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一章 前夕(2/2)
新自由主义的改革导致的严重后果,引起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
广大的“群众”,即市民、机关工作人员、一部分工人等,他们受“自由主义”改革的冲击要大一些,对改革的怨言也多一些。这部分群众除了痛恨**,也反对改革带来的通货膨胀,反对“不三不四(这里的不三不四,即便是在当今依旧有着很多人是持这样的看法的,只是形势比人强,人家那些先富起来的人,如今已经把自己炼成了新贵族,只是这些贵族积累性实在太差了,于是乎,七十码也好八十码也罢才会层出不穷——老古按)的人财”,在一定程度上对改革开放的方向有所不满,在情绪上对改革前时代有所怀念。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部分群众中,新中国的传统价值更强烈一些:人和人之间的平等、友爱关系,社会公正,基本生活保障,等等。他们借以渲泄不满的符号手段,也没有像学生那样热衷于**、自由等概念,而是运用他们更为熟悉的毛、周,以及“人民”、“公仆”等传统社会主义范畴。
于是乎,社会上传唱着不少“脍炙人口”的顺口溜,如:
一类人是公仆,高高在上享清福;
二类人作官倒,投机倒把有人保;
三类人搞承包,吃喝嫖赌全报销;
四类人来租赁,坐在家里收利润;
五类人***,吃了原告吃被告;
六类人手术刀,腰里揣满红纸包;
七类人当演员,扭扭屁股就赚钱;
八类人搞宣传,隔三岔四解个馋;
九类人为教员,山珍海味认不全;
十类人主人翁,老老实实学雷锋。
再如:
中央长空中行,省市领导两头停;
县上的,帆布篷;
乡镇的,壹3零;
农民坐的是东方红;
市民骑的是自摇铃。
还有:
喝上酒了一瓶两瓶不醉,打着麻将三天四天不困;
跳起舞来五步六步都会,搞起女人七个八个敢睡。
社会现实如此,思想已经产生,继而条件成熟(起码看上去是这样的),队伍越来越大,自然就要产生对“胜利”的,盲目确信,于是乎一些被现象冲的有些昏头昏脑的人物便络绎登台,这个世界,变得“多姿多彩”了!
整个八七年,萧寒的工作都是断断续续的,疗养的时间大大的多于工作的时间,因而呢,在很大程度上,萧寒躲过了老人们经常的咨询,自然也就没有提供那个时空中经过了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事后反思得出的解决办法,就这样,一如那个时空中的现象一样,几位老人终于给触动了神经!
相信如果萧寒不参与进去,不施加影响的话,那么,老人们还会犹豫着,犹如那个时空中一样,最终导致了后果之后,才会追悔,可有了萧寒的世界,还能重蹈覆辙么?
虽然不舍,可为了女儿将来的生活,乔素娟还是让萧潇跟着萧寒来了平京,不过呢,因为萧寒并不打算让萧潇参与现在犹如填鸭的“特色教育”,因而萧潇在时间上还是十分自由的,萧寒打算每隔一段时间,就让小宁陪着她回家几天,等萧潇成熟一些,便可以按照萧潇的意愿,或是去国外深造,或是干脆选择自己喜欢的当做专业。
可能是女孩子的固有性格吧,再加上舒芳的影响,小丫头对服装设计兴趣最浓,萧寒看到这种情形,觉得让小丫头和舒芳在一起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至于一些基础性的文化知识,萧寒觉得以自己前后两世都是大学毕业的水平,教教她还是满合格的,实在不行,还有家庭教师呢不是?
有了小丫头的旅程自然不会枯燥,小丫头犹如一个调皮的精灵,不经意之间,都能给你搞出点事情来。
不过小丫头有一点笃定,哪怕自己就是搞出一些小状况,哪怕是麻烦,哥哥都会宽容的包容自己的,哥哥对自己的溺爱,小丫头明白着呢!
短短的两天旅程,萧寒也不知道给小丫头平息了多少哭笑不得的小麻烦,好在时间不长,车已经进了平京站。
“哥,混的不咋地呢,大老远的回来,连个接站的都没得”!出了车站,萧潇看萧寒正要找出租,将自己斜背着的小包包甩在背后,抢过了舒芳拉着的皮箱调皮的鄙视道。
“哎!你这小姑娘怎么这么不注意?包都砸别人脸啦”!依旧秉承在车上的风格,甩个包都能碰到人,萧寒听到人家抱怨的声音,只好苦笑着回转身给人家道歉,毕竟自己可是“家长”呢,让小丫头自己道歉,有些不尊敬人。揉了萧潇脑袋一把,萧寒转身赶紧找人,一抬头,不禁皱眉说道:“哦?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