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8多余(2/2)
林海夫妇带着林荷、林华走了,其实,穆氏姐妹是留贾家,还是跟着林家人走,是个问题;还有贾莹,从小就跟着贾敏,回父亲那一次,把整个人都弄得拘紧了,到了艾若家大半年,现让她住叔叔家,还是住姑姑家,也是问题。
只是一直贾敏和艾若都没机会商议,因为不知道贾敏身体如何,艾若也不敢跟孩子们商量,问他们想住哪,这跟赶人没什么两样。只能不提,只让林华收拾些随身,跟父母家去。她房间却还是吩咐保留表明,她随时可以回来住。
其实穆氏姐妹还真无所谓,他们看来,有贾瑗地方,就是她们家,住不住姨母家里都无所谓。一点没往心里去。看到贾瑗就高兴。
刚刚码头她们也看到了哥哥,不过哥哥只跟贾政夫妇请了个安,就带着尚方宝剑进宫复命了,人家出京是微服,但是,现他得有钦差谱,穿着官袍,拿着宝剑,挺似模似样。而且看哥哥和贾瑗状态,她们真心觉得只怕这回婚事有门了。正满心八卦呢,自然不肯离开贾家。
其实大问题是贾莹。林海他们这么想也是对,贾莹毕竟是姓贾,她留贾家当然好。而他们都没有站贾莹立场上想这件事,贾莹一直很开心林家长大,一直没觉得什么她有什么不同,就算是姑母生了妹妹,她也是很开心,她又有了一个姐妹。一直到父亲接她去边关家里。
到了边关见贾赦,一路上,她实际都有点忐忑,她就没见过父亲几面,父亲虽说逢年过节,会派人送不少东西到姑母府上,也会带信问问她怎么样,有什么要只管说,但是父亲却还停留信里,现去边关家里,她怎么能不忐忑。而跟她人,都是后来贾瑗给她配,边关上跟着早就换光了。人家也不知道贾赦府上怎么回事,也不可能给她什么好建议,只能跟着一块惶恐。
到了家,见了父亲,父亲只是说,你去见见姨娘吧!就叹息着离开了,贾莹都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就被带进了一个满是药味侧房,里躺着个面若金纸女子。
人其实都是挺盲目,大家都以为会有人告诉贾莹,姨娘是她生母,但是都指着别人,结果没一个人告诉她事实真相是什么,于是当事情发生时候,于是,贾莹简直就崩溃了。若是那时,贾敏、贾瑗身边,她说不定发一顿脾气,哭一场,也就好了,但是那时,身边除了奶娘,丫头,她一个熟悉人都没有,而贾瑗对下人管理极严,就怕下人挟制了贾莹,于是他们当然不敢靠近了,贾莹立即就处于了一种孤立无援境地之中了。
说实话,贾莹生母能贾赦身边这么多年,确是有过人之处。她很明白自己处境,她能做,就是为惟一女儿争取到好待遇。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她是亲娘,她真是为了贾莹好,也不管此时贾莹能不能接受,就说了好些话,比如你是庶出,比如你寄人篱下,比如姨娘若走了,你父亲只怕讷了人,心里便没了你位置……
姨娘这么做真不为错,她撑着一口气,就是等着女儿来,女儿来了,她不点说,她就没时间说了。只是她哪里知道,女儿是接受不了。
贾莹之前根本就没觉得,自己跟其它人有什么不同。有了姨娘这些话,于是她便真觉得自己不同了。比如姐姐有两个姑姑,自己没有;比如姑母就叫姐姐带自己,她对姐姐就亲昵些。有些事是不经想,从边关回了林家,她其实有时也想跟贾瑗说说话,想解开自己心里疑惑,但她回林家时,贾瑗正京中选秀,一家人都提心吊胆,谁也没心情去考虑她刚刚丧母感受。
当然,这不能怪贾敏他们不关心贾莹,他们也理所当然觉得,一个没怎么见过姨娘,其实就是个下人,能让她回去看看,就已经给贾赦面子了,就是轻描淡写安慰了贾莹几句,就直接谈起了选秀。他们觉得贾莹应该关心,从小就疼她姐姐。但无形之中,贾莹心里又扎了一根刺。
等贾瑗回了江南,她心情坏到极点,回来后,就山上住了好久,若不是姑母有了身孕,她都不想下山了。自然不知道贾莹心思,而贾莹也不想跟贾瑗谈了。她心里总有一个声音,姐姐指婚了郡王,自己将来婚事还不知道谁来做主呢。
本就自怨自哀,姑母生了弟弟,身体不好,把他们全送回了京城,她原本以为亲哥哥嫂子会接自己回去,结果他们心里好像根本就没她这个人。嫡母乡下,也没说让自己去拜见。现,姑母终于回京了,也没想着带自己回去。她马上想到,也是,自己亲哥哥都没接她回去,姑母凭什么要带她?此时,贾莹真觉得自己是多余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