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传奇》后记(2/2)
到了公元七世纪,大唐国征服了高句丽国和百济国,在原高句丽故地设辽东郡和安东都护府,在原百济国故地设熊津都护府。新罗国自以为协助大唐国灭高句丽国有功,先是抢占了熊津地区,得到大唐国认可;还想要得到大同江沿岸的土地,被大唐国拒绝。高句丽国亡国时,国王高藏的庶子安胜,率四千余户逃往新罗国。新罗国王册封安胜为高句丽王,利用这些高句丽遗民和大唐国争地盘。安胜打着复国旗号沿单单大岭以东向北sāo扰,夺取了原高句丽国部分土地。各地高句丽人在新罗国支持下纷纷起来反抗大唐国的统治,仅仅过了九年,大唐国安东都护府就不得不放弃平壤,退守抚顺新城。大唐国为了抵制新罗国争夺高句丽遗民的图谋,先后把高藏及其子孙封为安东都护和朝鲜郡王,来安抚高句丽民众。大唐国和新罗国争相扶持高句丽人的政治领袖,促使高句丽人重新聚集,而不是溃散。这时半岛上至少有两个民族,南方的新罗国是以韩族为主,北方的辽东郡鸭绿江以东地区是以高句丽族为主。
到了公元七世纪六十年代末,长白山区的渤海国兴起。新罗国和渤海国都来争夺原属高句丽国的土地,大唐国的辽东郡再撤退到平州,渤海国和新罗国在大同江和汉江之间直接对峙。这时半岛上至少有三个民族,南方是韩族,北方是高句丽族和渤海族。
到了公元九世纪末,新罗国发生动乱。逃入新罗国的高句丽人不能进入新罗国腹地,就聚集在汉江以北,备受韩族人歧视。梁吉在江原道领导的农民起义,是高句丽人的起义。参加起义军的新罗王族出身的和尚金弓裔自称佛王,在铁原建立摩震国,对佛祖发誓要灭掉新罗国,赢得了高句丽人的共鸣。祖居松岳的韩族大商人王某举城投向摩震国,其子王建被金弓裔封为松岳城主。后来王建取代金弓裔做摩震国王,改称高丽国,定都松岳,改称开京。汉江以北的铁原到开京,即江原道和黄海道,是新罗国北疆,是高句丽人聚居的地区,王建称自己的国家为后高句丽国,既是要借助高句丽国的余威来号召民众,也是企图恢复高句丽国。
王建的高丽国首先向原高句丽国地域扩张,从渤海国手中夺取了南海府,然后再把南方的新罗国征服。半岛成为高丽国一统天下。高丽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南方是韩族,北方是高句丽族,还有少量渤海族和汉族。
现在的南韩国是韩族人为主体,北朝鲜国是高句丽族为主体,半岛上并非只有一个民族。
七,为什么半岛人都自称朝鲜族?
有考古证据表明,韩国前外长、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祖藉在福建泉州,他是汉族人的后裔,他自己也承认祖先是汉族,却不再称中国汉族,而是称韩国朝鲜族。半岛上的高句丽族人和韩族人,也像华裔人潘基文一样淡化了祖先。
在古代,中国周边的国家多半都没有自己的文字,也很少有自己的语言。高句丽族、韩族、渤海族,说的是汉语方言,写的是正楷汉字。那时,他们和中原人的区别并不比闽粤人和中原人的区别更大。其实他们更有理由自称汉族。有人会说,不对啊,朝鲜语和汉语不是同个语系啊!那我要问,是先有语言还是先有语系?语系是什么时候划分的?依据什么标准划分的?难道人类祖先从非洲走出来的时候都是哑巴吗?全世界多数民族叫妈的发音都是雷同的。全人类都是非洲语系,都是靠喉管气流变化和舌头部位变化来发音,语言学家弄出这语系那语系,是子虚乌有,故弄玄虚。
那么为什么半岛上的居民都自称是朝鲜族呢?这是朝鲜文字的作用,和语系无关。
公元十五世纪一四四六年,李氏朝鲜国第四代王世宗大王发明创造了“训民正音”。起初只是用这种符号给汉字注音,后来就发展成民族文字,再后来就很少用汉字了。朝鲜王国的国民,包括南方的韩族人和北方的高句丽族人,他们说的语言本来是汉语方言,尽管和中原语言有所不同,可是先前有汉字做纽带,仍能直接和中原人沟通和交流,后来少用或不用汉字了,只用朝鲜注音符号了,注音符号又反过来限定了发音,中原人就听不懂了,就变成两种语言了。朝鲜文字使韩族人和高句丽族人亲密无间,自认为同族,这也是很自然的。半岛上曾经多次出现过统一的朝鲜国,所以现代半岛人自称朝鲜族人。其实南方是韩族人,北方是高句丽族人,还有为数不少的汉族人、蒙古族人和满族人,现在半岛上至少有五个民族,他们都使用朝鲜文字,都自称朝鲜族人。这是半岛上各民族自己的选择,别人只好承认了!
八,半岛南北不同族有什么证明吗?
我的第一个证明很简单。朝鲜语和韩语是不同的语言。北方慈江道的人和南方济州道的人,有完全不同的民族表现。他们不仅语言不同,习俗不同,体貌也不同。济州道生活的是典型的韩族人,民间习俗和中国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多有雷同,他们的祖先三韩人很可能是从中国沿海移民过去的汉族人。慈江道生活的是典型的高句丽族人,民间习俗和蒙古人及满人极其相似,他们的祖先是沃沮人和秽貊人。
我的第二个证明更简单。在中国历史书和历史小说上,反复提到高句丽国晚期的权臣泉盖苏文的名字。有的人可能觉得高句丽人的名字四个字有些不对头,就把他的姓名写成盖苏文,把泉字抹去了,而且依汉语念法称他为葛苏文。这位权臣有三个儿子,叫泉男生、泉男建、泉男产。这就不对了,盖苏文的儿子怎么姓泉呢?如果他姓泉不姓盖,为什么又说他是葛苏文呢?现在我来告诉大家,泉盖苏文和盖苏文其实就是泉苏文,这个盖字搅和在他的名字里,让大唐国人莫名其妙,无所适从,以至造成混乱。姓氏后面加个盖字,是高句丽人姓氏称谓的习俗。泉盖,可以译为姓泉、泉氏、泉某、老泉。泉盖苏文,应该译为姓泉名苏文,或泉氏苏文。高句丽族这种姓氏称谓上的特有习俗,一直保留在半岛北方的高句丽族人当中,现在的北朝鲜国人仍是这样称谓。半岛南方的韩族人却没有这种习俗,现在的南韩国人也没有。
九,高句丽国是朝鲜国的历史吗?
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国,是不是内蒙古人和外蒙古人共同的历史呢?肯定没有人说不是。
历史是过去的真实。高句丽国立国七百余年,是史上罕见的长命王国。在高句丽国存在的七百余年里,中原地区变换了多种国号。那时候没有中国这个名称,只有大汉国、大晋国、大隋国、大唐国。我认为,高句丽国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北朝鲜国。北朝鲜国说高句丽国是他们的历史,是有理由的。
高句丽国一直向中原大国称臣,应该是中国的一部分啊,怎么成了北朝鲜国的历史呢?高句丽国确实一直向中原大国称臣。中原统一起来的时候,实在是太强大了,周边的国家和民族出于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纷纷来称臣,这是不可否认的史实。
同样有史料证明,高句丽国,还有渤海国和新罗国,在向中原大国称臣的同时,也关起门来自称一统,国王自称皇帝、自立年号,墓碑上刻着皇帝字样。事实上,除了他们主动纳贡之外,中原大国从来没有把他们的人民计入自己的人口,没有权力去征收他们的税赋,也没有权力主宰他们的王权更叠和官员任免,也不能去调动他们的军队,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都是dú lì的,这也是史实。
高句丽国既有向中原称臣的藩属国特征,又有自成一统的dú lì国特征,历史造就了他的双重国格。强调一面,顾此失彼,不可能把历史解释清楚。
高句丽国的地域包括辽河以东和汉江以北,即中国历史上的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带方郡,有七百余年的历史,对中国东北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中国理所当然要把它纳入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来研究!
从前的乐浪郡和带方郡,现在是北朝鲜国。高句丽国后期的首都平壤,现在是朝鲜国首都。乐浪郡和带方郡的居民,是高句丽族人和少量汉族人,是现在北朝鲜国人的主体。北朝鲜国把高句丽国当做自己的历史来研究,也是理所当然的!
南韩国就不同了,他是半岛南部的国家,是韩族为主体的国家,与高句丽国和高句丽族不存在相承关系。现在韩国有些人说高句丽族是他们的祖先,那是认错祖先了!半岛南北两国将来要统一,韩国也想参加高句丽国历史的研究,这不足为怪。顺便说一句,韩国的东部地区曾经是大唐国的熊津都护府,应该把那一时期纳入中国历史来研究。再往前,箕子朝鲜和卫氏朝鲜的历史,也应该纳入中国历史来研究。再往广,成吉思汗的蒙古国和忽必烈的大元国统治过的地方,也应该纳入中国历史来研究。我说的是研究历史,不是研究土地归属,更不是研究重新划分领土。
十,能用当代人的眼睛审视历史疆界吗?
远古时候,人类很少,部落相距遥远,互不打扰,没有边界之说。后来为了争夺生活资源而发生争斗,也不是争领土,而是争分配权。到了公元七世纪,大唐国大概只有三千万人口,别国人口就更少了。这么少的人口分布在地球上,人烟稀少,国家之间的疆界是很漠糊的,所谓边界其实就是几十里甚至几百里的缓冲地带,没有像现在这样清析的边界线,而且这种疆界是经常变化的,甚至有些游牧民族发现了新草地就不再回到旧草地,根本没有边界。比如,汉时的匈奴人和唐时的突厥人,后来远离中国了。还有的国家和民族发生了分离或合并。高句丽国就分成两部分,鸭绿江以西的部分现在属于中国,人民不再保持高句丽族称号;鸭绿江以东的部分现在是朝鲜国,人民改称朝鲜族。乐浪郡和带方郡不再是中国领土,留在那里的大唐国汉族人也都改称朝鲜族了。尽管不是血缘的改变,只是称谓的改变,却很难分得清了,也就只好各自承认现状了。
现有的人类必须遵从现有的世界秩序。全人类祖先都是从非洲走出来的,如果有人主张大家可以回头去瓜分非洲,那一定是疯子。国界是历史演变的结果。中国人不可以说把乐浪郡、带方郡和熊津都护府收回来。别国人也不可以说这类话。这样大家才能和平共处,研究历史才能成为有益的事。
我的长篇历史小说《渤海国传奇》就是依着上述理念写成的。我力求让故事接近史实,既不戏说也不妄说。现在生米做成熟饭,就端给大家,一百二十万余字全文奉献在起点中文网上。希望有人来赏读,更祈盼有人来评说。这正是:
一时兴来感物华,倾心泼墨乱涂鸭;
描画海东尘封璧,尚待慧眼指疵瑕。
独钓寒江2009年3月于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