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倒拔玉柱掼金梁(2/2)
连摔带踢,勾踢揣别拧,踢腿上步,横腿摔人。
保定为直隶行政中心,保定府散手快跤,迅猛烈,手法上擅用撕崩捅把位占先,腿法上上下配合,打闪认针;风格上妙计连珠,以快打快,刚中有柔,长于以小制大,左道旁门,散揸相合,瞬间将对手制于末路。
天津跤风格介于北平保定之间,动作粗野刚猛,又灵活迅。将灵巧力量溶得一体自然。
这是后来,在当时还没形成这么完善,俗语就是鞑子跤,布库跤。
“布库,并谓之撩脚,本徒手相搏,而专赌脚力,胜败以仆地为定。其人皆白布短衫、窄袖,而领及襟率用七、八层密缝之,使坚韧不可碎。初则两两作势,各欲伺隙取胜,继则互相扭结,以足相掠,稍一失,即拉然仆矣。”
二一路为蒙古搏克跤,“摔跤赌羊”的习俗自古就有。威武雄壮,凶猛漂亮。
搏克摔跤比赛时,身穿缀有数百枚闪亮银泡或铜泡的牛皮坎肩,胸前裸露,后背正中镶以装饰圆形龙、狮纹金属片。脖子上挂着五彩飘带,腰扎花皮带战裙,下着用白布缝制的肥大摔跤裤,外穿套裤,绣有花里胡哨的吉祥图案。足蹬扎有加固皮条的皮靴,威风凛凛,昂挺胸。
上场时步法先似骆驼慢跑,徐徐向前。至中途,两手攥拳,四下猛抡,抬腿踏步,边舞边行,成为狮步。接近场中时,两臂伸直似鸟飞之势,上下振动慢舞,称为鹰步,极有礼节,输者不自馁,赢者不自傲,相互扶持,有王者风范。
蒙古跤自早于善扑营赛事密切,相互交流比赛,展示武艺。“摔毯子”届蒙古王公年班觐时定期腊月二十三灶王对,正月十九宴九大赛。
所以这二路跤跤路相通。
三一路为绿林跌扑跤,这类就是外传的跤手,结合江湖中各家拳法擒拿跌扑之技融贯而成,在跤上算被三地主流跤利用吸收,丰富了鞑子跤,只算是几个特殊技法。在江湖上跌扑摔又为踢打摔拿四技之一,没有独立出来,说是自古民间流传的跤法吧,又不是那个传承,说有历代宫廷跤吧,而如今宫廷又兴鞑子跤,所以说起来不能算是独立的一路,只是在分析技术时,能从满汉跤上来讲讲。
再一路就是五台山下忻州挠羊跤。挠痒就是扛着羊走的意思,挠痒跤传说为北宋岳飞部下老兵所传,地面上以擂台赛的形式,一直非常流行。“立了秋,挂锄钩,唱戏挠羊放牲口。”盖当庙会,英雄跌对。
挠羊赛定的“过五关斩六将”,跤手连胜五人便为好汉,连胜六人就可得头羊。此跤是一跤见胜负,身子沾地就属,输者淘汰,不作循环,赢者继续与新手赛。为此必须小心谨慎,稍有闪失就在无机会。所以挠羊跤就形成了一种防守谨慎严密,而又非常有技巧的一门跤术,他有一套独特的技术,而且杀伤性极大,落地之时稍有不慎就会毁人手足。
跤场就选在打谷场或戏台前广场,场上竖一杆大旗两杆小旗,旗面上各写八个字:“英雄跌对跌死无罪”。
在本故事之后的一段时期内,三大主流跤场一直看不起忻州跤手。因为挠羊赛本来就在社火庙会时办,他的垫场都是孩子跤,也是一跤定输赢,没有什么表演展示跟语言艺术,也没有什么鹰飞虎跃的走场。而且跤服随便,通常是光着膀子随便穿一条裤子,就没了抢把占位这些技巧,就是两人抢抓臂膀,搂头抱腰等,而且动作非常难看,两人手抓在一起相互推拉扭打。在王者风范的京津跤手看来,这上不了台面。
但正因如此,忻州跤极其实惠,他除了通常的拽拉拧揣别等技法,形成了一套搂腿、扛腰、上肩,掼摔的法子,而且自训练,抱腿,反抱腿,上百种情形都整理完善,凶猛诡异,令外地跤手难以防范。
所以主流跤手虽然看不起挠羊跤手,但也心怀畏惧。京津保定三地跤场很多,流行踢场子。很多山西客路过之时,都爱上场跟他们掼两跤,通常三局下来令人威风扫进。而且抱腿法以巧胜强,刁钻凶狠,后来在大比赛中都有的跤手被挠羊汉一个假动作吓得自己主动倒地。
后来挠羊汉为了交流统一也开始穿褡裢跤衣,而且技法丰富细腻,又隐秘难窥,我抱人必跌,人抱我难行。有横摔鞑子跤手的蒙古跤王,跟挠羊好手较技时,也会尝到“天外有天”四字。
回到眼前,这一位挠羊王冯老三,也是个四下踢场子不留名的人物。当然当时跤场并不达,踢得也不光是跤场一行,凭着那一套抱腿,大有倒拔擎天柱,横掼架梁的张狂劲。
这位冯老三也是进过草原见过世面的,此时胸有成足,很想试试凤吟这个转来绕去在他手上还管不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