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十大谋士之禽兽篇(2/2)
六、鹰·司马懿司马仲达:
鹰视狼顾,这是演义对司马懿的外貌定位,其实,也是一个xìng格和心理上的定位。
司马懿这个人,绝不简单,这一点单单从他最后活活得耗死诸葛亮就能看出来,而且司马氏之所以能取代曹魏,绝大部分基础都是在司马懿的时候打下的。纵观司马懿的一生,很难单纯的说他是一个谋士,刚开始,他确实是曹cāo父子俩手下的一个谋士;曹cāo和曹丕父子俩先后过世之后,司马懿开始得到军权,南征北战,形式上更像是周瑜一类的军事统帅;再往后,等到曹丕的儿子曹睿也死了(这老小子的命真长……),司马懿就完全蜕变成了一个政治家,一个成功得打压所有的政敌、将军政大权总览一身的权臣!
到最后,司马懿被追认为是“晋宣帝”。
中国有句老话,叫“不见兔子不撒鹰”,我估计:司马懿明显是将这句话当成了座右铭……
七、麒麟·荀彧荀文若:
王佐之才荀文若,这个人相当牛!
但是除了“王佐之才”这个头衔之外,荀彧这个人似乎没什么大的成就,其实不然,因为——大智不智、大谋不谋!
仔细数落一下的话,帮助曹cāo走向霸业的不少决策,其实都是出自荀彧的手笔,比如“奉天子以令不臣”、比如“屯田”、比如一系列的灭吕布、破袁绍、平定北方的大动作里,都有荀彧的大智慧,只是因为荀彧这个人很少随军出征,而是“居中持重”,一般很少会出现在第一战线上,所以看上去好像没有郭嘉、贾诩甚至是程昱那些人来得活跃,但是曹cāo虽然在外征战,军国大事却都由荀彧调度筹划,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曹营中当之不愧的第一谋士!
其实荀彧之所以辅佐曹cāo,是想借重曹cāo来振兴汉室,所以当后来曹cāo想要取代汉室时,荀彧的悲剧也就降临了。
一代王佐之才,死得不明不白。
八、马·荀攸荀公达:
荀攸是荀彧的从侄,也就是同一个祖宗的堂叔侄关系,两人在曹cāo手下向来并称“二荀”,和常年镇守zhōng yāng的荀彧不同的是,曹cāo每次外出打仗都会带着荀攸,谋主荀攸!
荀攸最值得称道的,当属白马之战时的声东击西战术,并且一举设计诛杀了袁绍大将颜良(和后来法正设计让老黄忠斩夏侯渊有得一拼,而且个人觉得,更赞!)。除此之外,似乎没什么大的功绩,但其实荀攸这个人并不是很张扬,他向曹cāo献计的时候往往是私下密谈,所以除了曹cāo本人之外就只有荀攸的好友——钟繇知道这些事情,后来荀攸身死,钟繇打算把荀攸遗留下来的十二条密计整理出来,可是还没写完就挂了……
如果说白马之战的声东击西只是十二条密计之一的话,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献出十二条密计的荀攸,无愧于“谋主”的称谓!曹cāo曾经说过“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馀年,无毫毛可非者。”,路遥知马力,rì久见人心,二十多年里让曹cāo没有一点毛病可以挑剔,做人做到这份上,不容易啊!
顺带一提:在三国11里,荀攸的特技“百出”比他叔叔的“眼力”,好用一百倍啊一百倍……
九、象·鲁肃鲁子敬:
说起鲁肃,大多数朋友的感觉可能就是一个:温温吞吞的老好人,可能也不习惯把鲁肃排在所谓的“十大谋士”里。以前我也这么觉得,但其实翻过一些史书才知道:子敬绝对是个很了不起的战略家和军事家,当然也是个专职的外交家——毫不夸张的说,是三国那个时代里的第一外交家!
战略方面,鲁肃有堪比诸葛亮“隆中对”的“榻上策”——也就是易中天先生口中的“东吴版隆中对”;把荆州借给刘备让他壮大起来一起对抗曹cāo,连刘抗曹,本身也是一个相当jīng彩的战略谋划,据说当时曹cāo听到这个消息,吓得手上的笔都掉在地上——为什么?因为刘备这丧家犬有了立足之地,最难过的必定是曹cāo啊;外交方面就更是拿手了,力排众议、促成孙刘联盟,可以说赤壁之战有一半功劳,是鲁肃的;后来单刀赴会,鲁肃用外交手段不战而逼得刘备割让了荆州三郡,堪称是深得“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的真髓。
大象,看似傻乎乎的,但是它不怒自威,它有它的大智慧,正因为它体形巨大,眼界更高,所以它看得更远。
后来发生的事实证明:吕蒙杀死关羽、刘备东进复仇、西蜀衰败、最终三国归晋——连刘抗曹,才是王道啊!从战略眼光上看,鲁肃比周瑜、吕蒙和陆逊这三人都要高出一筹。
十、金鱼·徐庶徐元直
前边说到庞统、周瑜、郭嘉那几位,都是英年早逝,令人扼腕,但是这位徐老兄……套用一句现成的话说:有些人虽然活着,却已经死了!
演义里徐庶的出场还是很华丽的,第一次看的时候,感觉刘大耳总算找到了一个像样的军师,时来运转了;徐庶也确实有能力辅佐刘备,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实在是很有戏剧xìng——感觉徐庶的出场和他唯一的价值,就是为了衬托诸葛亮!当然曹cāo的一个重要谋士——程昱,说过一句话“徐庶的才能胜过自己十倍”,这话或许有些自谦的成分,但多多少少总有些事实根据的,考虑到程昱本身也是个了不起的谋士,所以徐庶的身价就算不如诸葛亮,也应该不会太差!
可惜啊!
这么一个孝子、忠臣,却衍生出一句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对徐庶而言,那是一场悲剧;对刘备而言,那是一大损失;即便是对看似是胜利者的曹cāo而言,那也是一大遗憾——他得到了徐庶或者说他得到了一条漂亮的金鱼……
其实,如果换一种机遇的话,徐庶或许也是一条翱翔于九天之上的飞龙!
P:以上文字,并非纯历史,也并非纯演义,而是个杂合体,基本上是我个人看过演义、再看历史、再玩游戏、再泡论坛的基础上得出来的一个综合认知,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心目中的“三国十大谋士”,我只是说出自己的看法,有些看法其实还是比较中庸的,这么说并不想让大家都认同我的观点,何况我觉得:谋士与谋士间也并非完全相同!
比如荀彧和周瑜,同样被陈寿称颂为是“王佐之才”,但感觉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类型:前者是文治,后者是武功。同样是谋士,可以分成侧重军事(庞统)、内政(荀彧)、外交(鲁肃);同样是军事,又可以分成侧重战略(郭嘉)、战术(周瑜)、战计(程昱);同样是战略,还可以分成很多种,比如发展型(诸葛亮)、破坏型(贾诩)、潜伏型(司马懿)……所以单纯得讨论谁比谁更强,我个人觉得是个没什么意义的问题,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
再比如神人诸葛亮,有不少人质疑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这个我不管也轮不到我去管,我也并不想否认诸葛亮杰出的军事才能,但是他似乎缺少一种在战场上随机应变的能力,他的六出祁山,都是事先指定好了一环紧扣一环的计划,任何一个环节的溃败都会让整个计划付诸东流——比如“失街亭”!其实仔细想想,诸葛亮出山之后的所有战役,都是他经过周密计算和布置的,他从大局上运筹帷幄的军事能力直追张良,但是与此同时他缺少韩信和项羽那种在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归根到底,诸葛亮可以是一个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和战略家,却未必是一个杰出的战地指挥者。
说白了,诸葛亮是个堪称无敌的回合制战棋高手,却绝对不是一流的即时战略高手……
他脑袋不笨,只是手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