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 想看庐山真面目(2/2)
“这位同学,你有事儿么?”走了一段路,那女同学看林冲只管跟着自己,就扭身问道,她的蝴蝶面具还没有摘下来,林冲还没有看到她的庐山真面目。
“呵呵,你的古筝独奏吸引了我,我也喜欢一些古曲,想和你探讨一下,”林冲神情庄重,一点也没有敢嬉皮笑脸。
“你也懂古曲?”找理由追我的多了,你这招并不稀奇,我就看看你听的懂了多少?
那女同学停下脚步,看向小路边的连椅。
“呵呵,懂一点,不过我只会欣赏,不会演奏,请坐。”林冲看出来这女同学有和自己谈下去的意思,连忙用自己的袖子擦干净连椅上的灰尘,像个绅士似的邀请女同学坐下。
“你从我弹奏的曲子里听出了什么?我警告你,你要是说不出来就不要用这种拙劣的手段和我答羡了。”那女同学看到林冲的殷勤,看了他一眼,摘下背上的古筝坐了下来。
“呵呵,好,我如果说的不对你可以马上就走。此曲对熟练程度和指法的要求极高,我猜你练习古筝最少也有十几年的功夫,要不然表现不出来「高山流水」气势宏大,意境深邃和秀丽、柔美的江南情调。”林冲曾经仔细研究过「高山流水」的所有资料,现在讲来当然是肚里有货。
“我五岁开始接触古筝,现在算来应该练习了十四年了吧,说下去。”那女同学显然对这个刚才在舞池中技压群雄的家伙产生了兴趣。
“此曲运用了独特的表现手法:如前半部分运用了有两个高音的相隔两个八度大撮,表现出高山雄浑、深沉、肃穆、高洁的神韵。而后半部分运用一连串带有八度跳进的十六分音符和带按滑不同力度的历音括奏,形象地表现了潺潺流水和巍巍高山相映成趣的意境。几个清澈透明的泛音,令人想起了山泉丁冬水花轻溅的景象。不愧是华夏十大名曲。”
林冲侃侃而谈,路灯照耀下的小白脸没有往日的嬉皮笑脸,而是庄严肃穆透着对华夏名曲的尊敬。
“继续说。”现在的学生都很轻浮,平时只看那些对泡妞挣钱往上爬有用的书,真正熟悉古曲的又有几个?这个同学看来也不简单。
“《高山流水》以及伯牙钟子期这一段千古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广为流传,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华夏文化底蕴。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文化精神在这段佳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明代朱权成的《神奇秘谱》对此做了精当的诠释:“《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蕴涵天地之浩远、山水之灵韵,诚可谓华夏古乐主题表现的最高境界。
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在《本味篇》中也做了类似的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吕氏春秋》的记述与《列子》的记述大致相当,但交代了结局: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荀况在《劝学》篇里也曾提到他:“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虽然语近夸张,但大音乐家伯牙的琴技之高是毫无疑问的。
同学你刚才的演奏,如果不是那些劣质音响改变了几个音调,并且音质也不是那么纯净,就真的可说是天籁之音了,我估计现在全华夏不会过二十个人会过你的水平,包括那些大师。”
林冲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他看出来这个才女原来只是敷衍或者说是想让自己出丑才答应和自己探讨,现在她看自己的眼光已经有了些改变,好像是有点惊讶,也多了几分尊重。
“不错,你说的都很对,除了「高山流水」,别的你还知道什么?”那女同学怀疑林冲根本就认识自己,他知道自己爱好古筝,「高山流水」也是经常练习的乐曲,为了接近自己就专门研究透了古筝和「高山流水」的所有资料,然后找机会在自己面前表现一番,让自己对他刮目相看。
“呵呵,我喜欢古曲,所以对华夏十大名曲都听过研究过,不知道你想问哪一个?”
“就说「二泉映月」吧。”
“哦,我对「二泉映月」的了解比「高山流水」还透彻,从小就喜欢听那如泣如诉的哀怨二胡独奏。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二泉映月”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
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绰注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至ff。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195o年夏,中央音乐学院采访了阿炳,并在匆忙中录下了他所弹奏的《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六乐曲。他还答应半年后继续录制二三百二胡曲。可是,由于他长期遭受旧社会的折磨,竟于当年12月4日吐血去世了。阿炳之死以及他数百乐曲的失传,不能不说是中国音乐史上永远无法弥补的一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