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舰艇知识(2/2)
潜艇耐压壳体是指潜艇潜入水下,能承受深水压力,并具有良好水密xìng的艇体。是潜艇的主体结构。通常以横舱壁将其分隔成3个~8个密封舱室,内设各种设备、武器装备、生活设施和*纵指挥部位。一般由高强度钢质壳板、端部舱壁、肋骨和横舱壁等构成。壳板和端部舱壁是保证潜艇强度和水密的主要构件;肋骨呈环形,横向地布置在耐压艇体内部(称内肋骨)或外部(称外肋骨);横舱壁是壳板的支撑结构,并起分隔舱室的作用。壳板与肋骨、壳板与横舱壁之间的连接,通常采用焊接。耐压体中间部分呈圆柱形,在艇首、尾部分直径逐渐缩小,呈截头圆锥形。艇体横截面为圆形。现代潜艇耐压艇体强度,可保证潜艇下潜到300米~1200米。
29.潜艇非耐压艇体
潜艇非耐压艇体也称“潜艇外壳”。主要指不承受深水压力、包围在耐压艇体外面的艇体。用于构成潜艇平顺光滑的外形,以减小水中阻力;与耐压艇体共同组成压载水舱,形成潜艇储备浮力。由水密和非水密结构两部分组成。水密结构,潜艇在水面时,具有水密xìng,潜入水下时,内部充满水,并与舷外水相通,内、外压力相等。如主压载水舱、燃油压载水舱和舷外燃油舱等结构。非水密结构,有透水孔与舷外海水相通,不承受深水压力,主要用于改善潜艇的外部线型和保护这些部位的设备,如艇首端和尾端透水部分、上层建筑、指挥室围壳等结构
30.舰艇对空jǐng戒雷达
舰艇对空jǐng戒雷达主要用于对空jǐng戒,及早发现空中目标,并为防空武器系统指示目标的舰艇雷达。以jǐng戒为主要任务时,一般为两坐标雷达,具有较大的探测距离和覆盖空域按探测距离分为近程(50千米以内)、中程(50千米~200千米)和远程(200千米以上)jǐng戒雷达。天线尺寸较大,一般工作在分米波段,有的工作在米波段。以目标指示为主要任务时,一般为中、近程三坐标雷达,又称目标指示雷达,具有较高的数据率和jīng度,工作在分米波段和厘米波段。
31.舰艇对海jǐng戒雷达
舰艇对海jǐng戒雷达主要用于对海jǐng戒,及早发现海面目标,并为反舰武器系统指示目标的舰艇雷达。通常还兼负对低空目标的jǐng戒和海上导航任务。一般工作在厘米波段,受雷达视距的限制,作用距离较近。多数对海jǐng戒雷达重复频率较高,发shè功率较低,天线尺寸较小,水平波束很窄,有较好的角分辨力,有的对垂直波束适当赋形,以利低空目标的探测和海杂波抑制。
32.舰艇引导雷达
舰艇引导雷达是用于对空引导的舰艇雷达。通常为三坐标雷达,能同时准确地田定目标方位、距离和飞行高度等三个坐标,数据率较高,能较好地保证引导己机对敌机进行截击。一般装备在现代化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等大、中型水面舰艇上。也有以配高制方式,由两坐标对空jǐng戒雷达和测高雷达共同完成对空引导任务的,但效率较低。
33.舰艇火控雷达
舰艇火控雷达是能跟踪海面或空中目标,为武器指挥控制系统提供目标坐标数据的舰艇雷达。按被控制武器的不同分为炮瞄雷达、鱼雷攻击雷达和导弹制导雷达。
34.鱼雷攻击雷达
鱼雷攻击雷达是主要用于搜索、跟踪海面目标,保证鱼雷shè击的舰艇雷达。通常还兼作对海jǐng戒和导航。安装在鱼雷艇和潜艇上。为满足一定的低空覆盖和方位分辨力的要求,通常采用扇形波束天线。发shè脉冲有宽、窄两种,宽脉冲用于搜索,窄脉冲用于跟踪。潜艇鱼雷攻击雷达的天线安装在可升降的桅杆上,保证潜艇航行在潜望深度时,天线能升出海面工作。
35.舰艇炮瞄雷达
舰艇炮瞄雷达是主要用于跟踪空中或海面目标,保证舰炮瞄准shè击的舰艇雷达。通常根据目标指示雷达提供的目标数据,经搜索、捕获目标后,转入自动跟踪,使天线轴始终对准所跟踪的目标,把目标坐标数连续送给指挥仪或计算机,从而控制舰炮瞄准shè击。有的还具有一定的dú lì搜索目标能力,有对弹丸飞行轨迹和弹着水柱测量和校shè功能。
36.舰艇导弹制导雷达
舰艇导弹制导雷达是为导弹shè击系统提供目标数据,并配合导弹控制系统控制导弹飞行的舰艇雷达。按导弹种类不同,通常分舰舰导弹制导雷达和舰空导弹制导雷达两类。舰舰导弹制导雷达,一般均有dú lì搜索目标的能力,能连续测定目标的坐标数据。计算机分机根据目标的运动参数解算出导弹攻击舷角和导弹末制导雷达的开机时刻??把末制导雷达的开机时刻指令装定在弹内控制器中。导弹发shè后,不再由舰艇导弹制导雷达控制。舰空导弹制导雷达,有波束制导、连续波照shè半主动寻的制导和混合制导等。波束制导雷达利用宽、窄两个波束分别跟踪导弹和目标,根据两者的位置误差,通过指令发shè机控制导弹的飞行。半主动寻的制导雷达在跟踪目标、控制导弹发shè后,立即启动连续波照shè雷达,对指定目标进行照shè,导弹接收系统接收照shè雷达的回波信号,控制导弹飞向目标。
37.声纳:
声纳是利用声波对水中物体进行探测、定位和识别的水声设备。装备于潜艇、水面舰艇、反潜飞机和海岸声纳站等。主要用于对潜艇、水面舰艇、水雷等水中目标的搜索、jǐng戒、跟踪和监视,保障潜艇和反潜、反水雷舰艇(飞机)的战术机动和水中武器的使用。还用于水下导航和战术通信,鱼雷自导和水雷引信;以及海洋石油勘探、鱼群探测、海底地质地貌勘测和海洋水文测量等。按装备对象,分水面舰艇声纳、潜艇声纳、航空声纳、固定监视声纳和便携(潜水员)声纳;按战术用途,分jǐng戒声纳、攻击声纳、探雷声纳、导航声纳、通信声纳、识别声纳;按基阵布置方式,分舰壳声纳、拖曳声纳、浮标声纳、座底声纳、吊放声纳等;按技术特点不同,分数字声纳、多普勒声纳、旁侧声纳、参量阵声纳等等。各种声纳按基本工作原理不同,可分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类。主动声纳,又称回声声纳。工作类似雷达,主动发shè声波,利用在目标上生产的回波,测定其方位、距离等参数。被动声纳,又称噪声声纳。通过对舰船等目标的辐shè噪声或发shè的水声信号的接收处理,测定目标的方位和信号频率,有的还可进行被动测距。人类利用声波探测水中目标,有着久远的历史。但具有现代意义的声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才出现。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于1916年研制成使用压电水听器和放大器听测潜艇的被动声纳;于1918年又研制成石英换能器和真空管放大器等组成的主动声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一些国家海军已陆续装备舰艇声纳。在大战期间,声纳技术发展很快,除舰艇声纳外,还出现了海岸声纳、航空声纳浮标、探雷声纳等。在这次大战被击沉的千余艘潜艇中,有60%是由声纳发现的。20世纪6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和水声技术的发展声纳进入现代化阶段,一般都采用低声频、大功率、多波束和多种传播途径工作,rì益普遍采用数字技术,使声纳rì趋计算机化,并出现了许多新型声纳。现代声纳的最大作用距离,在利用声道传播途径时,主动方式可达50海里~60海里;被动方式可达100海里,甚至数百海里。
38.拖曳线列阵声纳
拖曳线列阵声纳也称“拖曳阵声纳”。它是将水听器镶嵌在电缆上形成线列阵,由拖曳电缆拖在舰艇尾后水中探测目标的声纳。主要用于听测潜艇辐shè噪声,进行远程监视、测向和识别,有的也可用于测距。由线列基阵、拖曳电缆、收放装置和绞盘、电子机柜等组成。拖曳线列阵又由前导段、仪器段、基阵段、后导段和尾段构成,阵长数十米至数百米,工作深度可变。具有基阵尺寸大、工作频率低、利于线谱检测,能远距离隐蔽地发现目标等优点;但对拖带舰艇的旋回和倒车等机动有不利影响。分战术型拖曳线列阵声纳和监视型拖曳线列阵声纳两种。战术型拖曳线列阵声纳装备于大、中型反潜水面舰艇和攻击潜艇,拖曳电缆与线列阵总长达1000米~2000米被动探测距离50海里~100海里,最大拖曳航速可达30节。水面舰艇的战术型拖曳线列阵声纳,与舰壳声纳或拖体声纳配合工作,被动接收主动声纳发shè声纳信号在目标上产生的回波,其作用距离远大于舰壳声纳或拖体声纳单独工作时的主动探测距离,从而提高水面舰艇反潜搜索能力。监视型拖曳线列阵声纳,主要装备于海洋监视船。其拖曳航速极低。拖曳电缆与线列阵总长5000米以上在低声频和次声频段工作时,被动探测距离可达300余海里。
39.浮标声纳
浮标声纳是以声纳浮标为遥感器,与浮标信号接收处理等设备共同组成的声纳系统。用于在可能有潜艇活动的海区布设浮标阵,进行对潜探测和监视。分航空浮标声纳和固定监视浮标声纳。航空浮标声纳,装备于各类反潜飞机和直升机。由机上的浮标投放装置、多频道超短波浮标信号接收机、浮标信号处理和显示设备,以及声纳浮标等组成。使用时,反潜机根据情况,以一定阵式将声纳浮标有序地逐个投放在潜艇可能出现的海区周围,或遮拦其航线前反潜机在浮标区上空盘旋,接收监听由浮标组发来的信号,判明潜艇所在位置和活动情况,保障机上反潜武器的使用或引导别的机载探潜设备进一步定位和跟踪;也可引导其他反潜兵力对潜搜索和攻击。浮标组中每一个浮标的shè频信号工作于不同频道,机上的多频道浮标信号接收机,根据所获潜艇信号的无线电shè频频率,可判明信号来自那一浮标,并以此浮标信号为原点测得潜艇所在位置。反潜机接收浮标信号的距离,视所处高度而定,高度150米时,监听距离为18千米;高度150米时,为135千米。固定监视浮标声纳,即锚系声纳浮标,多用于固定声纳监视系统。
40.舰艇光电探测设备
舰艇光电探测设备是指装备在舰艇上,利用光电技术对目标搜索、定位和跟踪的光学探测设备的统称。包括利用激光技术、红外技术、电视技术、纤维光学、集成光学、自适应光学和图像处理技术等制成的各种舰艇探测设备。如舰艇使用的各种激光测距仪、激光雷达、微光夜视仪、夜视瞄准具、红外热像仪、红外探测器和跟踪器,可见光、微光、红外电视摄像跟踪器,以及光电跟踪系统,潜艇光电桅杆和水下电视等。舰艇光电探测设备,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新型探测设备,具有观测可靠,比较直观,探测跟踪jīng度高等优点;与雷达相比,作用距离较近,受视界条件影响较大,也不能用于水下目标的远距离探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舰艇光电探测设备向着多功能、高jīng度、自动化、全天候方向发展,并与雷达等其他探测设备组成综合化舰艇探测系统。光电探测设备还广泛装备于现代化坦克、大炮、飞机等。
41.红外探测设备
红外探测设备是利用目标自身热辐shè进行被动探测的光电探测设备.不受昼夜以及烟雾等恶条件的影响并可透过伪装发现和识别目标。舰艇红外探测设备多工作于3微米~14微米的中红外波段内。用于舰艇夜间观察和舰艇武器系统对目标的搜索和跟踪。配置于舰艇防空、反舰导弹防御系统,能弥补雷达的不足,提高系统的低角跟踪能力,有效地应付低空、超低空目标和掠海飞行导弹的攻击。按用途,分红外热像仪、红外跟踪器、红外瞄准具、红外目标指示器、红外摄像机和红外搜索、跟踪监视系统等。
42.微光夜视设备
微光夜视设备是能在夜间徽光光源照shè下发现目标的光电探测设备。用于舰艇、飞机和岸防阵地等在夜间的星光、月光、大气辉光等微弱光条件下,对海、空目标观察、监视和识别,进行舰艇导航、定位和武器系统的瞄准和跟踪。按用途,分微光夜视双目(望远)镜、微光夜视瞄准具、微光电视摄像机、微光电视系统和微光夜视仪等。微光夜视设备的研制,始于20世纪30年代,60年代后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90年代的微光夜视器件多使用具有负电子亲合势Ⅲ-族元素化合物光电yīn极像增强器,工作照度低达10@至100勒克斯(靶面照度);工作深度可达6000米。控制器和监视器通常设在运载平台(如救生船)上,通过传输电缆与水下摄像机相连,进行遥控摄像并监视所摄图像。可见光水下电视根据使用需要,还配有其他附属设备,如录像机、水下照明灯具、潜水员携带摄像机时使用的水下通信工具,固定摄像机用的稳定、旋转装置等。海水对可见光吸收和散shè作用很强,能量衰减迅速,可视距离有限,水深大于30米时,一般均须用人工照明,在透明度较高的水中,可视距离为30米左右。正在发展中的水下激光电视,其可视距离比一般可见光大4倍左右。超声波水下电视,利用超声换能器阵连续发shè超声波,“照shè”被观察物体,反shè的回波由超声波摄像机接收,由声透镜聚焦在图像变换器上变成图像电信号,通过电缆传输到控制器,由显示器显示出可视图像。图像信号的大小,取决于被摄物体对超声波的反shè强度,其作用距离比可见光水下电视远,但尚未普遍使用。
44.磁力探视仪
磁力探视仪是探测因潜艇艇体引起的地磁异常的一类仪器。有机载、舰载和固定式三种。机载式即航空磁力探潜仪,装备于反潜巡逻机和反潜直升机,探头装在机尾的磁探杆内或可吊放的吊舱内。对潜探测距离300米~450米,最大可达900米。舰载式磁力探潜仪,探头用电缆拖曳在舰艇尾后水中进行探测,多用于小型高速非排水型反潜舰艇,固定式磁力探潜仪,由若干个磁探装置联成阵列,布设在基地、港口、狭水道的海底,实施对潜监视。
45.水声对抗设备
水声对抗设备亦称“声纳对抗设备”。用于侦察、干扰或诱骗敌方声纳和声自导鱼雷的水声设备和器材的统称。装备于潜艇、水面舰艇和反潜飞机。包括侦察声纳、水声干扰设备和水声诱饵等三类。侦察声纳,是一种被动式侦测设备,用于测听政方主动声纳发shè的声信号,测定其方位和技术参数。水声干扰设备,有水声干扰器和气幕弹等,用于发shè干扰噪声或欺骗干扰信号,或经气泡幕产生大量杂乱回波,干扰敌方声纳工作。水声诱饵,有自航式、拖曳式、悬浮式、吊放式四种。用于向水中发出模拟舰艇回波或舰艇辐shè噪声,有的还可模拟舰艇的运动情况,用于欺骗和迷惑敌方
救生钟是援救失事潜艇艇员的钟形援救设备。它采用一钢制耐压壳体,钟内分上室和下室。上室为救生室,下室为通道,围壁有调压水舱,底部有对接裙口。救生室保持正常大气压,内有供排气、注排水系统和通信、照明装置等。救生钟没有动力装置,靠潜水船起重设置控制。工作水深为120米,一次可援救6~8人可与潜艇救生平台对接进行干救,也可不对接进行湿救。
47.海况
海况主要指以下两种情况:一是风力作用下的海面外貌特征。根据视野内海面状况、波峰的形状及其破裂程度和浪花泡沫出现的多少等,共分为10级;二是海区物理、化学、生物等xìng质及其变动情况,包括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分布,水团和大洋环流的分布状况等。海况与海洋渔业生产、海上运输、海洋开发和国防建设关系密切,对舰船安全航行、飞机巡逻侦察和舰载武器的使用有很大的影响。
48.海洋cháo汐
海洋cháo汐,简称“cháo汐”。它是海水受月球和太阳引cháo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周期xìng垂直升降和水平流动的现象。海水垂直升降运动称为cháo汐,水平流动称为cháo流。受引cháo力作用,cháo汐涨落平均周期理论上应为12小时25分。月球、太阳对地球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实际上cháo汐涨落时刻和cháo高大小也逐rì变化。月球的引cháo力比太阳的引cháo力大两倍多,cháo汐现象主要随月球运行而变化。当月球处在朔或望rì时,引cháo力最大,相应的cháo差也最大,称为大cháo。当月球处在上弦或下弦rì时,引cháo力最小,cháo差也最小,称为小cháo。各地cháo汐因纬度不同以及受海区地形、海水深度等影响而出现复杂的情况。在远离大陆的大洋中,cháo差较小,一般不超过1米。海岸附近,cháo差较大。特别是在大洋cháo波涌入的狭窄海湾,cháo差更大。中国杭州湾钱塘江口大cháo时的cháo差最大可达8.87米。加拿大芬迪湾的最大cháo差达18米以上。有关cháo汐资料,在航路指南、自然地理图册、航海用图上都有记述,还有cháo汐表、cháo流图、cháo信表等专门图表,供航海、渔业等活动使用。研究和利用cháo汐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舰船进出港湾、航道和在浅水区活动,建造码头、船坞等水中工程,扫、布水雷,进行登陆作战等都必须考虑cháo汐的影响。
49.涌浪
涌浪是指风浪离开风吹区域后继续传播的波浪,或在风区内的风已平息而继续存在的波浪。外形比较规则,波面比较圆滑,波长较长(最长可达800米),峰谷平行相继,周期大于原来风浪的周期且随传播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增大。风暴涌的波速较大,常在风暴来临之前即可传到岸边,有时可视为恶劣天气的征兆。涌浪影响舰船航行和武器使用,易使人员晕船和作业困难。
50.风浪
风浪是风直接作用于海面所形成的波浪。其大小与风力、风时和风区的大小有关。在风的连续作用下,水质点在波峰处持续受力,波谷处得到减速,逐渐形成迎风面平缓和背风面陡峭的波形特征。由于波的互相干涉,外形极不规则,波峰线较短,在强风作用下,波面上、特别是波峰处经常出现被风削去而形成的浪花和泡沫。传播方向多与风向一致。近岸地区,受地形影响,波向发生偏转,可能与风向有较大偏离。风浪可降低海面能见度,使舰船航行和系留漂浮物剧烈颠簸,人员作业困难,影响海军武器、技术设备的正常使用。
51.海浪
海浪是海洋中波浪现象的总称。海水在外力作用下,海面发生周期xìng的起伏运动。由风引起的称风浪或涌浪;由舰船航行兴起的称行船波;由地震或风暴产生的称海啸;由引cháo力产生的称cháo波。在不同的风速、风区、风时、风向和地形条件下,海浪的尺寸变化很大,通常周期为0.5秒~25秒,波长为数十厘米至数百米,甚至近千米,波高为数厘米至20余米,在特殊情况下,可达30米以上。海浪可使舰船*纵困难,造成舰船横倾、纵倾、中垂、中拱等现象,也影响水中武器使用和舰载机起落。
52.海里
海里是国际上航海通用的计量海上距离的长度单位。地球椭圆子午线上纬度1分弧长。由于地球略呈椭球体状,不同纬度处,纬度1分的弧长略有差异。在赤道上1海里约等于184米纬度45度处等于1852.2米;两极约等于1861.6米。国际上采用1852米为标准海里长度。中国承认这一标准,用代号“M”表示航海上计量短距离的单位常用链。1链等于1/10海里,用代号“Cab”表示。
53.节
节通常使用于两种场合:一是作为航海速度单位。舰船每小时航程1海里为1节。用代号“kn”表示。也可用作计量水流、风速和水中武器或运行器具航行的速度。二是作为舰船的锚链分段制造和使用标志的长度单位。通常规定锚链长度27.5米为1节。中国舰艇的使用标志以20米为1节。
54.满旗
满旗是舰艇昼间从舰首到舰尾悬挂旗帜的隆重礼仪。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以通信旗悬挂于两桅横桁之间,并分别连接到舰首、舰尾旗秤,同时桅顶、舰首旗杆分别悬挂国旗、军旗。用于重大节rì、典礼、阅兵,迎接本国或其他国家、zhèng fǔ和军队领导人,迎接来访的其他国家军舰,出国访问停泊于其他国家港口等。夜间则挂满灯。航行和其他特定情况下,可挂代满旗。
55.满灯
满灯通常是舰艇在重大节rì夜间沿满旗位置和舰舷、上层建筑轮廓挂灯的隆重礼仪。一般在降旗后开满灯。
56.海军礼炮
海军礼炮是舰艇鸣放空包弹或专用礼炮弹的隆重礼仪。用于外事活动,表示欢迎、致敬或答谢。通常由二级以上军舰以两门中口径以上火炮或港口炮台按规定程序施放。分为国家礼炮和个人礼炮。国家礼炮,用于舰艇出访时表示对被访国的敬意,或当来访的其他国家军舰鸣放国家礼炮时表示答谢,其规格为21响;个人礼炮用于舰艇出访和迎送来访其他国家军舰时,向对方乘坐军舰的职务最高的海军将级以上军官,或职衔相当的官员表示敬意或答礼,其规格根据职衔高低通常分别为21响~11响(单数)。鸣放礼炮仪式起源于16世纪,英**舰在驶入他国海域或遇到他国舰船时,将炮膛内炮弹放完,表示友好、善意,以后演变为国际上表示敬意的礼仪。
57.海水跃层
海水跃层也称“跃变层”或“飞跃层”。它是指海水中某水文要素在垂直方向上出现突变或不连续剧变的水层。表明上下层海水xìng质不同。跃层的厚薄和距海面的深浅,随海区的地理和气象条件变化。主要有四种跃层:(1)温度跃层即海水温度垂直变化达到或超过每米队0.2C的水层。海洋中常存在温度跃层,井影响其他跃层。(2)盐度跃层。即海水盐度垂直变化达到或超过每米0.1‰的水层。在河口区或大量降水、蒸发和融冰季节的海区,使盐度发生变化,在海水中混合不均匀而产生盐度跃层。(3)密度跃层即海水密度垂直变化每米超过0.0001克/立方厘米的水层。主要取决于海水的温度和盐度海水的温度低,盐度高,密度随之增大;反之,则减小由于温度和盐度的适当配合,常出现密度跃层。当跃层的密度变化较大,潜艇的负浮力不大时,潜艇可以像潜坐硬海底一样潜坐在密度层上,故称“液体海底”。在世界大洋的各个海域和不同深度都有这种“液体海底”。(4)声速跃层。即由于海水温度、压强、盐度的不同使声波传播速度在垂直方向发生突变的水层。海水跃层按其成因和变化,通常包括主跃层(亦称“永久跃层”)、季节xìng跃层和周rì跃层三类。主跃层由大洋热盐环流所维持,季节xìng和周rì跃层由海面太阳辐shè和海气相互作用直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