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异物、怪物(2/2)
◇委蛇◇
又名延维。人蛇身有两头紫衣朱冠和车辕长度相当。厌恶雷声闻之则捧而立。见则能霸天下。《山海经(海内经)》有载《庄子(达生)》则说齐桓公曾见之。注:闻一多《伏羲考》中则说此为人蛇身之伏羲女娲交尾神象。(搞笑吧?)
◇契俞(不好意思用了别字)◇
兽中最大者龙头马尾虎爪长四百尺善走以人为食。遇有道之人则隐藏遇无道之人则食之。(惩恶扬善?不过依此之言无法理解其捕食方式?如此大的体形度要多快才能)《尔雅(释兽)》有载。
◇魍魉◇
木石之怪亦有说为山川之精。状如三岁小孩红眼长耳赤黑色喜欢模仿人声用以迷惑人。《国语(鲁语下)》、《说文》有载。(鼠勺)犬:类狗能飞食虎豹。《周书(王会)》有载。
◇率然◇
五彩蛇亦有说为两头。人物触之中头则尾至中尾则头至中腰则头尾并至。(登它主要是因为《孙子兵法》中‘三军势如率然’即为此蛇)《神异经(西荒经)》、《博物志(异闻)》有载。
◇鲲鹏◇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
◇鬼母◇
南海小虞山有鬼母能产天地鬼一产十鬼朝产之暮食之。《述异记》
◇神鸟帝江◇
天山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山海经》
◇恒山神鸟◇
恒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四海悲鸣而送之。《艺文类聚》
◇海中大蟹◇
昔有海商海中行遇洲港林要茂甚乃维舟登岸息于水旁半炊而林没钯断缆乃得去详视之大蟹也。《山海经补注》
◇龙鱼◇
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狸(鲤)一日虾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山海经》
◇犼(强)◇
形类马长一二丈有鳞片浑身有火光缠绕;会飞食龙脑极其凶猛。与龙相斗时口中喷火龙即不敌。有人尝见一犼独斗三蛟二龙斗三日夜杀一龙二蛟方毙。《诉异记》有载。
◇车马芝◇
名山生神芝。上品车马形中品人形下品六畜形。食之有说可不死;有说可乘云而行且有云气覆之。《太平御览》、《博物志(物产)》有载。
◇影木◇
一种植物。白天看它一叶百影;花会光夜晚就如星星一般。万年才结果果如瓜大青皮黑子食之则身轻。《拾遗记》有载。
◇讹兽◇
古仙人名。常在槐山上采药。喜欢吃松子身上有毛有七寸长。能在空中飞能追上奔马。据说曾经把松子给尧吃但尧没空。当时服用松子的人都活了三百岁。(那是什么松子啊!开过光的不成?不过用这个佚事作零食广告不错^^《搜神记》有载。
◇乖龙◇
这个家伙厌烦了行雨到行雨之时便四处逃逸藏在人身上或古木大柱或楼台厅阁;逃避雷神的追捕。如果在旷野无处逃避往往钻入牛角牧童往往因为受此牵累被雷震死。《兰亭夜话》有载。这是标准的用神话传说来解释自然现象的范例。
◇牛鱼◇
形如小牛毛色青黄喜欢睡卧受惊动声如大牛可传一里。把它的皮悬起潮涨则毛起潮退则毛伏。《博物志》、《太平御览》有载。
◇云阳◇
山中有会说话的大树并非树的缘故而是因为树精云阳。正确叫出它的名字就无事了。《抱朴子(登涉)》有载。
◇洞冥草◇
一种植物。会光折下枝条可以用来当火把。可以照见鬼物。可服食常食之身体亦会光。《洞冥记》有载。
◇帝江◇
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沌无面目识歌舞。(就是一带了点零碎的肉团。有说是古神窃觉不似。)《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此物算有些名气在不少游戏中露过面。)
◇酸与◇
鸟类。形状象蛇四翼六眼三足。自呼其名。现之则该地有恐慌。《山海经(北次三经)》有载。
◇辟疟镜◇
尝有陈姓人家有祖传古镜一面直径大约**寸。凡是患疟疾的人用它照自己必然看到自己背上有一模模糊糊面目不清的东西附着。此物一被照到立刻象受惊一般突然消失病就好了。猜测此物为疟鬼羞于见己故遁。世间称此为宝。后来有兄弟分家将此镜一分为二再照疟疾不复见鬼。(可惜了这面宝镜)《庚己编》有载。
◇玉红草◇
应该是玉红色的一种植物。据说食它的果实会醉三百年然后再醒来。(建议埃及法老使用比制作木乃伊好的多了。冷冻睡眠也比不上它啊。)《尸子》有载。
◇龙的分类◇
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璃龙。《广雅》有载。
◇蜮◇
(这东西解释很多我选其一列之)甲类生于山溪中。长一二寸口中有弩形以气射人影所中之出疮不及时医治则死。《博物志(异虫)》有载。
◇如何◇
大树。三百年一开花三百年一结果。花色朱果实正黄色。高五十丈叶长一丈宽二尺多。果实有核形状象枣子长五尺宽也差不多。用金刀切则味酸用芦刀切则味苦。食之则有地仙之能不畏水火不畏白刃。(前段感觉有点象王母娘娘的蟠桃)《神异经(南荒经)》有载。
◇毕方◇
木精(?)如鸟青色赤脚一足(有说两足一翼)不食五谷。见则邑有讹火(有说常衔火在人家作怪灾)。为黄帝卫车之神鸟(有说为致火之妖物俗称火鸦)。《山海经》、《神异经》、《淮南子》俱有载。
◇彭侯◇
吴朝建安太守派人砍大樟树没砍几斧突然有血出。树断有一人面狗身(有说无尾)的东西跳出。太守说此为彭侯杀了烹食味道象狗。(和同是木精的青牛比运气差多了^^)《搜神记》有载。
◇多即◇
形状象西方的狼狗。红嘴红眼白尾一出现该地就有火灾。《山海经(中山经)》有载。
◇白鹿◇
瑞兽常与仙人为伍。鹿寿千岁满五百岁则色白。《太平御览》有载。
◇龙刍◇
草名。马食之一日千里。古语云’一株龙刍化为龙驹。’穆天子尝以此养八骏。有说为龙的口水所化。《诉异记》有载。
◇重明鸟◇
尧在位七十年有秖支之国。献重明之鸟……能捕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拾遗记》
◇独角羊◇
觟至1都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都(有嫌疑的人)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故皋陶敬羊起坐事之。《论衡》
1因为那个字打不出所以有同音字代替
◇虫为◇
川水之精。一头两身类蛇长八尺呼其名可取鱼鳖。《管子(水地)》有载。
◇药兽◇
神农时白民进药兽。人有患病就用白民所传的不明语言告之。兽就到野外衔草回以此草服之病就痊愈。有说黄帝叫风后整理其资料传后世。(神农呢?)《芸窗私志》有载。
◇计蒙◇
人身而龙经常出现在有水之处伴随其必有狂风暴雨。(与后世传说中的龙王很像应为其原型)《山海经(中次八经)》有载。
◇神农◇
有说即炎帝。人身牛。其贡献之一就是开农耕。尝有丹雀衔九穗禾其拾落地者植食者老而不死。另其为医药之祖。《搜神记》言其用赤色神鞭鞭百草了解百草习性从而利用它们。《淮南子》则说他天生玲珑玉体可看见自己的五脏六腑见毒解毒。传说是用茶但一次尝断肠草还没来得及喝茶解毒已毒致死。一般以后者流传较广。
◇马交◇
类马白身黑尾头有一角利齿四足为爪音如鼓声。以虎豹为食。一说可御兵。《山海经(海外北经)(西次四经)》、《管子(小问)》、《周书(王会)》有载。
************************
白虎
在中国白虎是战神、杀伐之神。虎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的扬善、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而它是四灵之一当然也|是由星宿变成的。是由二十八星宿中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是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属金色是白的。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因它是白色而是从五行中说的了。
玄武
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武是黑色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对龟卜的形容:龟背是黑色的龟卜就是请龟到冥间去诣问袓先将答案带回来以卜兆的形式显给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乌龟。以后玄冥的含义不断地扩大。龟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龟)因而玄冥成了水神;乌龟长寿玄冥成了长生不老的象征;最初的冥间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卜即「其卜必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
朱雀
凤凰在中国来说是一种代表幸福的灵物。它的原形有很多种。如锦鸡、孔雀、鹰鹫、鹄、玄鸟(燕子)等等...又有说是佛教大鹏金翅鸟变成的。凤凰神话中说的凤凰是有鸡的脑袋、燕子的下巴、蛇的颈、鱼的尾、有五色纹。又请凤是有五种品种以颜色来分的:红是凤、青是鸾鸟、白是天鹅、另有黄和紫的凤凰又可说是朱雀或玄鸟。朱雀是四灵之一也和其它三种一样它是出自星宿的是南方七宿的总称:井、鬼、柳、星、张、翼、轸。联想起来就是朱雀了。朱为赤色像火南方属火故名凤凰。它也有从火里重身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鸟一样故又叫火凤凰。
青龙
在中国龙的地位就远高于印度。因在中国龙是神物、是至高无上的也是皇帝的象征。也是东方的代表、五行中是属木的也因青色是属木的故此有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
星宿的是用廿八星宿中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古人把它们想象成为龙的形象因位于东方按阴阳五行给五方配色之说东方色青故名「青龙」。又有龙性淫旳说法和牛交时生麒麟、和猪交时生象。又有龙生九子都不像龙的说法是这样的:大儿是叫囚牛:它平身喜爱音乐故常立在琴头上。如汉族的胡琴白族的三弦琴等。而蒙古的马头琴也可能是囚牛的变种。二儿子是睚毗:它平身爱杀所以多被安在兵器上用以威摄敌军。同时又用在仪仗上以显得更加威严。三儿是嘲风:是只兽形龙样子有点像狗它善于瞭望故多安在殿角上。据说可以威摄妖魔、消灭灾祸。第四儿是蒲牢:喜欢吼叫人们就把它安在钟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据说它是住在海滨的但却十分怕鲸鱼一但鲸鱼起攻击它就会吓得乱叫。故人们把木杵造成鲸的形状以令铜钟格外响亮。第五儿是狻猊:形似狮子。是外来品随佛教传入中国的所以性格有点像佛。它好安静、又爱烟火。所以往往把它安在佛位上或香炉上让它为佛门护法。第六儿是霸下:又名赑屃样子似龟。相传上古时它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为夏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治水成攻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绩让它自己背起。故中国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第七儿是狴犴:又名宪章样子像虎。相传它主持正义而且能明是非因此它被安在狱门上下、衙门大堂两则、以及官员出巡时肃静回避的牌上端以维护公堂的肃然之气。第八儿是负屃:因它喜爱文学故多安在石碑的两则。么子是螭吻:又名鸱尾鱼形的龙。相传是大约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摩竭鱼」随佛教传入的。它是佛经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故此螭吻由此变化出来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头作消灾灭火的功效。
饕餮
《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狠恶积财而不用善夺人谷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据《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改)。强者夺老弱者畏强而击单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缙云氏之不才子也。”
《左传-文公十八年》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神异经》所谓“《春秋》言”即此。
《吕氏春秋-先识》云:“周期着饕餮有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宋罗泌《路史-蚩尤传》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戒。其像率为兽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说殆亦饕餮。
《左传》谓饕餮是“缙云氏不才子”而《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贾玄曰:“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在缙云之官也。”蚩尤姜姓亦为炎帝之苗裔(《路史-蚩尤传》)故蚩尤很可能即此缙云氏之“不才子”饕餮。又《山海经-北次二经》所记“狍(号鸟)”郭璞注以为即《左传》之饕餮。
附:狍(号鸟):《山海经-北次三经》:“钩吾之山……有兽焉其状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号鸟)是食人。”郭璞注:“为物贪(忄林)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左传所谓》饕餮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