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毕亚雄(2/2)
陈学兵看毕亚雄刚才秀记忆力,此时说话也是噼里啪啦一大段,信息量大得不得了。
这是沟通方式的确认,他要能接得下来,条例能捋清楚,说明日后沟通能省不少事。
“你的意思是说,钱有这么多,项目要自己找”
毕亚雄倒着捋回来:“几十亿的工程量,城市集不集中?”
“六到八个城市,奥运承办和协办城市,bj、青岛、秦皇岛、上海、沈阳、天津,最多加上广州。”陈学兵道。
毕亚雄的语速逐渐快起来:“那跨度太大了,沈阳和秦皇岛的项目最好不要,基站塔参数我不清楚,但塔这个东西是容易产生倾斜的,事前要做好地质勘探,避免强冻期浇筑,地勘队伍不宜养多,要来回跑,另外东北地区一旦到了冬季很难施工,你要养项目部,就必定会窝工小半年。”
“如果订单集中一些,能不能通过规模效应把利润提起来?”
陈学兵心里也在思量。
基站建设的利润主要在设备和安装,土建部分对承包商是附带的,他要拿过来,估计不是很难,但利润也堪堪够养队伍而已。
“这个还要看能不能形成自己的技术标准。”毕亚雄说罢,问起了关键问题:
“陈总,你说的这笔百亿资金的稳定性,能不能支撑全年高强度、多线并行甚至可能垫资的基建运作?第二是拨付效率,尤其是在面对材料商、民工工资这些刚性兑付压力时,是否能做到快速响应?基建领域,现金流是命脉,周转不畅一次,信誉就可能崩盘。”
陈学兵嘴角咧了咧:“我们的资金是长周期,稳定三五年不是问题,不过公司员工工资,民工工资,都是刚性,材料商、设备、燃油嘛,50%到70%的成本线是刚性,至于利润,要等我们结算。”
说实话,他要能做到这一点,已经是绝对的业界良心了,保持这样的付款两三年以后,他就是喊一声纯垫资,都有大把的材料设备商贴过来跟着干。
现在江北胖东来总店的修建就是实例,前期几千万顺当付下去,后面的垫资自有人愿意跟。
工程这个行业,进来的时候都想着按期付款,后来想着拖两年只要拿到全款也行,再后来想的都是回本,到了最后,想着这老板别他妈跑了就行,我好歹跟下面还有个交代。
人与人之间的寄望都很低。
谁真能带着大家长久地挣钱,那就是“公若不弃,我愿叫一声干爹”。
土建行业的金融思维除了融资,还有声望。
陈学兵的想法很简单:先从自己有把握结款的地方入手,只要上面付得快,他的出项顺利,很快就能积累起行业声望。
在这个行业,别人觉得你有多少钱,很重要,甚至超过了能融到的钱。
只要从自己手上付出去的钱,都会化为名声,实质性的说法就是“x老板x年x项目一口气付了x个亿,爽快得很”。
这样的名声带来的效应就是某项目只要到了筹建期,在当地一呼百应,连一些无理的要求都可尽量得到满足。
许老板就是把这招玩到了极致,他的供应商,不仅给他垫资,还特么几个亿几个亿给他入股。
他是大哥啊,说话有人信。
不信也没办法,生意做大了,别人吃不下这么多单子,出了门生意都得黄。
陈学兵自认为气质不弱,也能当个大哥。
所以基站土建这个添头即使不挣钱,但只要能肥了那些跟着自己的人,抢占行业体量,他也可以做。
“这一年的时间,就一个目标:利用有限的钱,做最大的资源整合。”
陈学兵一句话,毕亚雄也就明白了。
“那没问题,基站可以做。”
毕亚雄之前做事是技术导向,但民间项目的操作他也很清楚,明白过来陈学兵的思维,心里暗道不愧是金融领军人物,这么一年干下来,规模不大都难。
不过规模上去了,能不能挣钱,他就不知道了。毕竟现在的房地产政策是明一天暗一天,地价涨上去了又压下来,实在不好说。
土建虽然不涉及太多地价,但材料、设备、工人大家都在用,房地产一动,全线都在动。
陈学兵心里对走势自然是明晰的,看毕亚雄脸色有些阴晴不定,笑道:“投资趋势我来把握,资金流没问题,我找毕总,主要是四个方面:管理架构、打造队伍、技术培养、供应链整合,除了给你的资料,我跟你说件比较近的事情,我打算收购一家彭水的水泥厂,规划年产量上百万吨,如果你作为公司总裁,还要负责这家水泥厂的厂长招聘和销路,我这个人要求比较高,你找来的人要让我看的上眼,否则我会怀疑你的水平。”
“水泥厂厂长好招。”毕亚雄倒没表示太多压力,葛洲坝这个地方走出去的人才多的是,招聘并不难。
只是对“总裁”这个称谓又皱了皱眉:
“总裁?”
“额,总经理,习惯了。”陈学兵认真纠正了一下。
总裁是国际化管理公司的职位,工程行业讲的是总经理。
总经理,经手办理,总裁,遇事裁决。
从职权上举例,总经理可以直接剁掉分包商混凝土供应资格,可以当场命令全线停工,可以下令冻结全线工程款。
这个职务是沾满泥浆的开山斧。
而总裁,是西装革履的。
遇大事需层报董事会,决策受制治理结构流程,突发事故要先开风控会议。
总经理这个职位,是从中建系统自上而下的,即使是香港上市必须设个总裁,也是个摆设,实权紧握在36个工程局的总经理手中。
上工地说什么总裁,人家也听不懂,工人还要抱怨一句“啥鸡儿领导都要来参观”。
说总经理来了,帽子立马戴正,敲石头的声音都得大些。
陈学兵谈话间感觉这位是他想要的角色,从包里拿出了另一份资料,给他发题。
“我打算跟重交大谈一个技术合作公司,包括研究合作在内,算是设计力量和人才后备的补充,我让人做了个方案,你看看,怎么样。”
毕亚雄接过,目光迅速扫过标题和框架,很快面色严肃。
“有笔吗?”
陈学兵找了找,刚想说话,门口快速进来一个埃摩森的人,递来了一枝笔,而后提醒道:“乳猪快烤好了,陈总和毕总要不要边吃边聊?”
陈学兵笑道:“把香槟也拿出来吧。”
上次给刘斥平准备的香槟没开成,而今天,开香槟的权力在他手里,无论毕亚雄答得如何,说什么也得喝一口尝尝咸淡。
毕亚雄眼睛仍注视在资料上,但脸上亦露出了笑容。
这位陈总的气魄,他也很满意。
“这个合作模式,恐怕有隐患。”他开口说道。
“哦?毕总觉得哪里不妥?”陈学兵身体微微前倾。
“第一是学术尊严与创新活力。重交大是百年老校,土木、交通这些都是他们的王牌专业。方案里虽然给他们预留了利润分红和技术服务费,但决策权完全由我方掌握,他们的一流教授、资深研究员,本质上变成了执行我们指令的技术员。长期下去,顶尖人才会觉得屈才,他们的创造力会被压制,这无异于杀鸡取卵。”
“第二点是技术积累的可持续性,方案里强调了对合作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归属我方,这从商业角度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高校的核心价值不仅是产出专利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能理解、掌握、并进一步发展这些技术的人才,你把核心技术牢牢锁在自己手里,高校参与的学生、年轻教师只能接触到碎片化的应用层面,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知和能力。几年后,技术迭代靠谁?难道全靠从外面挖人?或者我们自己从零开始培养?成本太高,周期太长!技术是开放的、传承的!每个人都能在实战中学习、理解整个体系!”
陈学兵静静地听着,手指在桌面上无意识地轻叩,“你觉得怎么做比较好?”
毕亚雄目光灼灼:“核心研发团队必须由双方共同组建并管理,我方拥有商业化和应用决策权,但核心技术路线的论证和选择,必须有高校技术带头人的一票否决权!同时在合作项目中,必须设立强制性的技术培训与轮岗制度,确保我方骨干和高校师生能深度参与到技术研发的全过程!知识产权可以共享,但必须保障高校有充分的学术研究和使用权利!这三点,是底线,否则这个合作,短期可能见效快,长期必成鸡肋,甚至反目!”
“当然.”话锋一转。
“这些条件还不足以调动积极性和合作稳定,如果校方领导换了,改变想法,这么做,我们会比较被动。”
“要给他们掺点沙子。”
毕亚雄在资料尾部写了几行意见。
陈学兵看了一眼,露出笑容。
拍了拍大腿,起身。
“走吧,边吃边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