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部 燕云(中) 第二十三章(2/2)
送走了郑居中,高强转身进屋,迎面许贯忠对他摇头笑道:“衙内,如今你待人接物可不是吴下阿蒙了,适才对郑资政这几下火候恰到好处,想来倘若出现了斥逐蔡公相的时机。这郑资政不须与衙内通同,也可自行判断去就了。”
听到这夸奖的言语,高强却叹了口气,愁眉苦脸道:“你当我想这样么?我也想三言两语,便说得郑居中、何执中等人都俯首听命,甘愿以我马首是瞻,一脚把蔡元长踢到儋崖去终老才好。可是不行啊!这些厮鸟们一个比一个不要面皮,当面说好的话转脸就能吃掉,我又如何能信得过他们?相形之下,我平梁山之时。那些江湖汉子被我捏住了把柄。倒是说反宋江就反宋江,半点都不犹豫。比起这些朝廷大臣来,相去何止道里。”
许贯忠也点头道:“正是,古人云仗义每多屠狗辈,草莽中原多忠义之士,庙堂上尽有无耻之人,盖身在其中,不得不然尔,如衙内也是性情中人,又何尝本性如此?”
高强摇了摇头,颇有些自怜之意,心说我本佳人,奈何作贼?只是想想杭州还有一个大包死,这眼见就要杀将过来了,自己倘若不打起精神来应付,难道还指望失败了读盘重来?
翌日,朝堂上梁士杰便和高强合奏,说道应奉局各处催责百姓,造作应奉之物,扰动州县不少,今愿按照各州县所出应奉物多少,依数补还州县,以济其廪给。章上,赵佶亦喜亦惊,喜者自从蔡京改革盐法之后,将原本属于州县的盐利全都收归中央朝廷,导致州县财政日困,很多州县只能靠挪用常平广惠仓地钱粮,或者预借赋税过日子。
还有的便索性明着欺负百姓,比如青苗法,原本是官府向百姓放贷,百姓夏秋两季还贷,现在既然州县没钱,这青苗钱也就不会放贷出去了,但是慢着,这债券还是麻烦你老百姓给签下来,到了夏天秋天,官府照样来收钱,本钱利息一样都不能少,少了就叫你吃官司!这是一种,还有就是大宋征收绢帛,原本是采取和预买政策,也就是在春上付给蚕农钱物,预定其产出地绢帛,这制度其实也就和买办经济一个意思。无奈政府作生意总是会腐败,这政策渐渐就成了直接征收绢帛,有地地方是克扣预买绢地钱,有的则改成打白条,还有地干脆白条都不打,直接派人动手抢,国家的暴力职能,于焉暴露无遗。
这种种下来,老百姓自然是对朝廷破口大骂,赵佶虽然居于深宫,又喜好玩乐,不过宋朝的制度还是很健全,民间地声音自有皇城司会随时报告给皇帝,因此他也不是一无所知。就拿应奉局来说,虽然高强和燕青对手下管的很严,但扰民之事还是少不了,比如象李俊张顺这些人,他们一旦得势之后,难道指望他们对自己的官府同僚下手,为百姓撑腰?更多的还是反过头来欺压百姓,毕竟柿子还是软的好捏啊!高强所能作的,也只是将他们来自应奉局的特殊地位尽力限制在商业领域而已,好比每年给他们定下相当的营业额,又教给他们正当作生意赚钱地办法,那就好的多了,有些时候,这种黑社会的秩序其实比官方的统治更为稳定和高效。
应奉局是给赵佶享乐的机构,直接受益者赵佶自然不希望这个机构受到别人的攻击,因此就算听到了这些不好地声音,他也权当不存在。只是当作不存在,和广受赞誉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倘若应奉局真能补贴州县,安抚下面的臣僚官员,那好名声还是归于皇帝的,毕竟是御前应奉么!
这是喜,赵佶所惊者,原本应奉局他是准备从内库里掏出钱去的,结果高强搞起来以后,除了开头花了几万贯,以后就再也没向内库伸手要过一文,相反这应奉之物花样翻新,种类数量都是一年几个跟头往上翻。就这样,已经是出乎赵佶的预料之外了,现在高强居然说还有钱来补贴州县?
“高卿家,应奉局所须钱粮倘有不足,便向内库需索便可,州县理财,自有宰执与有司,高卿家无需勉强。”赵佶一转念,便知道高强多半是受到了州县的压力,想要安抚他们,不过这天下州县甚多,就算每个州县只象征性地给一些,加起来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了,倘若应奉局负担不起,还不是要向他这里伸手要钱?赵佶这话其实也是有潜台词的,他是提醒高强,你现在应奉局办的很好,只要我能满意,下面地州县能把你如何?这些事交给宰执大臣去操心就好了。
哪知高强一力应承,仰赖国泰民安,应奉局连年颇有节余,以之返回州县,也是体现出官家体恤臣下之意,不但不会向内库伸手要一分钱,而且保证应奉如故。说到后来,有一句话最是打动赵佶:“臣等职责应奉,奔走下僚,倘若办事不力,令臣民不解,归怨于上,而自受官家俸禄,如此岂是为臣子之道?”
赵佶龙颜大悦,连赞高强果然是股肱之臣,上报皇恩,下安黎庶,说地高强犹如桃园三结义一般伟大。至于应奉局到底从哪里变出这么多钱来,赵佶其实也曾经向高强垂询过,只是没等高强说几句话,一堆从没听过的经济名词已经将惯于研习丹青书法地皇帝给搅的头昏脑胀,当即罢听,身为皇帝他也很安之若素,反正这些事都有高强这样的臣子去操心,他只需要知道高强很会理财,随手就能变出钱来,那就够了。
既然有高强这么拍胸脯的担保,赵佶便点头允可,告诫梁士杰说应奉局毕竟是御前应奉,不是州县有司,切不可将州县官廪不足都加到应奉局头上,只是看详各处扰民情状,酌情给些抵偿罢了。梁士杰自然明白,要不这件事他得和高强商量,就算他是右相之尊,手握朝廷大权,这御前应奉局也是天子家人,不是他能随便动的,万一逼得高强急了,他只需要说一句州县有意抗拒应奉,对君父不忠,或者向内库报一个天文数字的费用出来伸手索要,那就轮到他和手下的那些文官头痛了。同时鉴于张商英罢去,中书乏人,当以尚书右仆射梁士杰权兼领中书事。
就这么着,一道对当时政局看似影响不大,却一举奠定了应奉局的地位的诏书就此发出。当应奉局的收入关系到各地州县的财政之后,其地位随即发生了巨大变化,各地州县从阳奉阴违,一变而为逢迎不及。此种嘴脸高强也甚是熟悉,后世那些地方官员招商引资的时候,不都是这副嘴脸?要政策给政策,要地给地,要人给人,对于当地经济的影响,谁会放在心上?做官的,政绩首先是第一位的!
有了这道诏书,高强的应奉局就立于不败之地,说白了,就算赵佶明天就驾崩,这应奉局也还是会继续存在下去,因为它已经成功地在大宋朝的各个层面都扎下了庞大的根基。
旬月之后,在杭州的燕青接到使者传讯,说道蔡京有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