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这是大汉(下)(2/2)
刘宏不看袁隗,右手猛然一拍龙椅,长身而起,森然道:“廷尉何在?”
廷尉崔烈连忙侧身而出,俯首听旨。
“太尉许馘私通宦官,疑其结党营私,今罢官禁足,着尔等即刻将其押入大牢,太常杨赐代领太尉,另由陈耽、杨彪监察此案,不得有误。”刘宏看着崔烈慌乱的准备跪地领旨,心情不佳的挥了挥手,看也不看站在大殿中脸色铁青的袁隗,示意退朝。
“都退了吧,朕累了。”
只见刘宏叹了口气,落寞的望着下面走动的百官,眼神中流露出几分厌恶,然后又一脸深思的看向那个直言不讳的年轻人,盯着他离去的背影,直至身影消失不见,再转身回宫。
……
……
苏逸很喜欢历史,这不是因为他前世官员的身份,毕竟不是每个文化局的人都要求对历史有深刻了解,苏逸喜欢三国还是因为一款小时候玩过的游戏,他依稀记得当年玩过那款三国游戏后自己疯狂喜欢三国的经历。
那时候的他青涩而充满幻想,整日里去搜集有关三国的历史资料,不过随着年纪的增大,无论是三国还是童年轶事,都渐渐淡忘,直到他来到了两千多年前,这个他小时候梦寐以求的时代。
简单说来,苏逸还是记得大部分三国历史进程的,就连三国中大多数耳熟能详的人物,他也还记得起来,可是关于沮授这个人,他的记忆告诉他在历史上绝对是个大放光彩的人物,可惜不知是因为年代跨度太久的原因还是穿越导致的记忆力减弱,他死活不能清晰的想起关于沮授的一切。
当然,他想整理脑海中关于沮授的资料的原因不是为了狗血的去收服沮授,然后浑身王八之气一震,天下归心,做着覆灭汉朝的春秋大梦。他只是想早日知道沮授什么时候加入到诸侯阵营中,这样他也就不用每天帮沮授处理所谓的“一点”事物了。
沮府,议事厅。
苏逸与沮授跪坐在草席上,只见沮授手中拿着一份竹简,神色阴沉的说道:“张角到底要如何?!传道百姓,救治世人,此等行为倒也罢了,毕竟是行善之举。
可其妄论朝政又是何企图?莫非我大汉百官便如此无能!需要他一个太平道掌教来指点迷津么?麾下弟子数十万,他一个道教领袖收如此多弟子有何用处,如此行径,实在是反意已现!我要向郡守大人进言!”
天下乱象已生,张角迟早会起义。
苏逸一脸沉思,拿起面前案几上摆着的茶杯,轻轻抿了一口,说道:“依我看,先生还是做好准备就够了,至于进言,还是算了吧,免得打草惊蛇。”
沮授闻言,敲了眼脸色平静的苏逸,眼中精光闪过,沉吟片刻,远远一拱手,说道:“沮某方才有失考虑了,幸亏苏兄弟提醒。”
“先生不必如此”苏逸连忙起身回礼,说道:“想来以先生的智慧,不会看不清当前时局,小子只是身为局外人,所谓旁观者清便是如此了。”
“唯今之计,当是让更多的郡守同僚知晓此事,说服他们相信张角反意已现。”沮授将手中竹简放下,叹声道:“可惜光凭沮某一己之言,怕是少有人信。”
“先生常言至交好友满天下,不知能否说与他们听?”
沮授摇了摇头,说道:“太平道有意造反,此乃国家大事,若我等判断有误,不过是我二人的事情,却不能连累更多人。”
“既如此,小子暂时也想不出其他方法。”
“如今沮某最为担心的,便是我等对此事判断有误。”沮授叹了口气,目光充满担忧的说道:“沮某有一好友,说来与你也算是同乡,当日我能救你回来,也是因为暗中寻他商议此事,现在既然无法确认,不如与我那好友修书一封,听取他的意见也未尝不可。”
苏逸神色一愣,忍不住道:“能得先生如此推崇之人,想必见识所学亦当高深,只是先生不怕其泄漏我等事迹么?”
沮授摇了摇头,回答道:“此人名唤田丰,与我交情深厚,见识谋略皆十倍于我,沮某对其品行深信不疑。”
苏逸原本还满是怀疑的脸色,等听到了‘田丰’二字时,眼神瞬间呆滞,就连握着茶杯的手都不禁颤抖起来。
拿着竹简的沮授眉宇间充满忧郁,将目光转向苏逸。
只见苏逸此时正出神的望着手中的茶杯,不知在想些什么。
……
……
苏逸终于想起沮授是谁了,然后他放下茶杯,盯着沮授,一字一顿的问道:“可是河北大儒田丰田元皓?”
“嗯,是元皓,怎么?”
“无事,先生尽管写信,小子只是随意问问罢了。”
沮授和田丰,袁绍麾下两大顶尖谋士。
后世将沮授列为三国时期谋士前五的大有人在,盛名之下无虚士。
自己已经认识了其中一个,马上就要认识另一个,苏逸有些失神的边走边捏了捏自己的手背,确认手背传来的疼痛感,然后咧嘴爆了句粗口。
“小爷真是走了狗屎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