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七送瑶琴奈何应命运 赠经书徒然靡苦心(2/2)
裴襄背着手站水边,冲湖里说:“大柱子,镇子上有席匠吗?”
大柱子:“有啊。不过这都几月份了,还做席子干什么?”
裴襄:“不是做席子,是做泥鳅篓子。你这种捉法够几个人吃!”
傍晚往回返,过木桥进镇子,大柱子把车赶到镇西一户人家门前停下。一进入院子门,就看到东西两侧靠院墙立着几排竹竿架,空落落的,搭着几张编好的稻草席和白皮苇席,院角落还堆着编筐的藤条。大柱子喊了声“有人吗”,接着就从屋里走出来一个四十多岁的发福女人,见是一个大个子带帮小儿进来,便开口问:“客人要做席子吗?”
大柱子:“不做席子,是做篓子。”低头冲着裴襄:“喏,你来讲!”
裴襄去到墙角捡根短藤,就在院里黄土地面上比照实际大小画式样,在一旁还标出大致尺寸,告知材料用苇子皮。此物便是前世小时候、七八十年代农村的窝篓子,约一尺直径的圆柱形,两尺高,顶上敞口,底部一扎高处两侧开圆筒口,常用来秋天窝在河泥里逮螃蟹和黄鳝。特别说明,底部要扎紧加固,能承受六七斤重量。做十五个,后天要。
次rì上午,天空丝雨淋漓,现任云台寺住持玄逸禅师下山造访山庄。李定真到镇子里去了,齐旃独自出门迎接。如今的云台寺里的僧众除了原来的五个人,已有所增加,达二十二人,六人是玄逸亲传弟子,其他俱为慕名前来游学的僧人。寺里的饮食用度现在全由齐旃负责供给。
齐旃将大和尚让至客厅,仆人上茶。玄逸禅师道:“听闻裴小郎君到了山庄,唐突登门,可否领出一见?”
齐旃:“哪里,麟儿现在后庭,我让人去唤!”
少顷,裴襄进来,手里拿着半拉甜瓜在吃。玄逸坐于案后,右掌立于胸前,开言道:“裴小施主,贫僧玄逸有礼。”
裴襄用另一支手一摆,招呼道:“大和尚好!”来到玄逸的案边,大模大样打横里坐了。齐旃端盏品茗,也不吱声。
玄逸自怀里抽出一本经折装的书册搁案面上,说道:“此本佛经是贫僧导师翻译,印刷后又亲笔校勘,上面也有贫僧的阅读感悟。今赠送给施主,rì后或有所用。”说着把书册推过去。
裴襄嘴没闲着地吃,瞄了一眼封皮,上面五个竖排的毛笔繁体字——‘妙法蓮華經’,后世简称《法华经》,好奇地问:“鸠摩罗什是你老师吗?”
齐旃感到意外:裴襄怎么知道?封面上可是没写,再说也没开始教他识字啊!
玄逸微觉诧异的是这小儿竟然也知道此经的译者!点头道:“正是贫僧的导师之一,十年前过世。”
齐旃放下茶盏说:“麟儿尚待启蒙,心xìng见异思迁,不敢劳禅师厚赠心血,只怕将来亏负大师期许。”
玄逸慨然说道:“佛家有传偈语——‘头脚混泥尘,分明露此身,绿杨芳草岸,保处不称尊’。裴小施主本觉清净圆满,始觉渐除无明,rì后定可干息妄心。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贫僧痴醒人世三十余载,从未如今rì般真切地透析本xìng。”
裴襄把甜瓜吃完,手在衣襟上抹干净,捧起这本《法华经》翻开。此册为官刻雕版印刷,纸张和装帧都不错,文字清晰细腻,留白很多,附加不少后添上去的注释和理解感悟,颇具有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看看又似模似样点点头,说道:“确是一册善本,很值些钱。你确定给我了?”
玄逸一脑门子黑线,唱诺道:“阿弥陀佛,还望小施主更看重内里的jīng神价值,而不是金钱价值。”
“那我试试比较比较。——作为回礼,后天我请云台寺和尚们吃泥鳅大宴。”又冲齐旃说:“齐爷爷,我好像需要一个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