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降将的自我修养(一)(1/2)
第310章 降将的自我修养(一)
确定邓玘已经从米仓道南下后,邓阳立刻提笔写了两封密信。
一封发往成都,旨在向江瀚详细禀报此事;
另一封则发给驻守剑州、负责川北防务的董二柱。
邓阳在信中要求董二柱,立刻前往米仓道出口接应,务必引导邓玘部安全入境。
其目的,主要是避免关隘守军误判,认为是官军来袭,从而发生冲突。
对于接人这事儿,董二柱早已是轻车熟路。
不久前,从石泉走荔枝道入川的高迎祥残部,便是他在镇巴附近亲自接应的。
而不出三个月的时间,又来了一拨,而且还是成建制的明军部队。
董二柱心下也不禁暗赞,邓阳这小子能耐见长啊!
不光能传递情报,策反明军将领,如今竟然连整支明军都给打包送过来了。
也不知道这厮哪天会不会突发奇想,把那三边总督洪承畴给送过来。
接到信后,董二柱立刻兵分两路,一路赶往南江县北的岔口;
另一路则由他亲自带队,直奔旺苍县而去。
米仓道从自汉中向南,主要有两条分支,一条向东南经青树、雾山等地抵达南江县;
另一条则向西南,经新集、塘口、庙坝,最终到达旺苍县。
而邓玘选择的,正是第二条路。
此时的邓玘,正在前往庙坝的途中,颇有些心神不宁。
寒风凛冽,山路蜿蜒,前后是跟随他的一千多川兵子弟。
马蹄声、脚步声、车轮声在幽深的峡谷间回荡,显得格外沉重。
他下意识地频频回首,但山间的层峦迭嶂,早已遮断了他北望汉中的视线。
虽然杀了方国安,纳了投名状,但前途依旧渺茫。
一个个问题在他脑中盘旋,挥之不去。
他不知道汉王会如何对自己,而麾下这些弟兄们,又该何去何从?
降将的身份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沉甸甸的,让他喘不过气来。
而对于这个问题,另一位比他更早投诚的降将马科,显然更有发言权。
要是马科在,肯定会拍着胸脯保证,让邓玘放宽心做事。
但很可惜,马科此时正被挡在贵阳坚城下,进退不得。
邵勇所率领的五万大军,已经在贵阳城下围攻了三个多月,却没有丝毫进展。
乌江大捷的兴奋,早已被眼前这座坚城给消磨殆尽。
当初一举渡过乌江天险,歼灭沿江三千守军时,军中上下士气高昂。
从主帅到士兵,都认为大局已定。
贵阳守军不过四千余人,定然是望风而降,最迟到年底,他们就能彻底平定黔地。
但令众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贵阳城一打就是三个月,而且还死伤不小。
贵阳作为明廷在贵州的军政中心,控遏西南土司的第一线堡垒,绝非什么软柿子。
从洪武年到崇祯年,这座城池历经两百多年经营、修缮、扩建,城防体系极其完备。
早在明初时,镇远侯顾成、都指挥使马烨便在元朝顺元城的基础上,将土墙改建成了坚固的砖石城墙,并将城区向北扩展至喷水池一带,形成了贵阳内城。
内城周长约九里,设有大量垛口和五座城门(朝京、德化、武胜、圣泉、柔远)。
万历年间,巡抚郭子章又对内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最终形成了贵阳城“九门四阁”的宏大格局。
历经数代加固,贵阳的内外城墙周长,达到了惊人的一千三百余丈。
城墙上密密麻麻的都是垛口,每隔一段距离,便有城楼、转角楼、小月楼高高伫立。
城池内还设有两座水关,控制护城河出入口,兼具了防御与水利功能。
作为控遏西南土司的第一线堡垒,贵阳城的防御,甚至还在成都城之上。
对于贵阳城到底有多难打这个问题,当年水西土司安邦彦最有话语权。
奢安之乱时,安邦彦纠集十万大军围攻贵阳,城中守军仅有四五千人。
土司兵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对贵阳发起了猛攻,但却被守军凭借坚城数次打退。
安邦彦围攻贵阳长达十个月之久,但却迟迟不能破城而入。
而贵阳军民的韧性也在这一战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据史载,城中粮尽,至人相食,人肉价高达四斤值银一两……
知县周思稷甚至自杀以体飨士卒,城中四十万军民饿死殆尽,仅余二百余人,其状之惨,尤胜睢阳。
但即便如此,贵阳还是未被攻破,一直坚持到了援军抵达。
面对如此坚城,即便是久经战阵的邵勇,也倍感压力。
起初,他还试图劝降,派使者前往城下,陈诉利害,言明天下大势,甚至还许下了不少优厚待遇。
但城内的贵州总兵许成名、知府梁思泰等人却意志坚定,对劝降之词充耳不闻。
他们早已加固城防,征集城中乡勇、学子登城协守,摆出了一副誓与城池共存亡的架势。
劝降不成,邵勇也只能硬着头皮下令强攻。
汉军将携带的数十门重炮推至阵前,对着城头猛烈轰击,试图压制城头守军后,架云梯登城。
然而,城中守军极其顽强,炮火稍歇,便立刻冒着硝烟冲回城头,并以滚石礌木、火油金汁予以还击。
邵勇组织的数次进攻,都被守军给打了回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