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特支整编情况,根据地的不速之客!(2/2)
自身就擅长指挥的艺术,对合成化作战理念研究不低。
由他亲自坐镇指挥‘特支’,无疑是上上之选。
然而,现实情况却很无奈。
陈铭已是支队的最高主官,肩上担着整个战略方向的大局统筹、部队建设、后勤保障、对外协调等等千头万绪的重担。
独立支队正处在高速扩张和战略转型的时期,他根本不可能再分出足够的精力去兼任特种支队的军事主官。
分身乏术,无可奈何。
排除了自己,可选范围便骤然缩小。
副参谋长周卫国实战经验极其丰富,个人勇武和战术指挥能力都出类拔萃。
但他过往的经历中存在某种“不可言说”的特殊性,在当前敏感的环境下。
让周卫国担任如此重要且核心的部队主官,存在相当大的顾虑和风险,只能遗憾地首先排除。
再看三大主力大队长:丁伟、孔捷、何建新,虽都是难得的悍将,能力各有所长。
但他们本身就肩负着各自主力大队的指挥重任,无法抽身;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威望更多局限于各自体系内部,面对即将聚集全支队最拔尖、最傲气人才的“特支”。
他们的身份和威望还不足以让那些“宝贝疙瘩”们完全俯首帖耳。
目光最终落在了参谋长王大飞身上。
王大飞级别足够,参谋长身份地位超然;
跟随陈铭从区小队一路走来,指挥经验丰富,战略视野开阔,性格沉稳不失决断,军政素质都非常过硬。
由他来挂帅,虽在专业化指挥细节上需要适应期,但总体足以胜任,是目前在支队体系内最稳妥的选择。
至于从上级调任?陈铭暗自摇了摇头。
‘特支’运用的是独立支队独有的技术装备和近乎开创性的合成战法,外部调人进来,极易出现“外行指挥内行”的局面。
而总部那些真正见识过大兵团机械化作战、在苏联留过学的稀有人才,个个都钉在了重要的战略岗位上,根本抽不出来。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陈铭没说。
陈铭沉静的目光,最终定在参谋长王大飞身上,其中蕴含的信任与期待不言而喻。
经陈铭与上级反复讨论、权衡利弊,最终敲定了“特支”的领导核心架构:
这支部队由参谋长王大飞直接领导,负责全面军事指挥工作;
考虑到“特支”的重要地位和复杂构成,为加强政治工作,
总部特别从延安后方调来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资深政委,担任“特支”的专职政委。
在军事副职人选上,经过陈铭力排众议、多次据理力争,最终确认由副参谋长周卫国担任“特支”的参谋长,负责具体作战计划的制定和前线直接指挥执行。
这个安排让陈铭十分满意。
让周卫国待在这个极其需要其战斗才华、又相对处于军事“执行层级”而非最终决策核心的位置上。
既不因他那份敏感的出身而彻底埋没一个难得的将才,又通过王大飞和政委的双重把控,最大限度地规避了潜在风险,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整编计划敲定后,特种支队的组建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
营区内整日马达轰鸣,操练声不绝于耳,各兵种协同训练有序进行,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与此同时,陈铭也在根据地内狠抓生产和各项后勤工作。
他深知,特种支队作为一支机械化部队,其战斗力与油料补给息息相关。
虽然目前的油料储备尚能支撑三四次大规模作战,但长远来看还远远不够。
储备充足的油料,成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幸运的是,旅长之前送来的那批煤炼油设备已经全部运抵并完成调试。
在技术人员的努力下,生产线已经准备就绪。
值得一提的是,被俘的鬼子技术人员并不像基层士兵那样被武士道精神彻底洗脑。
在敌工部同志耐心细致的工作下,相当一部分鬼子技术人员认清侵略本质,主动加入反战同盟。
独立支队从大同俘虏的那批鬼子技术人员也是如此,大多数人在感化教育下幡然醒悟,积极投入到根据地的建设工作中。
至于少数死硬分子,则真的如同字面意思那样了。
这也正是缴获设备能够迅速投产的原因之一。
现成的技术人员大大缩短了设备调试和投产的周期。
不过,陈铭也没有放松对自主技术人才的培养,一批咱们自己的技术人员正在快速成长,要不了多久就能完全替代这些日籍技术人员。
这天,陈铭正在指挥部处理文件,突然听到敲门声。
在得到允许后,警卫员王大彪推门而入。
“报告!”王大彪敬了个礼。
“第四大队上报情况,有一位老先生来到我们根据地,声称要找他的儿子。
“他说他儿子叫贾工。”
听到这个消息,陈铭立即放下手中的文件,眉头微蹙:
“贾工的父亲?可靠吗?”
作为兵工厂的主要负责人,贾工的位置十分关键,陈铭首先考虑的是安全问题,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可靠吗?”。
“目前还在紧急查证,暂时还没有确切消息。”王大彪如实汇报。
陈铭沉吟片刻,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了几下,随即做出决定:
“先带他来见我吧。”
“是!”
王大彪领命而去。
对于这位自称贾工父亲的不速之客,陈铭打算亲自会一会,探探对方的虚实。
贾工作为四分区的军工专家,关系到根据地的军工生产命脉,任何与他相关的事情都必须慎之又慎。
即便对方真是贾工的父亲,若是有敌特嫌疑,陈铭也绝不会允许他们相见。
没过多久,人就被带到了指挥部。
来人约莫五十多岁年纪,穿着一身极度简陋破旧的衣衫,看上去十分潦倒,但身姿却异常挺拔。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双眼睛,透着知识分子特有的专注与锐利,却又带着几分难以掩饰的忧虑。
老人进门后,见到陈铭后却没有见到大人物的拘谨。
目光不着痕迹地打量着四周环境,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这是一个经历丰富、见识不凡的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