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古钱(2/2)
二、近美:轮廓允许有因铸造所引起的不规则或偏移,允许有不影响整体品相的极小缺损和极小裂纹,地张允许有因铸造原因产生的很小漏孔;文字完整、字口间允许有因铸造和使用磨损所造成的轻微粘连或混沌;主要品相面(一般指有文字面,对于两面有文字泉则以主要特征面——背面为主)的品相基本达到美。
三、上:轮廓允许有较小缺损和裂纹,但不能伤及文字,地张允许有较小漏孔;文字完整,字口允许有较小粘连和混沌;主要品相面的品相基本达到近美。原则上属于个人收藏的最低品相。
四、近上:允许有小缺损和裂纹,裂纹可延至文字,地张允许有小漏孔;文字允许有不多于两处的断笔,字口允许有因粘连和混沌而中显现轮廓现象;主要品相面基本达到上。对于中、低档泉属于临时替代或过渡品,对于高档泉可以留。
五、中:缺损或断裂后粘,文字及特征字均能辨析,可以有漏孔。对于高档泉和珍稀泉可以收藏。
手中的铜钱多是清代钱币,近百枚。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为主,另有少于少许道光、咸丰、光绪年代的钱。
有的朋友不理解,同样的钱币,为什么有的价值上千上万,而有的仅仅能够卖个铜的价格。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康熙通宝”,康熙在位时所铸造的钱币,正面只有康熙通宝四个字。不像有的朝代,既有通宝,又有元宝、重宝等。从正面看,除了四字的笔迹因为铸造局不一样,而略显不同之外,其它的一般人根本分不出好坏来。
背面来看,根据背文可分两大类:
一、满文钱,钱背满文“宝泉”、“宝源”,穿(即钱孔)左为“宝”、穿右为“泉”或“源”,系户、工两部所造。
二、满汉文钱。背穿左为满文局名、穿右汉文局名,计22个铸局。其中20局为: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另外还有甘肃巩昌局铸“巩”字钱,山西省局铸“西”字钱,这两种钱存世很少,甚为稀罕。另外还有少数钱币,背面印有星月以及其它合背钱、记地支钱,当十六钱等,都是很稀少珍贵的。
因此古钱的价值还要看它的铸造局,不同的铸造局,因为各种原因,会有价值上的不同。但对于收藏者而言,特别是清代钱币,大多背书满文,人们根本不知道满文的含义,更不用谈去知道是那个局铸造了。
即使同一个局所铸造,也有珍品,普品之分。例如雕母、母钱就是珍品,而一般的流通币就是普品了。
雕母又叫祖钱。用铜块或锡、铅块直接雕刻成钱模,铸钱时用祖钱做模,翻铸母钱。这些母钱颁发到各地,各地则用母钱作为翻铸时的范模,依照它翻铸流通钱。因此雕母的雕制是很jīng良的,目前所见雕母都是金黄sè的铜质,是质地优良的铜材。铜雕母的钱文纤劲,钱体厚大,jīng美超常。而母钱作为各地翻铸时的范模,也是同样的钱文细挺,jīng美厚大。
雕母钱体积比母钱和流通钱大,母钱又比流通钱稍大,铜质也较好。所以价值上雕母钱最高,其次母钱,最后才是流通币。
周遥将手中的古币研究了一番,根据品相和背文的铸造局,挑选出十几个肉厚廓宽的钱币。其中竟有一枚罗汉钱,罗汉钱是康熙通宝中的异品。他的来历有两个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
为庆祝康熙帝六十寿辰(1714年),特由户部宝泉局所铸之“万寿钱”,因为在使用前,曾经放在罗汉像腹中多年,后世遂称之为“罗汉钱”。另一种说法,康熙年间出兵平xī zàng,清兵因缺少钱币,以庙宇金,铜罗汉熔铸为钱,所以才有“罗汉钱”之名。
罗汉钱面文“康熙通宝”楷书,直读,背文为满文“宝泉”字。与一般康熙钱文不同处在于:“熙”字少“臣”左之一竖,而“通”字走之仅为一点(俗称“一点通”)。此钱制作jīng良,sè泽光亮,因被民间看作吉祥幸福的信物而受普遍珍爱。
余下的钱币要么品相不好,要么价值不大,只能作为收藏入门之用。
周遥找了一根铁丝,弯成园圈状,两头各弯一个钩,相互交错,可以对扣起来。那些价值不大的古币都被穿在铁丝上了。
收集钱币与集邮一样,集邮应该用集邮册,同样集币也有集币册。好的古币应该仔细的收藏,防止破坏它们的品相,集币册就起这样的保护作用。周遥决定自己做个集币册,找来一支蜡烛,一段小锯片,一些比较柔软透明的塑料纸。先将塑料纸剪成相同的两块长方形,对齐在一起,把小锯片放在边缘位置,然后放在蜡烛上烘烤,蜡烛使塑料融化,锯片的锯齿就会使两层塑料纸黏在一起
周遥将塑料纸四边都封死,然后根据钱币的大小又横竖烫了几条花边。这样长方形的塑料纸被分割成一个个钱币大小的方块,周遥用小刀在方块上割一个开口,钱币就可以放进去,接受保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