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苏良嗣(2/2)
说话间,马车速度减缓,外面传来车夫压低的声音:“殿下,长史,苏府到了。”
三人精神一振,互相对视一眼。
刘建军深吸一口气,对李显最后嘱咐道:“记住我的话!抬起头!你现在不是乞怜,是在争取生机!”
他率先掀开车帘,警惕地扫视了一眼苏府门前的情况。
相比刘府门前的唢呐遍地的“热闹”,苏府门前显得安静许多,只有两个门房守在门口。
刘建军和李贤先后下车,李显则深吸了几口气,紧紧裹着兜帽披风,低着头,跟在两人身后。
李贤整理了一下衣袍,上前对门房道:“烦请通传,沛王李贤,特来拜访苏长史。”
他没有提及刘建军和李显,以免节外生枝。
门房显然认得沛王,不敢怠慢,连忙行礼:“殿下请稍候,奴这就去通传。”
等待的时间并不长。
很快,苏府中门大开,一个身影快步迎出。
来人年约五旬,面容清癯,目光锐利有神,留着整齐的短须,身着常服却自带一股威严之气,正是雍州长史苏良嗣。
他见到李贤,拱手行礼,语气恭敬却不卑不亢:“不知沛王殿下大驾光临,有失远迎,还望殿下恕罪。”
他目光快速扫过李贤身后的刘建军和那个低着头、裹得严实的身影,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疑惑,但并未立刻询问。
李贤还礼:“苏长史不必多礼,是本王冒昧来访。”
他顿了顿,意有所指地看了看左右,“不知可否入府一叙?有要事相商。”
苏良嗣目光微凝,眼神再一次扫过了刘建军和李显,这才侧身让开道路,语气依旧沉稳:“殿下言重了,请随下官来。二位,请。”
三人随着苏良嗣进入中门,李贤听到刘建军凑到自己身边压低声音说:“贤子,这人是个聪明人,对咱们来说是好消息。”
李贤微微点了点头,默不作声。
因为他距离苏良嗣最近。
三人随着苏良嗣穿过布置简洁的庭院,来到他的书房。
书房内陈设古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檀木气息,相比于刘仁轨的书房,这里的书要多了许多,卷帙浩繁。
一进入书房,苏良嗣便反手轻轻合上了门,隔绝了外界。
他转过身,目光再次扫过刘建军和那个始终低着头的披风人,最后落在李贤身上,开门见山地问道:“殿下今日突然驾临,想必有极其紧要之事。不知这二位是……?”
他的目光锐利,带着审视。
李贤知道此刻已无需再遮掩,他深吸一口气,看向刘建军,微微点头。
刘建军会意,上前一步,拱手道:“苏长史,久仰。在下沛王府长史,刘建军。”
他介绍得简单,但“沛王府长史”这个身份,已然点明了他与李贤的密切关系。
苏良嗣听到“刘建军”这个名字时,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近来长安城中关于这位沛王府新晋红人,他自是有所耳闻。
他拱手回礼,表情有些淡漠:“原来是刘长史,失敬,刘长史倒是比风闻中的稳重许多。”
李贤有些尴尬。
苏良嗣所说的那些风闻,很明显是刘建军在外放浪形骸的事情。
但这会儿,苏良嗣的目光已经又落回了李显身上,李显藏头露尾,这才是他最大的疑问。
刘建军也没有丝毫尴尬,落落大方地侧过身,将李显的身影让出。
在李贤鼓励和苏良嗣探究的目光下,李显的手颤抖着抬起,缓缓摘下了兜帽。
当李显那张苍白憔悴的脸暴露在书房明亮的灯光下时,纵然是见惯风浪、素来沉稳的苏良嗣,也是瞳孔骤然收缩,脸上血色瞬间褪尽,惊得倒吸一口凉气,下意识地后退了半步。
失声低呼:“庐……庐陵王殿下?!您……您怎么会在此处?!”
他的声音充满了震惊和难以置信,目光疾速在李显和李贤、刘建军之间来回扫视。
一个本该在房州严密看管下的废帝,竟然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了长安,还出现在了沛王身边!
这简直是滔天的大事!
李显被苏良嗣的剧烈反应吓得又是一哆嗦,下意识地就想把兜帽戴回去,却被刘建军用眼神制止。
李贤适时上前,语气沉痛而凝重:“苏长史,不必惊讶,也请稍安勿躁。
“显弟……他是被刘长史冒死从房州救出来的,若非走投无路,性命堪忧,我等绝不敢行此险招,更不会在此时机叨扰苏长史。”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