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获益(1/2)
明末军制在外带兵的文臣头衔最高的是督师通常以大学士兼任宰相出外带兵才称督师;其次是总督或经略由兵部尚书或侍郎兼任;更其次是巡抚;巡抚之下才是武将中最高的总兵官。袁崇焕不是大学士却有了大学士方能得到的军事最高官衔。以前辽东历任军事长官都只是经略或巡抚。此时距他做知县之时还只六年。
袁崇焕官升得快或许这个年头也就我能和他一比了不过人家有正规皇帝的任命我呢纯粹是巧取豪夺。总是有那么一点逊色不过我也知足了至少我比袁崇焕的日子要过的好。
崇祯的召见是在御书房此时崇祯皇帝似乎在考较他这个新任命的督师:
“袁爱卿你这次平逆居功不小但是朕给你这样的官职可不仅是为了表彰你建部跳梁已有十年了国土沦陷辽民涂炭。卿万里赴召忠勇可嘉朕想听的是你对此有何想法不要紧所有平辽方略可具实奏来!”崇祯微微的笑道刚刚真正坐上皇帝的宝座还蛮有那么股威严和气势的。袁崇焕赶紧回答:
“所有方略臣都已写在奏章里皇上可以调阅臣今受皇上特达之知请皇上给予我放手去干的权力预计五年内建部可平全辽可以恢复。”
“哦是么这太好了!”崇祯将身子向前倾斜仔细的打量眼前的这个人很难想象这样一副身材可以承担如此重任但是从打看见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后崇祯越的坚定了重用袁崇焕的想法。至于从前说的什么把他千刀万剐的话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那不过是一时的气话自从收到袁崇焕的密信后他就认为天底下第一号的忠臣非他莫数了。
不过即使是这样他也要摆出皇帝的尊严来所谓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他知道自己这个皇帝岁数小若是没有点威严难免被下臣欺负自小生长在深宫的崇祯总是抱着一种戒备的神态对周围的人信任的同时他又怀疑。在崇祯的眼里现在朝廷上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不可信任的因为他们都或多或少和魏忠贤拉上关系这绝对就是逆臣所以正是凭着这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崇祯纵容或者是推动了这场揭批运动直接导致了众多官员下马。
袁崇焕微微抬起头刚好与崇祯的目光相对捕捉到了崇祯眼里一闪即失的杀意他很难想象这样年轻的一个皇帝会有如此浓重的杀意心底里不禁打了一个寒颤。这绝对是杀意经历战阵的袁崇焕如何会感觉不到呢。所以对于刚才的话他自己也感觉有些说的太满了其实他答应崇祯五年之内可以平定辽东、恢复全辽实在是一时冲动的口不择言事实上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袁崇焕和崇祯第一次正式见面就犯了一个大错误。大概他见这位十七岁的少年皇帝很着急就随口安慰。
袁崇焕于是又奏道:“陛下建州已处心积虑的准备了四十年这局面原是很不易处理的。但皇上注意边疆事务日夜忧心臣又怎敢说难?若要达到五年复辽那么这五年之中必须事事应手先是钱粮。”
“这个好办此事交给户部尚书右侍郎王家桢必须着力措办不可令得关辽军中钱粮不足。”崇祯比袁崇焕心里更加焦急辽东就像一个无底洞一样吞噬着大明朝的银粮若是能在最短的时间解决这个问题他就能腾出手来做别的。自从推倒了魏忠贤后崇祯一直在雄心勃勃的想恢复其祖辈的功绩做一个中兴的君王。
袁崇焕见崇祯皇帝如此重视又这么好说话自然是狮子大张口了憋屈了这么多年也穷了这么多年毫不容易换了一个大财主自然是要最要好的了于是他又请器械说道:“建州准备充分器械犀利马匹壮健久经训练。今后凡是压解到边疆去的弓甲等项也须精利。否则无法和敌军对抗!”
“这是自然爱卿说的有道理告诉理工部尚书左侍郎张维枢:今后凡是解去关辽的器械必须铸明监造司官和工匠的姓名如有脆薄不堪使用的就可追究查办。”崇祯一口答应到他说一句话简单可却不知道这又要耗费多少钱粮和人力。
见新皇帝如此好说话袁崇焕胆子大了起来胃口也跟着大了又奏道:“皇上这五年之中变化很大。必须吏部与兵部与臣充分合作。应当选用的人员便即任命不应当任用的不可随便派下来。以臣的力量制全辽是有余的但要平息众人的纷纷议论那就不足了。臣一出京城与皇上就隔得很远忌功妒能的人一定会有的。这些人即使敬惧皇上的法度不敢乱用权力来捣乱臣的事务但不免会大议论扰乱臣的方略。”
听了这话崇祯站起身来想了很久才说道:“你提出的方略井井有条不必谦逊你只管放心大胆的做不要有顾忌一切有我做主朕绝不会偏听偏信就是了!至于从前赐予王之臣与满桂的尚方剑则应撤回以统一事权你看可好啊!”
“谢主隆恩臣誓死效忠皇上一定会将辽东夺回还皇上一个朗朗乾坤!”袁崇焕没想到崇祯如此的信赖重用他一时感激涕零只想将自己的心都掏给这个新皇帝看。
“哈哈爱卿的心意我了解爱卿这就下去准备吧辽东不可一日无主军中不可一日无帅你早日回去今天你提出的这些我一定会给你办到的!”崇祯很满意这样的效果恩威并施让袁崇焕死心塌地的为自己效命。
袁崇焕辞出之后上了一道奏章提出了关辽军务基本战略的三个原则:
“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明代兵制一方有事从各方调兵前往。因此守辽的部队来自四面八方四川、湖广、浙江均有。这些士卒先对守御关辽不大关心战斗力既不强又怕冷在关外驻守一段短时期便遣回家乡另调新兵前来。袁崇焕认为必须用辽兵他们为了保护家乡抗敌勇敢又习于寒冷气候。训练一支精兵必须兵将相习非长期熏陶不为功不能今天调来明天又另调一批新兵来替换。他主张在关外筑城屯田逐步扩大防守地域既省粮饷又可不断的收复失地。
“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明兵打野战的战斗力不及习于骑射的八旗兵这是先天的限制不易短期内扭转过来但大炮的威力却非八旗所及。所以要舍己之短用己所长守坚城而用大炮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在需要奇兵突出、攻敌不意之时才和八旗打野战。为了争取时间来训练军队、加强城防有时还须在适当时机中与敌方议和这是辅助性的战略。
“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执行上述方策之时不可求急功近利必须稳扎稳打脚踏实地慢慢的推进。绝对不可冒险轻进以致给敌人以可乘之机。
这三个基本战略是袁崇焕殚精竭虑总结了明朝和后金之间数次大战役而得出来的结论。明军三次大败都败于野战以致全军覆没;宁远大捷都在于守坚城、用大炮。
假如这基本战略持久的推行下去就可逐步扭转形势转守为攻。但袁崇焕担心两件事。一是皇帝和朝中大臣对他不信任二是敌人挑拨离间散布谣言。因此在上任之初对此特别强调。他声明在先军队中希奇古怪之事多得很不可能事事都查究明白。他又自知有一股蛮劲干事不依常规要他一切都做得四平八稳面面俱圆那可不行。总而言之:“我不顾自己性命给皇上办成大事就是了小事情请皇上不必理会罢。”
崇祯接到这道奏章再加奖勉赐他蟒袍、玉带与银币。袁崇焕领了银币但以未立功勋不敢受蟒袍玉带之赐上疏辞谢了。
可以说这次魏忠贤的倒台获益最大的可能就是袁崇焕在在最关键的时刻出现迅雷不及掩耳的扑灭了京城的阉患一时间口碑极好整个朝野都为之震动。远在朝鲜的我也听说了后悔不迭早知道袁崇焕的作战意图可是为什么没派人给魏忠贤通通风没想到显赫一时的魏忠贤这么快就倒台了。袁崇焕有了崇祯的这些允诺估计动手的时间就要近了而他的关宁铁骑估计也要大肆扩充小小的辽东聚集了当世这么多的精兵真是罕见他和皇太极也注定是要进行一场恶战了我是座山观虎斗呢还是帮助那一方实际上他们任何一方假如这么快就玩完都不是我所希望看见的最好皇太极把与袁崇焕拖得死死的又或是袁崇焕把皇太极弄得虚火上升才好。到时我就可以卖一些武器给弱势的一方保证他们势均力敌自己趁机大战争财当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不就是这样干的么。
一想到这里我又露出了招牌式的奸笑。“想什么呢这么入神看你这德行肯定是没好事!”原来是海兰珠走了进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