,要说专业知识也没有多少,算是个爱好者吧。这笔筒我是在苏州收的,当时对方要价是两千,最后搞价搞到一千三,我看着像是紫檀的,咬了咬牙就买下来了。”
田乃男听后笑道:,“嗯,你这样的心态是不错,看着喜欢的东西还能静下心来搞价,而且还是面对着一件很有可能是紫檀笔筒这样的物件儿,你要是能把这种心态保持下去,那你打眼的机会就会少很多了。
一千三,你还要咬咬牙,你这咬牙的机会要是多几次,你这可就了不得了啊。恭喜你,这是一件明代官造的木雕精品,即使是在五年前,一千三收下来也是一个大漏,好好收藏吧。”
,“谢谢专家,谢谢!”道谢之后,这位又看向田乃男,问道:,“田专家,不是还要再讲一讲的吗,我们都希望能从专家这里听到一些有用的知识呢。”
田乃男笑道:,“讲啊,当然要讲的,就来说说你这件笔筒吧。”
喝了一口水润润嗓子,接着道:,“明清时期,木雕工艺进入了高度展的阶段,在这段时期里,出现了数不胜数的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同时也形成了木雕工艺的分类,例如:白木雕、红木雕、黄杨木雕、东阳木雕、金漆木雕等等,你这件就是红木雕的精品。
明清木雕多文玩,文房用具和案头清玩最为常见:而两者的艺术风格却又有很大的不同。清代木雕繁奇多姿,打磨要细到深雕的里层都光滑如玉,表现yu很强。而明代的木雕,则要表现得简练古朴,不做多层次雕刻,很少用深雕、镂空的技法:同时明代木雕又很注重器物与材料的统一,充分运用木材本身的sè泽、玟理等优势,不以技法做遮掩,却达到了稳定、协调的艺术效果,十分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