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架感言(2/2)
每一次写完,我都会儘量自己反覆读几遍,小修小补,儘量確保笔下的文字即使看著长,但读起来依然能够顺畅,能够有格律的美感,能够將设想的抽象的感知与意象传达给读者。看到许多否定的评论,我也时常会变得消极,质疑自己是否做的太差了呢?
好在虽有这么多磕磕碰碰,少数朋友还是给了我坚持不懈的鼓励和开解。
当我这会儿回过头去,才发现竟然也已走出这么远了。
虽然相比於冒险的终点,相比於一本网文小说的终点,这只是一个故事的开头。
在我认定这本书无法签约的时候,面对寥寥无几的读者和朋友,尚且还敢互动一二,但如今,它取得了我意料之外的呼应,我反而变得无比胆怯起来。
事实上,冰原上的故事我有过更多的规划,但在看到一些比较直白的评论后,我还是將它们放弃了。可是这似乎又是一次拙劣的自我修正,在此我希望向各位读者致以歉意。
不知不觉又变成自我否定大会了。那么聊聊关於这个故事本身的事吧。
关於主角与这个世界。
我想,他应该是个博物学者。
博物学者,听上去就非常西幻。
坏心眼的作者破坏了他的家,他被迫踏上了旅途。各色各样的孩子会加入他的队伍。孩子们各自成长,而他也会在旅途中学会承认自己身为大人的不足。他们要见识双界的各种风土民俗,怪奇事件,神话传说与书本,还少不了各路风流人物。
然后,这个世界里可不能出现“科学”之类的字眼。那是他们没接触过的概念。或许当我穿越过去,会蹩脚地和原住民们比划半天,然后发现,他们口中的“理术”似乎就是原本世界里的“科学”。
幔层界更像是个快要没救的巨大恆星,而为了保护它,伟主——或许是这位从不露面的神明吧——创造了壤层界,甚至这颗戴森球似的神造行星恰好在一个適宜发展出生命的星系中。或许这个星系本身也是神跡的一种?谁知道呢?
真巧合啊,不过正是因为巧合,故事才变得有趣。就算是在现实中,谁又能想到,一场生物大灭绝起源於一粒肉眼难辨的蓝藻开始了第一次光合作用呢?
这个世界留有很多很多的秘密,但最大的秘密果然还是要来一场足够让人震撼的危机。只是关於这个危机,初出茅庐的学者与他的伙伴们还蒙在鼓里。
关於学术之城。
他们会是先驱。救世者。开拓者。自私者。
为什么在一个有超凡的世界里,学术之城的学者们不研究超凡了?因为显而易见的,超凡全被关在幔层界里,而且和一群被判了死刑的囚犯没两样。
他们的职责就是想要试试看,假如投向理术,是否就有拯救族人们的可能?
毕竟学术之城里早就没有普通人类了。有谁想报名去当学者?先试试看在壤层界挖一个足够深的洞钻进去,然后再在广阔的交界处寻找学术之城的踪跡吧——祝你成功,伙计。
那么占领壤层界?是个好主意,可环境改造没那么简单。毕竟许多过程是不可逆的。在学者们找到好方法之前,就让那儿的人们再嘚瑟一阵子吧——之后他们总会有办法的,也许。
关於故事的走向。
壤层界的人们很显然也不是吃乾饭的。虽然这和绝大多数人没关係,但他们肯定也在暗中密谋著什么。
而这一切,与被认定为不存在的失落的歷史、诸神、这场冒险的终极目的或许有关。
好了,时间不多了,伙计们。作者得继续回到那个世界去,向学者打听打听他们又遇到什么新麻烦了。最后再一次由衷地感谢你们的阅读与支持,如果各位喜欢,而且有充分的能力,不妨支持一二——不过很遗憾,鑑於作者能力有限,没法为各位空口许诺一场酣畅淋漓的爆发。
那么,接下来的故事里再会。
最后,在朋友的一再建议下,感谢希丝緹娜女士用她的法术打通了一个友好的交流空间借给作者。如果各位有兴趣可以加入。
书友群:102716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