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人际圈子,就是一个套一个(2/2)
李所长从胸前口袋拿出手机,滑动屏幕翻找片刻,找到了一段视频。
韩舒看了眼,那视频是从一家主流媒体网站下载的,界面显示的標题简短明確,没有丝毫博眼球的夸张修饰一一《我国首例介入式脑机接口成功应用》。
当时的临床试验,有中科院脑科智创中心和一眾顶级医院参与,外部设备接受神经信號的速度和准確性达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了。
韩舒记得,这个新闻早在暑假期间就报导过了,不过热度不高,多平台加起来兴许有几百万的播放量。
当时评论区的高赞评论,有一条是:“盲猜2077年有不少人会在这个视频底部考古”
韩舒觉得这评论挺有意思,起码说明了墨生科技在做开创性的事业,那些技术和装备给了偏瘫患者重新站立,重新拿握东西的机会。
就这么一条意义十足的新闻,当时却被娱乐圈的爆点给压下去了,实在令人不解。
“我明白了。李所长身边有哪位亲人因为这项技术而受益了?”
“是我夫人。”李国兴摘下毛线帽,放在桌前细细欣赏,“不敢想像,在瘫了半侧身子后,有朝一日,她居然还能织出这么好的东西。”
徐文和四个好友拍桌起身,凑向前去。
这帽子是脑机控制的外部肢体织成的?
印象中,他们对机械肢的认知还停留在僵硬笨拙的层面,能拿起水杯来喝口水就不错了,织帽子什么的,有点过於离谱了。
李国兴將帽子重新戴好,把帽沿儿的国旗標摆正了。
韩舒笑道:“李所长太抬举学生了,李师母只是碰巧用了我们的技术產品而已。”
“她碰巧瘫了,你们碰巧研究了这项技术,她碰巧用了,你我又碰巧相遇了,你能说这不是缘分吗?”
“那就算敬这份善缘。”韩舒再次举起杯子。
几个老前辈一同起身,手中的酒杯围成了一个圈。
他们笑了,笑得轻鬆又带著几分自嘲,这些日常与方程、实验、数据打交道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材料专家,竟然会在此刻向“缘分”这种神秘飘渺的东西举杯致意。
但仔细想想,没人能说这不是一种缘分。
“敬善缘!”
砰~
李国兴喝完,重新把话题拉回了正轨:“虽然我研究物理,但我同样相信奇蹟,我相信你在聚变能源领域也能闯荡出一番作为。”
“12月1日,这一届的国际可控核聚变交流会议会在洛杉磯举行,中方代表有四人,现在看来,完全能够增加一位了。”
“嗯?”
韩舒一愣,会不会有点太巧了,自己正口渴呢,就有人將水递到面前了。
墨家老祖在上,弟子福缘深厚。
“怎么,有顾虑嘛,是担心学校那边的课程?我可以以研究所的名义致函一封,当作你的请假条。”李国兴问道。
“没有。”韩舒回道。
致函请假,未免有点太奢侈了。
“谢过李所长了,下个月1號之前,我会与您这边联繫。”
“好说好说。”
谈话之际,饭菜已经端上来了。
不知道是那位退休大厨果真厨艺过人,还是心情的缘故,韩舒感觉桌上的菜餚异常可口。
饭后,韩舒返回了南不开,和天璇一起著手搜集一切关於聚变能源的资料信息,这些信息虽说隨取隨用,但要彻底消化,仍然要耗费不少心力。
能同李国兴结伴同行的教授,一定拥有相当的水平,韩舒可不想在一些知识理解上出现片错。
经过大半个月的消化学习,韩舒能够理解当初那个武侯派的小子,为何冒著生命危险,都要问內景討要可控核聚变了。
对可控核聚变理解的越深,你就会发现,自己对它越发的痴迷。
所谓的核聚变,是两个较轻的原子核聚合为一个较重的原子核,並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自然界中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是氢的同位素一一气与的聚变,这种反应在太阳上已经持续了50亿年。
所以,可控核聚变又被称为“人造太阳”。
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控制核聚变的速度和规模,以实现安全、持续、平稳的能量输出的核聚变反应。
原料充足、安全可靠、无污染、经济性能优异,除了技术难度极高,暂时整不出来以外,几乎找不到它的任何缺点。
不少人都听过这么一句话:ai的终点是能源,能源的终点是聚变。
韩舒不禁在想,要是能彻底攻克这项技术,他面前的科技前景,將会迎来怎样的光明坦途。
终於,在饱满充实的时间流逝中,一下子来到了11月底。
南不开数院学工办內,教务的一位授课老师围著辅导员,正嘰嘰喳喳说著什么。
几个值班的学生会小干部不时抬头,安安静静吃著瓜。
“武老师啊,我现在就是一整个的压力,64个学时,韩舒总共就修了4个。按照南不开的规定,学时怎么都算是考核的准入门槛吧,这样考试会有掛科风险的。”
“可他卷面又完全没问题,有时候我在想,教育的初衷是为了什么,他明明学会了不是嘛,那我干嘛苛求学时?”
“等等,我啥也没教他啊,那我有什么资格考核他?”
导员安静听著授课老师的吐槽,他此时的话语明显有点失了逻辑,左右脑在疯狂互搏。
“要我说,你就是包袱太重。现在的高校,划水的老师不少,你就勉强对一个人睁一只闭一只眼,没啥关係的。”
武老师无奈笑著摇摇头,面前的电脑忽然收到一件电子函。
“清北的李教授?请假?”
她盯著来函的內容,逐渐陷入了沉思。
“那个,韩舒一直到12月3號的课程,都要缺席了喔。”
“这次又是什么理由?”
“可控核聚变的国际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