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折翼恶魔、堕落天使(上)(2/2)
收好酒壶和尚朝大雄宝殿走去,身后隐隐传来一句话,当小沙弥听见这句话的时候,也看见了和尚头上的九个戒疤。
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人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大雄宝殿,原称觉皇殿,单层三叠重檐,气势嵯峨,重檐高33米,十分壮观雄伟。大殿正中是一座高24米的释迦牟尼莲花坐像,造像“妙相庄严”、“气韵生动”,颔俯视,令人景仰,这也是我国最高大的木雕坐式佛像之一,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宗教艺术作品。正殿两边是二十诸天立像,殿后两边为十二圆觉坐像。大殿后壁有“慈航普渡”、“五十三参”海岛立体群塑,共有佛像15o尊,正中为鳌鱼观音立像,手执净水瓶,普渡众生,下塑善财童子及其参拜观音故事,善财童子参拜名师第27参拜见观音得道成佛。观音两侧为弟子善财与龙女,上有地藏菩萨,再上面是释迦牟尼雪山修道的场景:白猿献果、麋鹿献乳,整座佛山造型生动,很有艺术价值。可惜的是灵隐寺的原释迦牟尼佛像,于1949年大雄宝殿正梁因白蚁蛀空倒塌时被毁。现在这座佛像是在1953年重修寺宇时,由中国浙江美术学院的雕塑家和民间艺人们采用唐代禅宗佛像为蓝本共同精心设计的。佛像高十九点六米,比原先的释迦造像高一倍多,用近百块香樟木雕成。佛像造型端庄凝重,气宇轩昂,低眉细目,极具风采。
而在五代时灵隐寺更加的气势磅礴,吴越国王钱叔崇信佛教,广建寺宇,当时灵隐寺规模宏大,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徒达三千余众。想想现在经过千年的洗礼除了上面所说的两个殿之外,也就剩下一个药师殿了。
“物事若非,若干年后子孙看见的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释迦牟尼佛像前和尚显得特别庄严,完全没有了先前的那种放荡,看来在他心中还有我佛的存在。
“杞人忧天,但知后福一切只有天才知道,人只是愚昧无知的动物吧了!”
同样在释迦牟尼佛像前一位白飘然的老者道,一身失去原本颜色的袈裟不知道是从那位方丈手中传位而来,慢慢转过身那一脸神采闪烁的神情绝对不会是一个有着八十岁高龄的老人,貌似风仙道骨的得道高僧。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和尚牵动手中的佛珠澹然,道:“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一切皆为虚幻。释迦牟尼也就只是一个传说了。”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和尚人已远去,只留下一脸迷茫的“得道高僧”,而他的手中则捧这一本绝世珍品奇书。
道藏经!
《道藏经》相传藏于南阳市图书馆是中国的稀世典籍、绝版珍本。《道藏经》又名《道经》、《道藏》。据考,在中国历史上,宋、金、元三朝都刻过《道藏经》,但均未流传下来。
目前,中国仅存《道藏经》三部,均系明代的《正续道藏》,由张宇初纂修编。《道藏经》共512函、5485册,分七大部分,即“三洞四辅”:洞真、洞玄、洞神,太玄、太平、太清、正一。
每一部分又分为十二大类:本文、神符、玉缺、灵国、谱录、戒律、咸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表奏。作为道家的经典著作,真可谓卷帙浩繁,包罗万象。
老脸泪眼纵横,活了近大半辈子纵使是他的上一代方丈都不敢想的事情居然在他的身上生了,得此奇书此身足以。
铛!铛!铛!铛!铛!
一连五声洪亮的钟声在灵隐寺的后院响起,而像这样的钟声在已往的历史上绝无仅有。但所有的弟子只听见方丈的口中吐出两个字。
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