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大明官员,你怎么当**又要牌坊(1/2)
杨磊内心一怔,看来史谨宸开始使用威胁手段了,既然如此也不能示弱,拱手道:“大人明鉴,若是太祖地下有知,也不会认为下官改变了祖制。
大人,我朝地方施行官绅共治,太祖时期为了鼓励乡绅监督地方的官员,规定乡绅可以将官员押解进京,地方官员不得阻扰。
这百余年来很多官员胡作非为,横行霸道,乡绅们敢怒不敢言,如此各地苛捐杂税,官吏巧取豪夺,民不聊生,如此民变四起。
下官鉴于这种情况,让乡绅推荐地方正派之士担任议员,让他们对衙门各项政令,各地衙役进行监督,如此就是保证施政合符民意,也是合符祖制的。
是的,下官给议员每年有6两白银车马费,相如县全县不过11名议员,一年也不到70两纹银,只不过相当于3户中等人家一年收入而已。
大人,若真的认为这项制度有悖祖制,完全可以召集四方乡绅废除该项制度,完全可以弹劾在下啊。”
这可将史谨宸噎住了,明朝不同于蛮清,蛮清讲究专制,明朝朝廷讲究君臣共治,地方讲究官绅共治。
在明朝末年,内阁大学时若非经过廷推担任的,群僚根本看不起。大明官员可以骂皇帝,杨慎等人反对大礼仪,海瑞等人咒骂嘉靖帝,更多大臣辱骂万历帝酒色财气。
这些对抗皇帝的大臣毫无疑问都获得忠臣贤臣的名号,这些大臣在地方饱受尊重。
而皇帝则是非常无助,最多生一点闷气,最多将官员流放,而不敢如同蛮清那样以大不敬之罪论处。
在朝廷如此,在地方更是如此,秀才见了知县不用下跪,地方官上任、离任都需要与地方官员搞好关系。
组建议会,让这些正派、有声望、有名望的议员议政,让这些有声望有名望的议员监督官吏,毫无疑问得到几乎所有的官绅支持。
除非谁不想再升官发财,还没有谁敢阻挡乡绅参与政治。
这样被杨磊硬顶回去,史谨宸脸上阴晴不定,但也不好发作,良久叹息道:“绍穆啊,这,这,由官府任命粮长,你想过每年需要多话费多少民脂民膏吗?”
杨磊笑道:“府台大人,下官推演过。一个乡配备1个乡长(粮长),1个衙役。
乡长、攒点需要外乡人士,正俸8两纹银,即便加上各种补助,预支支付30两纹银。
衙役正俸6两纹银,加上各种补助,预支支付15两纹银。(可以本地人担任,没有公务的时候可以务农)
1个乡按100个甲首计算,每人减免5钱银子的丁赋,如此有50两纹银。
10个里长,每人3两纹银,5钱丁赋,如此有35两纹银。
如此算下来,每个乡需要支付130-150两纹银。
但大人想想,那个集市一年不能收五六百两纹银的税赋?而现在全县账面上商赋不过50两纹银而已。
再说了,充实都头(粮长)职权,不但可以监督乡里,防止流民、土暴子掺入啊。
地方上增加了衙役,但知县衙门则可以减少民壮啊,现在有40多个民壮,除了把守城门,守卫关口之外,完全可以减去10多个民壮,让其在地方办公啊。
过去无实权的乡长(粮长)改为县衙正式任命,发放薪酬。
大人,加强乡里甲长制度之后,通过议会制可以约束官员胡作非为。”
史谨宸也在地方当官,每年有数千两纹银的份子钱,当然知道那些是肥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