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的教牧生涯――因信称义(上)(2/2)
通过教牧生活,马丁.路德逐渐开始对《圣经》有了很多更深入的理解。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解是“因信称义”,另外一个重要的理解是个人可以直接通过基督耶稣面对上帝,而不需要天主教的主教、牧师、修士等做环节做中保(祭司)。
慎重申明一点,我个人对天主教的了解并不深。我并不知现代天主教的宗教实践中,普通的信徒是否还是通过主教、修士、牧师等中间环节(祭司)去面对神。基督新教也设置牧师,但牧师的职责是介绍、引导人去通过基督耶稣面对神,而不是代替他人去面对神。这中间的区别,神学解释要靠《希伯来书》的经文,有点太深了,恐怕网上的文章说不清楚。请允许我先给大家做一个现代的“Empower-Individual”观念的解释。主教制度或祭司制度,是强调一个区域领袖的作用,普通信徒不需要直接面对神。这就好像一个强将,一窝耸兵。当然,世俗的观点是很强调将的,“兵耸耸一个,将耸耸一窝”。但神的观点显然不一样,强调的是每个人的得救。当时的天主教的模式,先不说神学意义上的错失,在宗教实践上至少已经削弱了神拯救每一个人的计划,使得个人灵命增长的机会减少了。
目前中国出现的**现象,很多人直接怪罪政府。显然,政府有责任,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强监督和被监督的措施,完善法制和改革体制等等。但另外一方面,民众难道就没有责任了吗?
我不想卷入政治,所以只提一件90年代的旧事情。当时,国内银行的**现象较严重,很多人担心中国经济就此崩溃。后来到了美国,学习了一些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才知道国内银行**几乎是一种必然现象。为什么?因为经济是一个流水运转的过程,但中国的老百姓没有投资观念,只有储蓄观念,结果大家把钱都存银行了。出于经济运转的需要,银行又只得把钱拿出来花。在这种被“压迫着”拿出来花的前提下,银行就很容易出现因为权力过于集中而导致的**。当然,银行本身没有抵制**的良好机制和信心,也是不可推卸的。
同样,现在一提到**,大家就都在怪体制问题,要清官等等。其实民众本身的觉悟和信仰的提升,也是医治**的关键要素。当人心都是金钱和权势的奴隶的时候,建立任何制度,必然毁败任何制度。“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中间说的道,就是人所定的规矩。人在定规矩的时候心中有鬼,人在解释规矩的时候心中有鬼,人在遵守规矩的时候心中有鬼,换一批人来干心中还是有鬼,那任何规矩都会很快地成为多一层的负担和空架子,还不如道教的“无为而治”。“有鬼”就自然“无治”、“乱治”或“暴治”。因为人的罪性,“无为而治”只是一句空话。大家心中都有鬼,比的就是谁有本事钻空子和谁没有本事钻空子,最终就成为一种“既得利益阶层”和“愤怒的民众”之间的对立。
西方政治家有句话,叫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我自己并不完全认同这句话,这有那些政治家们推卸责任的成分,但这也有合理的成分。人民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信任,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还是一个相互猜忌,相互仇视的恶性循环呢?推动这样的循环要靠什么样的力量呢?
自从信教后,想到自己以前轻率地否定基督耶稣的情形,真的很心痛。当真心信仰基督耶稣的人多的时候,神的祝福自然会降临给一个社会。否则一个社会的强大、富裕,甚至是奢华,又有什么意义呢?作为每一个具体的人,又能品尝到什么幸福感呢?
我举这样的例子,是要解释为什么基督耶稣要每个人直接面对神,而不是要人通过主教面对神。当然,这需要人民有一定的教育程度和自觉自主意识。15世纪是文艺复兴时代,代表着人们教育程度的提高和自觉自主意识的形成,自然,对《圣经》教义的解释也必然会逐渐扬弃以前那种“实用主义”下形成的“主教包办制度”,过渡到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自由地接触福音信息的新教“牧师引导制度”。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圣经》伟大的预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