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2/2)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进兵和阳,渡江攻下太平、溧水、溧阳等地,这时,韩林儿在亳州称帝,他接受了韩林儿的官职、封号,军队皆以红巾裹头,亦称香军,成为红巾军内部一支独立地、强大的武装力量。
事实上,虽然朱元璋在加入濠州义军后当了首领郭子兴的女婿,并独立一军,下采石,得浙东文人拥护,高筑城广积粮,鄱阳湖大战杀陈友谅,灭张士诚、方国珍,直至北伐大都,但是在北伐之前,朱元璋军其实却是很少和元军主力作战的。
换句话说,在朱元璋发展地前期,他都是以吞并其他义军和小股元军来壮大自己的,而在早期地一线北方红军将领全部陨落之后,朱元璋又趁元军接下来自己火拼的三年中,统一了南方。
应该说,元朝覆灭,不在于朱重八如何的了不起,而在于一线红巾军从至正八年到二十三年,这十余年的奋战消灭了元军大部主力所致。
在元末义军中,方国珍起义最早,在至正八年便开始造反,称的上是反抗元朝的第一条好汉,也是刘基的死对头,刘伯温凭籍和他打仗所积累出的经验写了部兵书,为以后辅佐朱元璋发挥了重大作用。
方国珍一直雄踞东南,在朱元璋先后灭掉陈友谅和张士诚之后,主动
“识时务者为俊杰”地投降了。
张士诚,小字九四,元末泰州白驹场(今江苏大丰西南白驹)人,他自年轻时代起,就做当地盐场的帮闲记账一类杂差,很能损公肥私,凭关系让三个弟弟干上操舟运盐的营生,顺便走私贩盐。
张士诚为人轻财好施,很似《水浒传》中的“及时雨”宋江,颇得当地老百姓欢心。从人品上讲,张士诚为人是元末群雄中数一数二的“好人”,不奸险,能容人,礼待读书人,
至正十三年(1353年),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率盐丁起兵反元,攻占泰州、兴化、高邮等地,随即他就接受朝廷“招安”,还弄了个官做。
但当元廷要张士诚出兵去打濠州等地的红巾军时,老张怕吃亏,推托不去,转而更是径直占了高邮,称诚王,建国号大周,改元天。
转年,张士诚树大招风,大元朝的丞相脱脱亲自率百万大军来攻,把高邮团团围住,当时的张士诚,叫天不灵,呼地不应,悔得肠子都青,连扇自己嘴巴怪自己招摇惹事。
最惨的是,他想投降都不行,脱脱铁定了心攻下高邮后要尽屠当地兵民,以在江南树威示警,但人算不如天算,脱脱遭朝中奸臣算计,元顺帝一纸诏书把他就地解职押往吐蕃,半路毒酒赐死。
至于那“百万大军”,由此一时星散,群龙无首,张士诚终能逃出生天,率一股人马逃出高邮当流寇去也。
从这个角度而言,张士诚堪称是元末对元作战的盖世功臣。
当是时,第一阶段反元大起义已经是进入了最低潮的时候,百万元军已经打破了红巾军长江防线,恢复了南北元军的联系。
正是作为非红军系统的张士诚军,在高邮的围城战中因“不能降”而坚守,最终才阴差阳错地导致了脱脱所率领的元军百万主力崩溃,也从此开始了各路反元义军的第二次**。
在天下大乱的“大好”形势下,张士诚很快东山再起,并迅速占领了江南最富庶的常熟、平江两个重镇,平江即今日苏州,自古即为粮仓,衣仓,钱仓,是真正的大富之地。
而后,张士诚势力发展极为迅速,湖州、杭州、诸全(诸暨),绍兴、宜兴、常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泗州以及朱元璋的老家濠州,全部被其所占领。
时来运转后,张士诚改平江为隆平郡,开弘文馆,招贤纳士,提前干起“贤德”帝王的营生来。
后来受苗军杨完者部的打击和朱元璋的挤兑,老张又接受元朝江浙行省右丞相达识帖木儿的“劝告”,再次投降元朝,当起大元的“太尉”来。
扯虎皮做大旗,老张在几年间据地两千余里,北逾江淮,西至濠泗,东达至海,南连江浙,俨然江南一国。
再往后,张士诚要当真王爷,元朝不答应,老张就于至正二十三年派兵进攻安丰(今安徽寿县),攻打刘福通。
逼走刘福通和韩林儿后,张士诚自立为“吴王”,定都平江(今江苏苏州),至此和元朝基本闹翻,连粮食也不往大都运送了。
即便是刘福通如此勇武之人,之后也被张士诚手下大将吕珍包围于安丰(寿县),并于出战时被杀;如果朱元璋不来救,就连小明王韩林儿也会被张士诚军队活捉。
事实上,张士诚打刘福通,也不算是所谓的“起义军”内讧,因为这两个人根本不是一个派系。
“红军”之间,平时里自己也是互相争得你死我活,所以,张士诚打刘福通,更可称的上是天经地义之事。
在张士诚称王一年之后地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也在建康(今南京)自称吴王;为了与张士诚有所区分,时人称张士诚为“东吴”,而称朱元璋为“西吴”。
刘福通战死,朱元璋为救小明王率军北上,遭到陈友谅汉军的全力攻打――朱元璋“过界”了,这时是至正二十四年,正是北方红巾军全军覆没的一年。
这时候照理说元军势力强大,坐山观虎斗后应该消灭疲劳的吴军,说什么也不应让朱元璋从容吞并陈友谅地大汉后,再灭张士诚地东吴的,可是却没有一个元兵出现。
如果元军的两大主力在消灭红巾军主力刘福通部后,趁着红巾军陈朱两部火拼,分兵南下,两军当时的力量均是不足以对抗元军的,这样元军还有最后一丝剿灭义军的机会。
但此时破了刘福通主力红军地孛罗贴木耳的山西元军,却是和察罕贴穆尔的山东元军打起来了――这个察罕,就是《倚天屠龙记》中赵敏那个英明神武的父亲。
孛罗军消灭红巾军主力后,没有南下灭红军,反而北上大都挟天子以令诸侯,于是元太子跑到了王保保军中,合兵反击孛罗军,这一战一直打到至正二十五年。
孛罗死后,元朝却是内战仍酣。
察罕贴木尔军、王保保固然是嫡系,但是主力中也包括李思齐等老将,根本就不听王保保的南征将令,然后元军地这最后一支主力就集体开到西北晋陕一带开练,而元顺帝居然乐得坐山观虎斗。
也就是在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已然并吞陈友谅、并已坐大了的朱元璋,终于开始把兵锋转向了苏州张士诚,他采取了“煎其肘翼”的军事部署,派将攻占久被张士诚所控制的高邮、淮安等地,一面又东向湖州、嘉兴和杭州,歼灭张士诚军的主力,然后进围苏州。
在进攻张士诚时,朱元璋就已在檄文中公开骂白莲教是“妖术”,说红巾军“焚荡城郭,杀戮士夫,茶毒生灵,无端万状”,全然不顾自己本身就是红巾军一部地事实。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吴元年)九月,苏州城破,张土诚被俘自缢而死,三吴平定。据守庆元、温州、台州一带的方国珍也遣使归降。
同年,又分别派将攻取广东、福建,至此朱元璋已据有东南半壁,并决意北伐,在宋濂等人草拟的一篇声讨元朝的檄文中,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洪武元年)七月,徐达会诸将于临清,连下德州、通州等城,元顺帝率后妃、太子和一部分蒙古大臣从大都北逃。
八月,北伐军进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这一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改元洪武,是为明太祖。
之后朱元璋又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才终于消灭了其他农民军残余,并击溃了元朝残余势力(北元)。
………………………………羞羞答答地分割线…………………………………………
史载,张士诚在府邸中闻城溃,谓其妻刘氏曰:“我败且死,若曹何为?”
刘氏良德妇人,冷静答道:“君勿忧,妾必不负君。”言毕,她怀抱两个幼子,在齐云下积柴薪,与张士诚诸妾登,自缢前令养子辰保纵火焚之。
张士诚当时独坐室中,左右皆散走。
但事实上,刘氏虽然自杀,但那两个儿子却是以“偷龙转凤”地手法留下了一人,交与府中死士,并在半月之前便已潜入民间。
对于吴地之人来说,张士诚为人宽厚多仁,赋税轻敛,因此吴人对他颇多怀恋。苏州当地人一直都很怀念昔日张士诚轻徭薄赋的仁德,每年阴历七月三十日为张士诚烧香,托名为地藏菩萨烧香,实际上是烧“九四香”(张士诚原名张九四)。
张氏属下贪纵,但并不残暴,也没滥杀人,加之吴地殷富,即使东吴官员爱钱,却也不是刮地三尺那种贪残。
反观朱元璋,因恨吴人为张士诚所用,他取大地主沈万三家的租薄为依据,格外加赋,高达每亩实粮七斗五升,并且以数年时间把吴地的中小地主基本消灭干净。明朝人贝清江记载说:“三吴巨姓……数年之中,既贫或覆,或死或徙,无一存者。”
张士诚家兄弟三人,全都喜欢招延宾客,张九六(士德)在时,已经延致了不少著名文士,诸如高启、杨基、陈基、张羽、杨维桢等人,终夕饮乐于幕府之中,唱和往来。张士诚又向这些文人墨客们大赠舆马、居室、文房精品,远近潦倒的文人雅士,一时争相趋之。
要说这些文人中,也当真不乏有那真才实学之人,在形势危急之际,便受命拟定出一个“无中生有”地潜伏计划来。
这个计划地核心,便是平江陷落、国祚倾覆之后地东山再起路线图,除张士诚地一名皇子之外,还精心准备了三个替身。
朱元璋之所以后来如此苛待吴地士绅,与这个计划地失密不无关系,但遗憾地是,朱元璋却是终究也没能等到破获这个计划地那一天。
但是,追查这个计划地遗诏,却是在朱元璋死后秘密地流传了下来。
此计划名为:?中生有。
PS:在起点写书将近一年,今日又开新书,心情难以言诉。
多余地话不说了,新书期,诸位童鞋们,在点击的时候,顺便收藏了――偶会很肥滴……
还有,觉得还能入眼的话,推荐票就给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