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短暂的安稳,另一篇论文(2/2)
“算了。”
闷头灌了口,韩舒喝的乾乾净净,隨即朝著与徐文教授约定的地点走去。
同校园门卫大爷折腾了会儿,韩舒站在实验室门前了,这下他总算知道徐教授在捣腾什么东西。
门口上方,掛著一道鲜艷惹眼的横幅:热烈欢迎韩舒老师蒞临指导。
横幅下面,是沾了雨的湿漉漉红毯,以及商家开业时才会准备的大环。
“啊这?”
韩舒竭力回想著,他在世俗圈闯出的名头,怎么都和徐文教授的研究领域不搭边,怎么就值得他摆出这么一副架势来了。
“请问你是?”还在摆放红灯笼的男人低下头,询问道,那人看起来三十多岁,头髮不算旺盛,该是徐教授手下的博士生。
“我叫韩舒。”
“韩··:”那博士生抬头看看横幅,又低头打量来人,来回反覆了几次,有点摸不著头脑了。
导师请的是这位?
年纪未免太小了吧?
毕竟是匆匆忙忙邀请来做学术研究的贵客,他还以为是哪个名牌高校中的教授。
“学弟,看你的样貌应该是本科生吧?”
“大二了。”
“那你知道这里是什么地方吗?”
“徐文教授研究团队的实验室。”
“嗯··,”那名博士生的学长忽然发出一声沉闷,匆匆爬下梯子,慌忙跑去了实验室內。
很快,徐文教授赶了出来,他有四十多岁,脑袋扁平,带著眼镜,眼角斜长,模样看著不像学者,更像是精明的商贩。
“你好你好你好:·:”他拽著韩舒的手摇晃了起来。
韩舒不知道对方的用意,开门见山道:“如果是之前的石墨烯新式材料的话,我对国內放开了专利,墨生科技也有成品可用·:.”
“不是那个,不是那个。”徐文摆摆手,“氢能本来就是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和清北大学的联合科研团队正在攻克一个关於新催化剂的关键课题,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实现高效、稳定、低成本的制氢。”
“团队里集结了诸多生化和能源领域的教授,但我们都没想到,难题被你突破了。”
“听国防科大的一个朋友说,这甚至是你一个人完成的。”
啪!
韩舒双拳握手一拍,总算搞清楚了状况。
当时研究“at-6”系列机器人,一股脑扑在了机器性能和外观设计上,完全忽略了造物之外的技术,“制氢”催化剂是无心插柳的產物,源自製作氢燃料电池时的思维发散。
“还真有这么一回事。”
徐文紧紧握住了韩舒的双手:“我实在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契机,能让堪堪二十的你实现了对该技术的突破。”
嗯::
韩舒略作思索,总不能说是在製作“大蜘蛛”对敌武装中的意外產物,这样对一些研究者是不是太没礼貌了。
“我呼吸道不好,生活在一个重污染的城市,从小就对清洁能源感兴趣,从初高中就在涉猎研究了。那看似偶然的灵光乍现,却是我长达七年的积累。”
“难怪··,”徐文禁不住晞嘘感慨,“我就说嘛,老陈说你是三天研究出来的,那未免也太离谱了。”
“那徐教授,您看我是陈述下思路,还是现场给你模擬实验一番?”知道了对方的用意,韩舒也不藏著掖著,学术交流本来就值得高兴的事情。
徐文眯起双眼,神情疑惑:“你不打算写成论文,发表在《自然》亦或是《科学》
上?它会成为你科研生涯中极其亮眼的一笔。”
“当然,现场实验也不错呀!”他兴奋地苍蝇搓手,掌心中似乎能磨出火。
韩舒总觉盛情难却,最终决定两手抓,一边写成论文发表,一边进行相应的现场实验。
实验室设备齐全,几乎没有要补充的东西。
考虑到徐文教授的研究领域,韩舒大部分口舌耗在了能源催化材料上。
在现代化学工业中,催化技术承载著八成以上的化工品生產,堪称產业命脉。
但高活性与高稳定性,两者就是鱼和熊掌,在一些研究人员看来,根本难以兼得。
高活性催化剂能大幅提升反应效率,但往往会因为结构崩塌和活性成分流失而快速失活。
活性与稳定兼备,才是催化技术的前进方向,这也是徐文团队当前要攻克的最大难点之一。
韩舒一边操作,一边讲解著,徐文和一眾学生跟在旁边,不时若有所思地点著头。
那负责前门装饰的博土生学长,说不出现在的感觉。
一个大二生给国科大的教授授业解惑,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大佬吧。
韩舒展示著仪器显示的画面:“构建稀土氧化物的纳米覆盖层,就意味著有了保护盾,这种结构选择性地覆盖载体表面的余位点,就能精准保护关键催化剂的界面,,”
“最后的结果,便是保持了高效性,同时拥有了稳定性。”
“原来是这样。”徐文频频点1。
身为研究人员,他几乎是一瞬间就想到了技术应用前景。
交通运输,工业製造,能源符电网,航天···诸多產业领域兴许要迎来一场狂欢了,仕其是那些汽车製造商,会为这项技术的產生而彻底疯狂,这意味他们所发展的新能源会拥有乔低的成本。
韩舒坐在黑色转椅,手臂抵在桌面半撑著腮,就这么几天的功夫,现场实验的同时,天璇已经整理好全部论文內容,投稿至《自然》杂誌了。
不过佣化剂归佣化剂,韩舒还是想乔多的解决诸多造物的能源问题,因为他所製造的氢燃料电池能成为一个大型客机的辅助动力,而不是主要动力。
“要是电池能够乔霸鄙一点就好了。”
“就比亍某种核燃料电池,聚变电池就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