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我们走在金光大道上(1/2)
我们走在金光大道上意气风斗志昂扬……誓把祖堂!向前进向前进帝国旗帜不可阻挡!向前进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
伴随着一阵嘹亮的歌声一队身体轩昂肤色红润的帝国青年团的学生哥高举着团旗意气风走在江滨大道上晨起的太阳光和蔼地照在他们的身上照在道路上江岸和江面上给所有的都镀上了一层金光。
金色年华、金光大道恰似我们的帝国!
自皇帝归国后先在政治上稳定了帝国的统治军队和官员百姓和士绅全都衷心拥戴他——不拥戴者关的关杀的杀用某报纸评论员轻描淡写地道:“至尊的皇帝陛下在后花园里锄草……”
在青龙末年的大洪灾对帝国造成的物质损失大人身损失却不大因为早有准备赈灾得力当时人口的密度不高开不算厉害境地内高地不少提供了很好的庇护洪区的士民殷富有着相当大的力量抵抗灾害许多人家都有船只游泳更是国家要求的基本教育能力之一。
说也神奇那恐怖的天灾——可能是造物主耗尽了它最后一丝的力气第二年起节气回复了正常该怎么着的就怎么着该冷的冷该热的热各地或洪或涝但都在可控和接受的范围。
至于气温逐渐降低造成农作物减产本来是一道极其难迈的关卡。对于其它小强来说。是甚为难办的事——类似农学大师袁隆平地不世奇人是可遇不可求但我们地李小强是何许人也他有真正的天子。也是在灾害的第二年起来自天界地种子下到各地的官地里试种这里面有耐寒的小麦、大麦、米粟、菜种、玉米、、土豆、各种豆类等等品种很多认为没问题后再6续向全北方的农民放。
官府增加了对土地的供应(以前有大量的休耕地官府本身也控制着许多荒地)。南方地米的供应也不断增加特别是南洋米产量年年攀一个新台阶东北的“北大仓”的开得到加强至帝国开元四年粮食产量回复全盛时期仓廙丰实米粮溢出令所有人都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粮食在手。心中不慌哪!
伴随着粮食增产还出现粮食消费的下降民间对于奶品、蛋类、肉类的消费不断创出新高它们的产量不断增加。产销两旺也减轻了对粮食的压力。人们对于粮食缺乏地恐慌早就荡然无存。
皇帝在国五年干他该干的事他并不需要实操作为一个象征只要他在紫禁城里在国内臣民的心就会安定晚上睡得更熟也就有足够的精力和体力进行国家建设。
海内甲兵不兴社会安靖工商金融业和建设得到迅猛地展。
大水退后灾区重建提上议程绝非简单的重建而是重新洗牌利用这次大灾官府适时推出了新地更高要求的建设标准着各地遵照执行。
更宽更厚的马路和堤坝足以抵抗高强度的灾害新的铁路和公路建起来了国道全是高标准的六车道火车为双轨各地的市政工程建设井井有条实现各郡县通马路水管入到各户规划社区所有生活污水全部接入水渠通向“污水处理厂”从而建立新的生活品质。
几年来的建设费用次过军费还在农村大造农业、水利枢纽建设从而达致粮食增产抵御灾害的目的。
帝国的经济迎来了繁荣时期!
作为文官脑的内阁诸位大臣坐在长春藤下的休息室里个个轻松人人心满意足。
由于市场繁荣帝国的税收也节节上升货币坚挺通货膨胀处于可控制的范围股市健康向上飙升至从未有过的高度。
从茶、苹果到铁矿石各个方面的生产欣欣向荣造就了新一代的大企业家身家是百万两银子的富豪俱乐部的成员已经过一万这一增长度创造了帝国的记录与之相随的是社会向着中产阶级生活品质的全面升级。
帝国提出一系列眼花缭乱的生活标准:居者有其屋家家有屋子地方官员热情万分地投入了消灭无屋户的战斗中最主要的就是提高劳动就业率——只要你有工作当时的地多就有能力建造屋了。
人手一部自行车、手表、怀表和大钟、奶肉蛋的消费水平、所谓的基尼系数、衣服的消费量、每年百姓的旅游行程的这类指标高企高档货的饰、皮草、名茶名酒游艇这类奢侈品的消费火爆商家真是喜上眉睫嘴张得大大的都快掉下地啦!
皇帝初回国时大开杀戒那时侯官府天天出动捕人、杀人、打人他一个月杀的人就等于皇后秉政十年杀人量的十倍!国内恐惧人人矩行规步连带着街上闯红灯的人都基本绝迹。
待风头一过士民官绅才现虽然丧了许些人那是些倒霉蛋活着的人反倒受益良多。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在帝国所有的州郡县实行上院和下院制。
所谓上院就是贵族院所属的议员不经选举产生包括皇室成员、世袭贵族、新封贵族;
下院是平民院要求无爵位的平民(无土地奖赏的勋爵和太平绅士可以参选平民院)经过全社会投票选举产生。
两院制不同于另一平行空间的不列颠的上、下院制反倒类似于花旗国的参院和众院贵族院
并不小毕竟那个时侯是战争年代、封建社会不太族们的权利搞什么真正地民主。
帝国《宪法》非常齐备。明确规定上院代表了统治者地要求和利益。下院由民选代表组成。它代表了民众的呼声。
—
两院权利差不多相当征税和综合拨款议案由下院提出上院可以审议和修正下院提出的征税和综合拨款议案。地方地人事任免由上院决定而下院掌握了弹劾权……
新公布的《宪法》给地方放更大的权利允许地方得到更大的权利实行地方自冶包括地方教育、文化、卫生、市政公程建设、公益事业(自来水、公车例如地方可以行福利彩票。和国家级的彩票区别是它的奖金少一些但中奖机会大一些还是有市场地)管理地方财政收入和任免地方官员。
各州的权利并不完全一样跟随皇帝越早的州得到的权利也就越大越多新归附的州的权利则较小。
说实在话内宫和帝都官僚并不舍得放弃权力可是皇帝说了。今后帝国的面积将有可能成倍成倍的增长领土中央哪里管得过来?与其事必躬亲吃力不讨好不如让地方自已去鬼打鬼更好。
开元二年改地方最高官员州刺史官职名为州长。一则改名二则回收原来州刺史手上地王命旗牌。三则允许州议会弹劾州长。
在以前州刺史官位赫赫作为中央在地方的最高代表他手上有一件“王命旗牌”不经法务部和法院而可以先斩后奏事后才报备而且地方无权对他们进行弹劾如今全部没了那二件要命的东西。
开元三年允许地方正式拥有地方立法权自行通过本地区的法案。
令所有人感到惊奇地是帝国在地方上开放党禁允许自由地结社建党不过公务员和军人不得进入任何党派中央官场自然也还是不得有结党的权利。
封建社会统治者最为顾忌之一地就是人们结党抱成团恐惧官吏结党成派互相攻讦百姓成群诽谤朝廷败坏风俗。仅以汉朝为例就有过着名的党锢”(“锢”就是禁锢的意思)事件名士杜密、李膺等因而获咎大量官员士绅被关押。
虽然地方权力得到增强但不代表中央对地方管理失控。
第一中央的法律权限大于地方法律若有抵触肯定是国法大于地方法。
第二、中央对于地方事务虽然少了一些直接管制权但可以通过中央拨款、人事任免加以影响。
第三、地方三级主官:州长、郡长和县长都由中央直接派出地方议会不得异议他们的属官经地方长提出地方议会通过批准。
中央同样也有动作一是在内宫依旧是内宫管国主要是议会的组成部分仿地方的上院和下院分为参议院和众议院参院成员是妃嫔们按每州二名的名额选举而出不经选举的不得入参议院哪怕是皇帝也不能指定人选众议院则按每州百姓的数量进行分配选举另外还有指定的份额如皇帝每届选举可以任命二十五个众议员每位皇后为六个九位正妃每人则能任命三个众议员。
二是扩大了内阁原来内阁成员是五个即辅一人次辅四人现增加多四个人称为内阁大臣位在次辅之下。
内阁的选拨更加人性化和系统化不再是指定全部是竞争上岗。
皇帝实现种种的政策是个怪胎政治格局却得到了上上下下的一致拥护大家一起分猪肉谁都有份社会矛盾减少利于国家的统冶。
帝国的立身之本——儒家更是对他极力推颂认为这是理想式的儒家主义:皇帝应该垂拱而治将权力分薄以避免出现重大错误特别对于这么一个大国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皇帝绝不是善茬无论怎么搞来搞去有一点始终是谁都不能动的那就是军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