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千古一帝可开脱,冒牌古人责无贷(1/2)
魏东亭见凌啸如此异常感到很是诧异要说凌啸是被路上的风险给吓傻了也说不通啊凌啸可是在大漠打过仗的将军皇上跟前挡过火铳的人哪会这么浪得虚名?他只好认为是开道的兵士太过粗鲁使得凌啸不悦罢了尤其是看到凌啸仍然怔怔地望着那个摊主更加认定了这一点于是吩咐下去让海标骑兵收敛一点这可是关系到江宁官场形象面子的。
经过这个摊主身边的时候凌啸突然用官话问道“乡亲你们家有多少口人多少亩田?”
那摊主见官家问话战战兢兢地回答道“八口人十七亩水田九亩旱田。”
“那你村里的其他乡亲呢?”
“大人乡亲们的田都差不多啊除了十来个好赌博的闲汉和药病罐子败落以外、就是几个大户的田多一点罢了。”
凌啸不再说话了心里面苦闷加剧竟是绕在脑海挥之不去。
他责怪康熙、是因为当他听到摊主的话。”自己地里面种的。“使得他在此意识到大量的自耕农在现代产业里的政治和经济意义、这是至关重要的和平腾飞之路。现在刚刚经过明末的大战革命清朝初年重新请点人口、分配了土地地土兼并还没有达到很严重的地步自耕农的土地为自己所支配、只要工商业的雇佣工人收入能够比种地的强、那么农民向产业工人的流动是自由的。当地主阶级并未空前壮大的时候。大力展工商业正是阻力最小实现产业结构和平调整地最佳时机!
康熙的社会条件最适合展据自己的执事陶洲讲述。江浙一带的纺织机已经达到了几十万台的规摸从业人员近百万是当时英国的十几倍。这些还不算民间大量的小型家用纺车资本主义地萌芽已经到了量变升华成质变的关键时刻又碰上社会基本稳定、农民基本自由的好时机。变革条件已经全部成熟。只要轻轻推一推、整个中国历史和民族命运就此不同。
康熙却拒绝了他把科学文献束之高阁他把造船厂纷纷关停并转。他把明机关枪的戴梓流放盛天军工生产枝术完全停顿和退步后期抑制海洋贸易闭关锁国。而他同时代的彼得一世愣是把一个比中国还落后的农奴社会搞成强国。
凌啸之所以不怪前面的皇帝。也不怪后面的君主、是因为他们根不可能去变革即使主观愿意也做不到。
明朝地万历时候。封建社会尚未受到明末清初那样的巨大冲击在惰性的稳定中。资本荫芽还在孕育地主阶级强大、想要变革。
难!崇祯朝不保夕悲惨!顺治还在打仗南明未灭、后来胜利了他又二十四岁早死怪不得他!康熙当了六十年皇帝、定了很多规矩整个朝廷国策都已经定型。他儿子雍正再到孙子乾隆唯有沿袭、旧体制暂归稳定不易变矣。也怪不得他们了!至于后面的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只能可怜却怪不得他们了。
如果康熙是一个不知道落后也没有接触自然科学知识地人凌绝对不会怪他。但是凌啸知道。康熙接触了西洋科学、也知道自己落后。
康熙是当时的中国人里面自然科学知识最丰富地人但他对科技非真感兴趣只是当成了摆设而已。
凌啸清楚地记得历史上的康熙是酷爱西详科技的人。当时地传教士带来的科技知识。康熙是好学的他曾学过一些西方数理化基础、甚至还学过法文他也用过一些西方传教士做官。还让他们翻译科学著作。汤若望、南怀仁的天文历算。被康熙用来为官廷迷信话动服务:怀仁白晋造出的西详火炮更到康熙夸奖但他没有推广也没有对军火工业进行改造;成批的科学著作翻译过来了但是地方府州县学仍在以八股取土。这些都足以说明了。皇帝并不想利用这些东西。
要说康熙没有觉察到自己的落后凌啸打死都不信!
科技与教育落后的最明显后果是军事落后和人才落后。雅克萨地军四百对彭春的一万五千人。还能打得彭春损兵折将。叫苦连天。人家远离莫斯科就能在你家门口撒野。这能说你大清强吗?西详各国越详几万里来到你国门附近安营扎寨连些非官方的传教士都在大清住了多年。你大清的船能走到人家门口去吗?你大清的子民可有远游到他们国家去的吗?别人的玻璃、钟表、大炮都已经出现了先进的迹象。康熙身为和传教士打交道最多的皇帝。他怎么会认识不到。自己国家开始落后了?
自己该怎么做?怎么做?他今天是第一次缕清了自己的思路却到自己更加迷失因为他恐惧。
康熙铁定心思不变革凌啸猜得到他的目的只有一个、他一定是认为。汉族无论文化和人口本来基础就比满族强大、如果进一步展了江南更加兴盛汉族就会更加强大满族就更难驾驭汉族了会威胁他的统治和长治久安的他宁可在贫弱的中国维持满族统治也不愿意富强了却失去祖宗家业!
要是自己妄图要螳臂档车强自出头、怕是逃不脱灭亡的下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