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中国记忆 > 第83章 破产,谁才是赢家

第83章 破产,谁才是赢家(2/2)

目录
好书推荐: 超级医仙 宫廷营养师 重生之娱乐魔法师 夜黑情高 越夜越嚣张 激狂情人夜 新版大官场 守护未来 代嫁:王的辣手皇妃 肉食者聂让

送走李光子后,李老总就想怎么藏那钱。保险箱里还得放一两万元,才会瞒过他们。于是,他把保险箱打开,留下两万元,然后再故意放几百元零钞进去。其余的大概有五六万,就一起放进一个编制袋里。夜深人静时,他悄悄的溜到他母亲的坟地,很快就打开坟前的假墓碑做的门,把钱藏到贮钱洞,然后锁好山门,就迅地摸黑回了家。

果然,第二天一大早,龙门镇上的干部和王会计就来到李老总家。李老总很配合,自觉打开保险柜把钱交给王会计。

可这次,他们拿到钱后却不走,把李老总带到了镇上,同时还有没还贷款的几个人的家属也在那里。这是镇政府办的学习班,叫他们写还款的保证。

在龙门镇所有借贷人中,只有李光子才是债务人,其余的人都闻风而逃,只有家属被带来学习班。先是有关领导给他们讲道理,然后就是自己定计划。

李光子还是老办法:认账,不赖账,态度满好,就是没有钱还账。到了中午,别人的家里都有人送饭来,就只有堂堂的李老总没有人送饭。正当他饿得快不行了之时,郭春花给他送饭来了。这时的李老总真是感动得快要哭出来了,真想给郭春花磕几个头。

就这样,在学习班过了几天,几天都是郭春花给他送饭送水。李老总给她钱,她也不要。

最后,李老总听政府的话,宣布破产。

李老总回家了,可李老总的值得龙门人自豪的两幢楼房,被龙门县供销合作社以1o万元的价格拍卖了,加上财产的处理,一共为国家挽回15万元的经济损失。

李老总不吵,也不闹,而是心平气和的回到老屋收拾多年未曾用的店铺去了。正在他忙着打扫老店铺时,郭春花走到了他的面前,二话没说就帮他撒水扫地,擦拭门窗。

等到老店铺收拾干净后,李老总就到一家餐厅请郭春花吃饭。郭春花也不再推辞,而是主动地去点菜,弄了几个老总喜欢吃的菜。吃完饭后,郭春花却不要李老总给钱,说一定要请老总的客,以报答他这几年的关照之恩。老总无法推脱,也就高兴地接受了,心想,给她一笔钱让她回家好好孝敬她父母。

可谁知,吃过饭,郭春花却不说回家的事,而是跟着李老总到了他的卧室。李老总觉得有些不自在,就说我送你回家吧。郭春花就说:“要赶我走吗?”

“不是那个意思,公司没有了,我想你也应该回家看望你父母了。”老总说。

“正因为公司没有了,我失业了,你得帮我找份工作。”

“我到哪里给你找?”

“我就在你的老店铺上班。”

“我的老店铺还不知道能否养活我一人呢。”

“不但能养活你,还可以养活我们两人。”

“我可是一分钱都没有了哈,哪里去找本钱?”

“我还有一千多元钱,我可以借给你。一次少进点货,慢慢地用滚雪球的办法,总有一天我们会有钱的。”

“可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你的店铺,帮你看守货物不行吗?”

“孤男寡女在一起,别人会说闲话的。我倒无所谓,可对你以后的婚姻大事不利。”

“别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去,我们现在只能考虑我们的生存问题。”

由于郭春花的态度很坚决,李老总就把她留下了。“光子烟酒糖小卖部”很快就开张营业了。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在能干的郭春花地*持下,小卖部的生意红火起来了。

到了又一个国庆日,也就是李光子生日这天,李光子和郭春花在一家餐厅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娶了一个24岁的如花似玉的姑娘,论理,李光子应该大办一场婚礼,可是因还欠着国家2o万元贷款,不敢张扬。电视台也因为这个原因不敢抓住这商机进行报导,只有龙门市的一家小报抓住了这个机会,赚了一笔钱。

后来,龙门镇的基金会有五百多万贷款不能回笼,在广大储户的压力下,龙门镇基金会的主管部门农村信用合作社承担了所有债务。基金会宣布破产,基金会的人员作鸟兽散。据说,这五百多万元,做龙门镇的第一笔改革学费在龙门镇的财政收入里报销,实际又转到了农民的“对公”负担里去了。

李光子被拍卖的楼房,因经营不善而倒闭,楼房破败不堪,摇摇欲坠。只有餐饮、棋牌室和娱乐厅还在惨淡经营。

就在李光子婚后的第二年,郭春花为他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取名为李继火。如今,李继火已在龙门县一中读到高中二年级了,听说学习成绩优异,考个大学是轻而一举之事。

李光子的小日子表面过得很简朴,实际,他确生活得很小康,只有当你走进他的室内才能看到。就像他母亲的“别墅”一样,外面简朴,里面辉煌,一切现代化的设备,应有尽有。

他们幸福的在龙门街上生活着,谁也记不起他们曾经欠下过国家多少债务,如今又还了多少。而李光子也早已经忘记了那笔债务,藏在他母亲“别墅”里的保险柜,也早已完璧归赵,悄悄地为李光子服务多年了。

对于那些损失的贷款,县信用社主任说得好: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没有经验,就算是我们交了一笔学费吧,没有那笔学费,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经济繁荣。

而小小的李光子们却是收取他们学费的经济学老师,老师收学费,从孔子的私塾到现在的公、民办学堂,天经地义。所以,李光子们,现在过得很坦然,很幸福,谁也不觉得奇怪了。

包产到户后,农活很快就做完了,许多人闲得没事干,就进城打工,他们并没有像李光子那样拿国家的钱过日子,是他们不懂政策,还是思想保守?我们不得而知。过去的老队长们又如何对待这一现象呢?

目录
新书推荐: 惊涛落日 谍战:红色掌柜 横推亮剑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妻乃大元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