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全球三国 > 第二十七节 万里烟海度若飞(一)

第二十七节 万里烟海度若飞(一)(1/2)

目录
好书推荐: 擒情记 兽法狂暴 宠物小精灵之小次郎传奇 捡到古代美男 流氓王爷 金钱至上 网游之问道天下 百代过客 飞花青离传之刺客传奇 致我们终将腐朽的青春

由蒲罗中(即星架坡)顺海峡往西洋(印度洋)而上不远就抵达邑都元国(位置相当于今天马来西亚)。

邑都元国现有人口将近二十万分得很散王城不过是五万人所谓国其实不过是一座城最多不过是几座城它的大部分地方人烟稀少也缺少它自己的独有文化和政治传统。它的居民分散在一些相互隔离的地区土著民族都未曾修建过任何自己的真正城市或者哪怕是纪念性建筑。

随着元商的到来就转入了高度的繁荣东方的文明之光照耀着它它逐渐成为了重要的贸易基地。

在帝国势力没到到来之前邑都元国深受身毒(阿三)的影响印度商人顺着海道或者6路抵达东南亚诸岛屿和沿海地区当地的土蓍相当原始没有开化基本上靠森林和种一些产量很低的水稻为生没有形成国家和产生文化传统。

印度商人、冒险者、印度教的婆罗门和武士们与当地的富人及户通婚在那里传播印度宗教和习俗并强行控制土蓍的经济印度文化就大规模地在印度至南洋一带扎下了根(相当于泰国、缅甸、马来半岛屿、印尼)主要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之一印度教直到公元8世纪才正式起名)的宗教文化渗透入诸地。

不过三十年来由于大元在东方的兴起这情况又有所变化。

华族顺着强劲的东南季风而来他们的多桅大海船严密的组织精湛的海运技术令印度的海上势力黯然失色。

他们沿着海路修建港口、建立货栈把东方的茶、酒、瓷器、丝绸、纸张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南洋、印度、波斯再转运入罗马。运回了金、银、宝石、香料、锡、贵重木头等商品。

随着大元帝国的统治日益牢固经济高度达生产能力提高了对海外物资需求旺盛因此对海外的进出口贸易激增巨大的贸易量令大元至波斯的水道成为黄金海道为了保障水道的畅通令外国的商品特别是金银能够大量流入帝国帝国开始有目的、有意识地把触足伸入各地。

华商或买地或租地开始雇用当地土著种植柠檬、黄麻、丁香、豆蔻、胡椒、香蕉、槟榔、木菠萝、橡胶、咖啡、可可等热带经济作物开矿山在各个国家设立商会商会会长即为帝国驻各国的贸易代表商会进行商业信息的交换解决经济纠纷进一步拓宽港口组织力量打击海盗等等。

在皇帝下西洋之前帝国并没有明显地派出官方的力量到达海外各国可是在暗地里帝国的cIa(中情局)、gRu(帝**情局)的秘密力量在大元至波斯的海路上活动异常猖獗特别是cIa大部分的人员和资金都投入了这条黄金水道上深深地卷入了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以保障帝国在海外的最重大利益。

他们收买权臣、扶植当权派干掉不听帝国话的大臣甚至国王!依靠优势控制各国港口、种植园、矿山很多国家的商人的产品被收购弄到破产在各地设立三圣教堂以小恩小惠、提供工作为名引诱当地土著信三圣(这一点比较谨慎以免引太大的宗教冲突)宣传汉文化指导华商搞公益、从事慈善事业等等。

gRu表现在使用间谍船刺探海路的水文情况组织退役、现役军人在化装后进行对各国政府进行恐吓、暗杀等非法活动最重大的责任是清剿海盗。

海盗是黄金海道上的极大阻碍要动用到大量的武装力量去消灭之虽然皇帝李亦奇鼓励华商展经济不过他绝对不允许在他之外有不受他控制的武装皇帝指挥枪!因此gRu秉承他的意旨把特种部队秘密开进了黄金海道。(如果不派出军队华商就有可能自组织武装)

这次下西洋很多军官其实在黄金海道那里呆过!事实上黄金海道上的警察就是华族。

帝国力图控制当地经济也基本上做到了。

主要是经济效益好中国人聪明造出的船又大又安全工艺先进造价低在海道上纵横驰骋四海的是华商的多桅海船停在各国港内最大最漂亮的海船也是华商的。在海道上足有5ooo条以上的海船来回各国运输人员和物资中国人被世人誉为“海上马车夫”。

当各国还在以小船、家族化进行运输时帝国的海运已经转向专业公司化在商船上呆着的没有货主成本远远低于其它各国商人。就算各国奋起直追(波斯、印度想)试图在大海船上追上帝国时也是不可能的帝国海运开始转入了蒸汽时代!而蒸汽机只有高度协作的社会才有可能迅普及。

近8o%的运输量归入华商几乎垄断了海上贸易。余下的大部分都是与帝国有关系外商持特种证在大元订做海船(大海船属于管制物资)例如象中东商人阿拉木图因为贩运白奴有功能自行往中土进货获利巨万。

帝国在大量出口的同时也大量进口实力强盛拳头硬的人自然有话事权。

按说印度商人早到几百年应该占有优势。但成也印度教败也印度教印度教注重精神修养信奉精神战胜物质心态不行远远不如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华族他们用世间最勤劳的双手织出了一个商业帝国!印度人在黄金海道上的势力一溃千里那些印度人与土著所形成的统治者只得到华族表面上对他们尊敬如果华商离去当地就会无比萧条。

如今帝国刚刚兵临邑都元国凑巧国王就在海边巡视反应很快马上关闭港口派出部队警戒。

这么大的一支舰队出现任凭谁都害怕邑都元国国王罗天宁(译音)站在港口边上力武山(译音)他脸色苍白、忧心忡忡遥看海面上桅杆如林战舰吞云吐雾很多战舰都是铁灰色给人以难言的压抑感。

他看到元军驶过一条较小的舰只打着“大元帝国使节诸葛”的旗帜有识汉字的邑都元人翻译成古印地语给罗天宁听。

既然派来使节且听他说什么罗天宁下旨让他放行。

不久大袖飘飘、风采恍然出尘之仙的诸葛瑾被人领着到得他的面前诸葛瑾行了一礼道:“大元帝国使节、帝国内阁次辅、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赐穿黄马褂、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帝国二等侯爵诸葛瑾见过大王!”

啊!无聊的李亦奇把历代的官职、爵位、官号来了个大杂烩诸多的官衔令翻译差点抓狂!

半响后他才翻译出“大元帝国使节猪哥梗见过大王”给罗天宁听罗天宁听得狐疑人家说了一大堆东西你翻译怎么才一句话?

不过现在不是追究的时候罗天宁问:“猪哥梗你远来辛苦不知有何见教?”

诸葛瑾滔滔不绝地讲开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皇乃天子降世受命于天凡太阳照到的地方我皇都有权利管到!我帝国讲‘仁义’帝国愿将‘仁义’与天下所有人共享……如若归顺我国则天下幸甚、帝国幸甚、贵国幸甚!”

他说了一大堆翻译直截了当地对罗天宁道:“他们要我们投降!”

罗天宁吓了一跳追问翻译:“你没有翻译错吧?”

翻译回答道:“没错!”

罗天宁难以置信地道:“为什么?我们什么时候得罪了大元帝国了?”

翻译不懂就不懂很老实地问回诸葛瑾道:“你们打算用什么借口进攻我国?”

诸葛瑾告诉他道:“我国认为贵国的‘仁义’不足因此前来帮助你们施行‘仁义’我们不是来打仗的我们是为了仁义为了和平而来。”

翻译转述给罗天宁:“他们认为我们给百姓仁义的量不足因此来帮助我们仁义只要我们投降他们就给我们仁义哦什么是仁义小臣也不知道什么叫仁义。”

鸡同鸭讲、令人啼笑皆非的交涉最终要以力量来说话诸葛瑾倒有点失策没自带翻译来盖因情报机关报告邑都元人通用汉语哪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土著们不过是一知半解。不过也不要紧有一种语言是任何人都明白的!

指着港口边山下的一处树林道:“大王可以看看帝国武器的火力!可先派人赶所有人走开。”

半小时后诸葛瑾的从人在树林中就手点燃烟花向天施放后飞一般地逃开。

热武器第一次大规模登场!

六艘帝国的“仁义”级木壳蒸汽动力炮艇向小树林逼近。

仁义级炮艇是帝国第一级用大炮为作战兵器的军舰也是最近才服役的军舰甚至没有参加过下西洋的出航仪式。该船排水量35oo吨、有二层炮甲板共有5o门火炮定员为军官2o人25o名水兵和6o名6战队员。

此次随皇帝出动也就六艘一来帝国制作的数量也不多二来李亦奇并不相信有哪个人或者国家敢够胆在海上挑战他!

罗天宁在山上看得清清楚楚那几条船上条条红光迸出阵阵白烟笼罩住帝国的船只声音稍迟才到是连成一片密不透风的巨响夹带着炮弹划空的怪啸。很快小树林炸起一片亮点、烟簇紧接着亮点变成火海烟簇形成了烟雾又过几秒传回出炮弹落地那轰隆隆打闷雷一样的声音。

小树林中一片狼籍树折树倒被炸得东倒西歪枝节飞得老高惨过台风过境多多。

有的炮弹打得近落在海中炸起一道道白色水柱把海面打得好像沸腾起来。

六艘炮艇打了15o炮看得罗天宁作声不得!

不久邑都元派出使节随诸葛瑾来到旗舰送上了降表!

罗天宁是个懦弱的国王不敢开战他问起群臣一帮道貌岸然的家伙都被收买了投降后他们的地位也变不了多少遂众口一词认为投降为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惊涛落日 谍战:红色掌柜 横推亮剑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妻乃大元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