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崩溃(2/2)
“开火!”
老兵们对已经近在几米之外冲过来的骑兵们仿佛视而不见,面无表情的再军官的指挥下几乎是抵着清军骑兵的胸膛开火了。
上百个清军倒下,同时十几名站在第一排的老兵在击毙了面前的敌人之后,被后面涌上来的清军砍倒在地。
“冲锋!吹号!”
在剩余的老兵带领之下,义勇军将士们端着早已安好的刺刀面目或是麻木冷漠,或是狰狞扭曲的向清军起了反冲锋。
义勇军装备的燧火枪是仿英军1?款,印度制造版本的褐贝丝(),身管长39英寸(99),口径ok英寸(19),全枪长55英寸(约14o)这样的长度,再加上长达5o厘米的三棱开刃刺刀,总长达到了1米以上,已经能够当做较短的长矛使用。(注,褐贝丝有三款,长,短,以及印度款,枪管长度分别为46英寸,短管为42英寸,印度款用料最节约,枪管长仅为39英寸,而刺刀长17英寸,此处我对刺刀长度进行了一定的改变)
因此,骑在马上的清军面对义勇军并没有太多的优势,而实际上,清军本身,并不擅长骑射,也不擅长骑兵冲突,在明末战争中,表现得最为耀眼的的八旗“铁骑”,实际上应该算一种骑马步兵,无论是努尔哈赤还是前几年才被康熙处死的鳌拜,几乎所有以勇猛作战著称的清军将领,在清朝本身的史籍资料中,都记载着他们身披重甲,下马步战勇猛无双的经历。满洲女真人本身是属于森林——游猎民族,而不同于草原上蒙古人是草原——游牧民族,虽然满人也养马,但是他们更适应步战,对于眼前这只来自吉林乌拉的骑兵部队来说,他们保留了很多满人等山林游猎民族的生活习惯,而并不像奉天以及关内的满人那样被蒙古人和汉人同化,实际上,原本再***打算之中,是准备骑马到义勇军阵地大约一箭之地的距离,然后下马结阵,白刃接战。这是也是八旗军队从明末到清朝屡试不爽的经验,由于明朝火铳制造过程中官员贪污成风,而工匠们们则是世代匠户,甚至比普通农民的地位都低。劣质的材料和好无责任心的工匠,使得清军从来没有见识过真真的火枪的威力,对于他们来说,明军的火铳更像是烟花一样的玩意儿,缺乏战斗意志的明军往往隔着几百步就像放礼花一样一股脑的开火了,压根没有任何威力和准头,而且由于火铳制造得十分低劣,为了避免炸膛,火铳手们往往宁愿只放极少分量的火药,更是导致了火铳威力的地下,后金军队的经验就是,当火铳射的时候,只需要用手遮挡住脸部一面被火焰灼伤,其余的不用考虑,明军火铳射出的弹丸甚至在近距离也无法穿透清军的落后棉甲。
清军第一次真正见识到火枪的威力是在更北面和沙俄匪探险队的交战中,虽然俄国的火枪相对欧洲来说比较落后,却也制造得质量比较可靠,清军在这上面吃亏不少。
然后在南面,仍然没有遇到这种对手的清军将领贸然凭借旧的经验,准备在义勇军阵前集结进攻,不但遭受了火炮的攻击,更是被
威力惊人的燧火枪打了个措手不及。
此时,清军之所以能够不崩溃的最后依仗,只是他们还有着最后的信念凡是大量使用火器的部队,都是不敢白刃的懦弱军队,这一点,他们在明军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同样,两百年后,他们自己也能这样验证给英法联军:当相隔一定距离之,清军仍然能在英法军队的炮火轰击下和他们打得风生水起,能够承受相当比例的伤亡,而当两国的军官组织刺刀冲锋的时候,清军就会立刻崩溃。
他们坚信,只要冲到阵中,依靠八旗勇士的勇武,一定能消灭这群只会乒乒乓乓放枪的乌合之众。
可是,显然,他们的经验在义勇军身上是不通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