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九章 别有隐情(1/2)
赵鼎才猛然醒悟过来,自己只顾高谈阔论,直抒胸臆,竟然忘记了皇上就在眼前,慌忙躬身施礼,说道:“回王先生,江南人多田少,田价比北方诸省要高,丰年六十石稻谷一亩,平年五十石一亩,歉年四十石一亩。全文字微臣以为,今年遭了灾,也不宜低于四十石一亩。”
“那么,松江的大户愿意出多少石一亩?”
赵鼎苦笑道:“如今市面上,最多十石一亩,许多大户只肯出到八石。”
朱厚熜颇为惊诧地问道:“怎么会这么低?”
“水患一起,松江府几十万百姓遭灾,近十万百姓绝收,生计无着,不得不靠田度过荒年,田的人多了,田价自然也就跌了下来,此其一;其二,今夏收成锐减,导致粮价飞腾;还有其三”
赵鼎又明显地犹豫了一下,这才继续说道:“粮商趁机囤积居奇,不肯借贷粮食给灾民,买田的大户又趁机压低田价,想十石八石一亩贱买灾民的田地。”
朱厚熜点点头:“前两条原因都是水灾之后的应有之事,倒也附和经济规律,关键还是第三条。你既然看到了有大户趁机压低田价的可能,有什么应变之策吗?”
“微臣以为,官府应该限定田价不得低于四十石一亩。这样一来,那些大户就不能把受灾百姓的田地都买了去。譬如一家有三兄弟,有一个人了田,就可以把田的谷子借给另外两个兄弟度过荒年,到了明年,还有三分之二的百姓有田可耕,松江就不会乱。松江不乱,应天半壁就能安如磐石,国朝三分之一的赋税收入也就有了保证。”
朱厚熜十分赞赏赵鼎这种为民请命且胸怀全局的风范,表面上却仍不置可否,问道:“你的这个意见,可曾向省里提出?”
“回王先生,一接到省里的议案,微臣就向省里直陈了陋见。数日之前,刘中丞亲临松江,微臣又当面向他禀明了松江府的实情,再次提出了限定田价的建议,只是”赵鼎欲言又止。
“不用说,省里想必是没有采纳你的意见了。”朱厚熜冷笑一声:“是否就因为你拒不执行省里的议案,还给朝廷上疏请求先治河再议其他,他们就断了你们松江府的赈灾粮?”
几位在座的天子近臣都看得很清楚,皇上的语气虽然平淡,但按在自己膝盖上的那只手一直在微微颤抖,暴露出内心里已是何等的愤怒,只要赵鼎的说辞对应天巡抚刘清渠不利,皇上可能当即就会将刘清渠革职查办,或许还会严词申斥坐镇江南,居中统筹调度赈灾诸事的夏阁老。现在就看赵鼎怎么说了
赵鼎苦笑道:“刘中丞言说时下已近七月,倘若再不赶插桑苗木棉,今年改稻为桑就难以见到成效,时下最紧要的赶紧让那些有粮的大户拿出粮食来买灾民的田。若将田价限定过高,不但有违朝廷律令,也会使许多大户望而却步,而赈灾安民之重担亦会全压在地方官府身上,朝廷赈灾开支要增加许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