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代建筑风格流派(2/2)
9、古典复兴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是十八世纪6o年代到十九世纪流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采用严谨的古希腊、古罗马形式的建筑又称新古典主义建筑。
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崇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和记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当时的考古学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采用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这种建筑风格对一般的住宅、教堂、学校等影响不大。
法国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也是古典复兴建筑活动的中心。法国大革命前已在巴黎兴建万神庙这样的古典建筑拿破仑时代在巴黎兴建了许多纪念性建筑其中雄师凯旋门、马德兰教堂等都是古罗马建筑式样的翻版。
英国以复兴希腊建筑形式为主典型实例为爱丁堡中学、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等德国柏林的勃兰登堡门申克尔设计的柏林宫廷剧院和阿尔塔斯博物馆也都是复兴希腊建筑形式的;勃兰登堡门以雅典卫城的山门为蓝本。
美国独立以前建筑造型多采用欧洲式样称为“殖民时期风格”。独立以后美国资产阶级在摆脱殖民统治的同时力图摆脱建筑上的“殖民时期风格”借助于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来表现民主、自由、光荣和独立因而古典复兴建筑在美国盛极一时。
美国国会大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仿照巴黎万神庙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希腊建筑形式在美国的纪念性建筑和公共建筑中也比较流行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即为一例。
1o、折衷主义建筑
折衷主义建筑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随着社会的展需要有丰富多样的建筑来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在十九世纪交通的便利考古学的进展出版事业的达加上摄影技术的明都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掌握以往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区的建筑遗产。于是出现了希腊、罗马、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建筑在许多城市中纷然杂陈的局面。
折衷主义建筑在十九世纪中叶以法国最为典型巴黎高等艺术学院是当时传播折衷主义艺术和建筑的中心。而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期则以美国最为突出。总的来说折衷主义建筑思潮依然是保守的没有按照当时不断出现的新建筑材料和新建筑技术去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建筑形式。
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剧院这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重要纪念物剧院立面仿意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筑风格并掺进了繁琐的雕饰它对欧洲各国建筑有很大影响;
11、功能主义建筑
功能主义建筑是认为建筑的形式应该服从它的功能的建筑流派。自古以来许多建筑都是注重功能的但到了十九世纪后期欧美有些建筑师为了反对学院派追求形式、不讲功能的设计思想探求新建筑的道路又把建筑的功能作用突出地强调起来。
随着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展功能主义思潮在2o世纪2o~3o年代风行一时。本来讲求建筑的功能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重要观点之一但是后来有人把它当作绝对信条被称为“功能主义者”。他们认为不仅建筑形式必须反映功能表现功能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必须以功能为依据而且所有不同功能的构件也应该分别表现出来。
二十世纪2o~3o年代出现了另一种功能主义者主要是一些营造商和工程师。他们认为经济“实惠”的建筑就是合乎功能的建筑就会自动产生美的形式。这些极端的思想排斥了建筑自身的艺术规律只会给功能主义本身造成混乱。
二十世纪5o年代以后功能主义逐渐销声匿迹就连强调建筑功能的勒•;柯布西耶也同功能主义者分道扬镐了。但无庸置疑功能主义产生之初对推进现代建筑的展起过重要作用。
12、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2o年代在5o~6o年代风行全世界。从6o年代起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过时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原则仍然正确但需修正补充。7o年代以来有的文献在提到现代主义建筑时还冠以“2o年代”或“正统”字样。
1919年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在他的主持下包豪斯在2o年代成为欧洲最激进的艺术和建筑中心之一推动了建筑革新运动。德国建筑师密斯•;范德罗也在2o年代初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新观点用示意图展示未来建筑的风貌。
2o年代中期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和他的日内瓦国际联盟大厦设计方案、密斯•;范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在这三位建筑师的影响下在2o年代后期欧洲—些年轻的建筑师如芬兰建筑师阿尔托也设计出一些优秀的新型建筑。
与学院派建筑师不同格罗皮乌斯等人对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当关心有的人还对此作了科学研究。
1927年在密斯•;范德罗主持下在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了住宅展览会对于住宅建筑研究工作和新建筑风格的形成都产生很大影响。1928年来自12个国家的42名革新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现代主义建筑”一名也四处传播。
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是要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对这些建筑观点有人称为“功能主义”有人称为“理性主义”不过更多的人则称为“现代主义”。
在2o世纪2o~3o年代持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如平屋顶不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白墙面简单的檐部处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这样的建筑形象一时间在许多国家出现于是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名称叫“国际式”建筑当然这样的称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2o世纪3o年代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迅传播。由于德国法西斯政权敌视新的建筑观点格罗皮乌斯和密斯•;范德罗先后被迫迁居美国;包豪斯学校被查封。但包豪斯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思想却对世界各国的建筑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先是在实用为主的建筑类型如工厂厂房、中小学校校舍、医院建筑、图书馆建筑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筑中得到推行;到了5o年代在纪念性和国家性的建筑中也得到实现如联合国总部大厦和巴西议会大厦。现代主义思潮到了二十世纪中叶在世界建筑潮流中占据主导地位。
13、后现代主义建筑
2o世纪6o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到二十世纪7o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强烈。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以后者用得较广。
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并无一致的理解。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现在一般认为真正给后现代主义提出比较完整指导思想的还是文丘里虽然他本人不愿被人看作后现代主义者但他的言论在启和推动后现代主义运动方面有极重要的作用。
文丘里批评现代主义建筑师热衷于革新而忘了自己应是“保持传统的专家”。文丘里提出的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他主张汲取民间建筑的手法特别赞赏美国商业街道上自形成的建筑环境。文丘里概括说:“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实际上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本创作方法。
西方建筑杂志在二十世纪7o年代大肆宣传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但实际直到8o年代中期堪称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无论在西欧还是在美国仍然为数寥寥。比较典型的有美国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美国电话电报大楼、美国费城老年公寓等。
1976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建成的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与旧馆相连墙面的颜色、图案与原有建筑有所呼应。在一处转角上孤立地安置着一根木制的、变了形的爱奥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个绰号叫“米老鼠爱奥尼”。这一处理体现着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一个片段、一种装饰、一个象征也是“通过非传统的方式组合传统部件”的例子。
美国电话电报大楼是1984年落成的建筑师为约翰逊该建筑坐落在纽约市曼哈顿区繁华的麦迪逊大道。约翰逊把这座高层大楼的外表做成石头建筑的模样。楼的底部有高大的贴石柱廊;正中一个圆拱门高33米;楼的顶部做成有圆形凹口的山墙有人形容这个屋顶从远处看去象是老式木座钟。约翰逊解释他是有意继承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纽约老式摩天楼的样式。
美国建筑师史密斯被认为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中的佼佼者。他设计的塔斯坎和劳伦仙住宅包括两幢小住宅一幢采用西班牙式另一幢部分地采用古典形式即在门面上不对称地贴附三根橘黄色的古典柱式。
198o年威尼斯双年艺术节建筑展览会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世界性展览。展览会设在意大利威尼斯一座十六世纪遗留下来的兵工厂内从世界各国邀请2o位建筑师各自设计一座临时性的建筑门面在厂房内形成一条7o米长的街道。展览会的主题是“历史的呈现”。
被邀请的建筑师有美国的文丘里、巳穆尔斯特恩、格雷夫斯、史密斯日本的矶崎新意大利的波尔托盖西西班牙的博菲尔等。这些后现代派或准后现代派的建筑师将历史上的建筑形式的片断各自按非传统的方式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人们对后现代主义的看法非常分歧又往往同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看法相关。部分人认为现代主义只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的影响忽视和切断新建筑和传统建筑的联系因而不能满足一般群众对建筑的要求。他们特别指责与现代主义相联系的国际式建筑同各民族、各地区的原有建筑文化不能协调破坏了原有的建筑环境。
此外经过7o年代的能源危机许多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比传统建筑经济实惠需要改变对传统建筑的态度。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反映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的要求而一些达国家已经越过那个时期因而现代主义不再适合新的情况了。持上述观点的人寄希望于后现代主义。
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士则认为现代主义建筑会随时代展不应否定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他们认为:现代主义把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创作同社会物质生产条件结合起来是正确的主张建筑师关心社会问题也是应该的。相反后现代主义者所关心的主要是装饰、象征、隐喻传统、历史而忽视许多实际问题。
在形式问题上后现代主义者搞的是新的折衷主义和手法主义是表面的东西。因此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认为:现代主义是一次全面的建筑思想革命而后现代主义不过是建筑中的一种流行款式不可能长久两者的社会历史意义不能相提并论。
也有的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者指出现代主义的缺点是有道理的但开出的药方并不可取。认为后现代主义者迄今拿出的实际作品就形式而言拙劣平庸不能登大雅之堂。还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者并没有提出什么严肃认真的理论但他们在建筑形式方面突破了常规他们的作品有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