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书评中提到问题的回复(续)(2/2)
这暨越之语全属虚写,也是考虑到南宋文人接收的程度,以方先生和陈不器的交情,还不至于引火上身罢。
5、 “不由叹道:“昔者白乐天诗云“周公恐惧流言rì,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大jiān之人每有大善之相,人世之间安能识得其所真面目?这等伪善之书留有何用,不若我为先生来烧了它。”
方先生道:“老儿早有此意,若非陈先生所赠,此书早为齑粉矣。”
当下,李马将那写有康有为述作的纸张点燃,火光中,李察与方先生相视而笑,似乎他们又为大宋的子民消除了一分步入歧路的隐患了。
这最后一段也是为了体现南宋文人忠君思想与大同思想的对立,体现两者的碰撞。
总之,把康有为的思想在这里略微提一下主要是体现忠君思想与大同思想两者间的碰撞交织,小子特意淡而化之。
(4)大宋五敝
主人公说“大宋五敝”,其实当时人难道真的不知?不是不知道,而是没有办法啊
其敝一曰:重文轻武——这是朝廷制定下的国策,因为宋太祖就是拥兵自重而黄袍加身的,所以有宋一代,这种政策是不可能改变的,姑且不说皇家的猜忌,就算是当时的读书阶层“士大夫”也是不会允许改变的,因为这对文人阶层有利
其敝二曰:强干弱枝——理由同上,也不可改变
其敝三曰:分权制衡——分权制衡本是国家之道,不要说专政国家了,就算是mín zhǔ的三权分立难道不是分权制衡?
其敝四曰:先南后北——当时北方有大敌,多受战乱,因此经济发展受到了限制,而南方平安,再加上有海贸,所以南方越来越繁荣,这并不是国策的问题,而是一种自然经济的问题,如果不解决金国、西夏等敌人,谁也不改变不了这个局面
其敝五曰:恐敌畏战——这仅仅是表现
综合所说,这五点看起来有道理,其实都是当时政治、经济、国际局面造成的大势,根本不可能改变,所以我看见“李察汗出于浆,双手紧握,此刻的心情只能用惊涛骇浪来形容……陈不器这等全面的分析之言不但直接指宋朝历年积弊,更如醍醐灌顶”就好笑,这种无法解决没有价值的大话空话,竟然还使此官如此佩服,简直和“王者之气”差不多了
…………………………………………………………………………………………………………
1、宋朝积弊难返,就算是毛再世恐也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不过小说么,YY总会有一点,子非鱼安之鱼之乐,你我皆非宋之子民,成与不成何妨拭目以待。
2、这点有点俗套不假,然说是“王者之气”,荆柯兄此言不太厚道啊。
(5)明知大官,还口出造逆之言
陈不器:“昔者,吾曾闻康先生云:“绝对王政适于据乱世,君主立宪适于升平世,共和制度适于太平世”小子不才,窃以为万世之道,当以霸道取天下,以王道治天下,以大同安天下,万民共掌国之大器,休戚与共、唇齿相依,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如此,可保万世太平矣。”
“万民共掌国之大器?这……这……放肆!我主受命于天,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九鼎之重,岂是贱民所能窥视,这等恶言,吾恐无处洗耳矣。”李察又急又气,双手哆嗦、脸上涨得通红,原来还以为这陈不器是与自己想到了一块去了,正生出惺惺相惜之感,没想到,这陈不器大逆不道,竟然说出天下人共掌国之大器这样无君无父的话来。
陈不器不为所动,继续道:“《史记》有云:“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大同之世,只知选贤与能,何来帝王?”
请荆柯兄观余“浅析《大同》里面的大同思想”,所谓mín zhǔ思想,并不像荆柯兄所云都是现代的思想。
“万民共掌国之大器”与孔子的“天下为公,谓天子位也。谓揖让而授圣德,不私传子孙。”到底哪一个更能体现现代的mín zhǔ共和思想呢?
其实儒家正统的政治哲学理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 、“惟有德者居之”、“和更受命”。 这里的原始儒家与董仲舒后儒家是大大不同的。那中国儒家什么时候开始变味,变成了为封建**服务的思想工具呢?是谁把它变成的呢?他又是怎样把它成功演变的呢?是汉代的一个儒生董仲舒,就是这个人把具有mín zhǔ思想的儒家思想演变成封建**的工具。
小子做《大同》正是基于回归传统儒家正统思想为主线,意图在封建社会中建立一个以儒家大同思想为核心的社会。YY有,遵循历史发展也有,小子鲁钝,文中肯定有不少不足或者谬误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点,荆柯兄文采、学识数倍于小子,更请多多斧正,只是既然是讨论言辞何妨温和一些,小子顿首。
更多请参阅 对荆柯兄“身在异乡无一侣,漂泊无定岂可妄”一文的回复。
地址:http://bbsx.cmfu/bbsx/forum_main_list_readchapter.asp?flid=3314800fbid=32
再次向荆柯守、睚眦魑魅魍魉、可也 、丑丑的猪头猪脑、静水幽狐 、晚报小强、风卷云天、雨蛙蛙、屋檐等书友至以最衷心的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