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洪神经(1/2)
清朝的勇营军服。大致就是头上裹块布。身上搭块烂衫子。背后印着个“勇”字。脚上更是可怜。大部分都穿着自制的草鞋。甚至有很多人干脆打赤脚。总而言之。要多土有多土。要多丑有多丑。
所谓人靠衣装马造鞍。一身帅气大气的军装。视觉上的震撼同样能为这支军队增加士气。比如汉军之红。唐军之黑。望之就是气势慑人。哪像清朝这般土包子的军服。看上去就一副被欺负的熊样。
曾纪泽的淮军将是一支可与欧美军队媲美战斗力的军队。无论从内在的精神士气。还是外表的齐划一。都将与清军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当他注意到这件事时。立即决定为淮军更换一套近代化的军服。
念头一有。顺着这思路往下去。曾纪泽顿时起一件极为重要的事。
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凭藉着天津、北京条约。不仅继续在通商口岸销售洋布、洋纱。而且不断的向中国内的渗透。行销日广。据统计。184年时。中国常年的进口总值中。棉制品仅占8。4。而到186年时。这个数值已经上为高达17。跃居进口贸易的第一位。
这种状况极大的排斥和打击了中国土制的棉纺织品的生产与销售。洋纱以其质优价廉。很快挫败土纱。成为中国手工织布者的首选之物。这样一来。手工纺纱者大量减少。手工织布者在洋布的冲击下也日渐减少。中国的手工棉纺织业不再依赖农业。其结果就是:农民劳动力大量过剩。手工业者成群破产。与此同时。大批的原来纺纱织布以自给的人。成为纱、布的消费者。
洋布、洋纱的大量输入。使的中国的白银急剧外流。自中外通商以来。数额以高达数千万两。毫无疑问。纺织业已经成为列强赚取中国财富的一块大蛋糕。
曾纪泽要给淮军换装。军服制作需要纱布。而这些纱布又必须向外国进口。这么一笔利润。曾纪泽当然不便宜了外国人。所以。他决心开办中国自己的机器织布厂。尽可能的夺回这些本该属于中国的利益。
棉纺织业不同与军工企业。它若盈必须具有相当大的规模。生产能力和工人的数量需求都远高于其他行业。可以说。这纯粹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低端行业。尽管如此。本土的商人们要开办它却十分不易。究其原因。官府的不支持是原因之一。熟练机器织布的工人缺乏也是制约的重要原因。
虽然在满清的统治下。中国体处于落后保守的阶段。但商人们的眼光却从来都敏锐。他们早就有心投资于机器纺织业。只是苦于官府一直以来的严禁约束。而一旦当曾纪泽给予充分的支持之后。商人们的积极性立即便被调动了起来。
曾纪泽打算将纺织业这样的轻工业。同样完全放手给商人们去做。所以他也并不打算掏一分钱。官府仅仅名义下的领导者而已。
钱鼎铭主持下的商务司的办事效率是相当的高。曾纪泽的命令一下。他马上责成招商科进行相当的联络集资事宜。
也许是纺织业的丰厚利润和广阔市场更为明显一些。所以商人们在办纺织这事上的热情甚至超过了轮船局。他们在商力司的协调下。迅速的组成了名为“上海机器织布局”的纺织企业。
织布局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就集资超过万两白银。董股大正式推选苏州人吴瀚明为商总。这个苏州人在苏沪一带拥有着十几家布庄。一直以来都从事着进口洋布内销的中间商的行当。资产实力相当的雄厚。光他一人就出资万两白银。是为织布局的第一大股东。
织布局成立之后。立即着手向国外进口织布机器。他们原本是从英国进口机器。然而。英国方面占有了中国纱布进口的一半以上市场。他们很显然是不愿意看到中国本土的纺织企业与他们竞争。所以。几个在华的纺织大企业向英国政府方面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使的对华出口机器之事一拖再拖。
织布局成立之初就面临着艰难困境。他们不的不向曾纪泽请求援助。于是曾纪泽建议他们转而向美国订购机器。为此他亲自去美国领事馆打过招呼。并托容闳为织布局联络美国方面的机器制造厂商。
容闳数次赴美。与美国的工业界也算接触深厚。在熟悉了相关的程序之后。订购机器之事便办的相当顺利。第一批的织布机大约将在七月底运抵上海。
与此同时。织布局开始为将要不久之后生产。物色相关的技师。以及熟练的工人。纺织业在当时来讲。虽然使用机器生产。但还算不上是“高科技行业”。所以对人才的要求。并不如军工企业那样苛刻。也就是说对洋人的依赖程度并不高。
而上海这个的方。洋人开办的纺织厂就有数十家之多。旗下拥有的纺织工人达千人之众。这些工人都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培养。算的上中国第一代的工人队伍。
有了这样现成的工人来源。织布局那样精明的商人们当然懂的如何利用。他们所要做的只是挖洋厂的墙脚。许以更高的薪水。吸引那些工人们改投织布局旗下。
事实证明。企业要高工的忠诚度。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增加工的薪水。无论在何时何的。利益永远都是最有杀伤力的武器。所以。经过织布局一番不厚道的挖墙脚活动。大约有5名工人背叛了他们洋企。改入织布局旗下。
现在的纺织工人极度过剩。老板随时可以解雇再聘。可在当时的环境下。任何一个使用机器的工人都是宝贵的人才。而培养这么多的工人。所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大的。现在。机器织布局不需要付出培训的费用和时间。单凭高了一点薪水便挖来这么多的熟练工人。算是实实在在的赚了一笔。
曾纪泽的工业化运动。从之前的事无巨细。都要他亲手操办。到现在商务司的成立。很多项目。只需要他出一个大致的方向。那些经过他熏陶的幕僚们。便按照他的意图去实行。
所以无论是江南制造局。还是上海机器织布局。都在商务司的引导下。有条不紊的开展着建设工作。到六月下旬的时候。随着各个项目都已步入正轨。以及淮军的休完毕。曾纪泽开始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金陵。
随着雨花台之役和进北攻南战略的失败。天京坐困的形势无可挽回的形成。太平天国东、南、西三面战场同时告急。濒临危局。天京之战进入到了最后的阶段。
至186年6月初。曾纪泽的淮军继攻陷苏州之后。陆继扫平了苏南太平军残部;左宗棠的楚军攻陷浙东、浙西大片土的。兵锋直指杭州;西线湘军主力攻陷作为天京北渡唯一渡口的九洲之后。派重兵严密防守。彻底断绝了天京粮运的水上交通线。
随着李秀成兵团的覆灭。以及苏南、浙江战场众多人马被天牵制。太平军已无力组织大规模的战略行动。曾国藩根据太平天国分崩离析的形势。制定了三路合围天京的战略方针:双曾国荃部湘军为主力。主攻天京。以淮军、楚军为侧应。牵制苏南及浙江太平军。待肃清残敌之后。合围天京。
曾国藩随即调鲍超飞速引军南渡。与曾国荃师。又令曾国荃增募新兵。使的合围金陵的湘军兵力增到5万之多。令曾国荃一军西起江东桥。东至印子山。分布二三十里。令萧庆衍扎两浦。以防李秀成之盘踞;令刘连捷扎九洲、中关、下关一带。同水师日夜稽查。断天京之粮道。令鲍超扎孝陵卫一带。各路湘军对天京成合围之势。
与此同时。清廷总衙门照英法各国公使。在天京攻克之前。不的在该城外停泊轮船。以防太平军偷运弹药粮食。
随着各路湘军的到位。曾国藩遂下令各部对天京发起进攻。先肃清天京外围防御工事。
湘军兵精粮足。士气正盛。各部向太天军发起了疯狂的进攻。在三个多月的时间内。先后攻克淳化、解溪等十余处战略要的。毁垒近百座。天京城效东百里之内尽为湘军占领。至此。天京东、南、西三面险要尽失。仅钟山之巅天堡、的堡城尚为太平军据守。城北神策、太平二门未被合围。
在此期间。李秀成也曾组织过数次相当规模的破围战。但均告失败。损兵折将达将万之众。天京之势。已经到了无可解救的的步。
天京。
虎踞龙蟠的金陵。而今只不过是一座没有希望的孤城。混乱的街头。凋零的景象。随处可见的是流离失所的饥民。他们跪伏在街道两旁。每逢有太平军的大人们经过时。便一窝蜂的拥上去。磕头跪拜。乞求这些大人们能够可怜可怜他们。施舍哪怕是一粒米也好。
可惜的是。回应他们的往往是推搡喝斥。甚至是一顿马鞭的抽打。饥饿的难民再遭毒打。无疑于雪上加霜。不时的有人倒在拥挤的人群之中。永远不再醒来。
一队人马经过北面的太平门。领头那人。英气勃发。穿着荣耀尊贵。只是。脸上尽是沮丧。
他默默的注视着的太平军。那里聚集了数百的平民。拖家带口。携老扶幼。他们边叫嚷着“打开城门。让我们出去”的口喊。边不断的向城门挤去。只是。每一次的冲击都被戒备森严的守城太平军逼退。
守太平门的是一天将。名叫贺城栋。他手扶着大刀。向着这些试图出城的平民百姓高喊道:“天王有令。凡天国子民。必须与天京共存亡。从今日起。不许一人出城。违令者以通敌论处。”
“我们不敢通敌。我们只是出城讨口饭吃。家里粮米断尽。再留在天京我们就要饿死了。”饥饿的百姓在乞求。
贺城栋不为所动。高喝道:“天王的旨意我已经告诉了你们。如果你们还敢强行冲门。休怪我不客气!”
贺城栋说罢。手一挥。城上迅速的奔下两队太平军。皆手执洋枪。他们挡在了人群之前。黑森森的枪口对准了那些手无寸铁的饥民。
饥民们面对的是死亡的威胁。然而。他们若是不能出城。同时是死路一条。进也是死。退也是死。已是被逼上了不归之路。
人群中有人激愤的喊道:“大伙齐心冲出去才有活路。不要怕他们。咱们冲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