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自由者要涨价了(2/2)
“多谢杨总体谅。”老会计简单地说道。其实在他心底,有一份工资足够吃喝,另外下班后能来杯小酒那就再美好不过了。
他不期待自己像杨全那样,每个月赚那么多。十几年前的运动历历在目,谁都不知道以后政治会不会波动,能安稳过完这一世就是最大的幸福。
“关于我们产品涨价,你怎么看?”杨全多嘴问道,这个不是一个会计能决定的事,但是杨全想听听他的意见。
“跟着一起涨,他们涨多少我们就涨多少,把涨价那部分转移到下家身上。”老会计给了最简单的计算公式。
杨全记得前几天刘小康和他说过一句笑话,有位供应商在酒桌上和他说的。一位厂长说,他上班喊着自己的产品要涨价,下班回家又骂别的东西涨了价。
人们总以为国家物价局是涨价的“罪魁祸首”,弄得他们出差在火车上不敢说自己是物价局的。其实,真是冤枉。国家物价局的一位副局长说,每次开物价的会,生产主管部门都闹着要求允许本部门的产品涨价。
在有几十个部门参加的会上,物价局的“同盟军”只有全国总工会一家,因为全总代表职工说话,坚决反对涨价。
杨全认为简单的把涨价那部分转移到下一家身上或者最终客户身上是不明智的。物价的上涨是个危机,带来危险的同时也应该带来机遇。
危险是如果自由者价格超过建设及嘉陵同等级的发动机,造成主机厂最终成品性价比下降,那市场会立马被抢走。销售的下降直接影响销售额、利润、工作量及加班工资。
机遇是如果趁机调整生产,降低利润扩大市场份额,形成薄利多销局面。接下来订单岂不是如放闸的水,哗哗地流过来。
该如何决定,这个是件大事,应该好好谋划一番。
改革开放,使人们认识到物价几十年一成不变并不是什么好事。但是,这一点认识已经解释不了目前物价上涨过猛的局面了。
一大批企业因原材料涨价而叫苦不迭,反过来又叫喊他们的产品应该涨价。
这两年是共和国成立后物价上涨的第三个高峰时期,而上涨持续时间之长又超过了前两次。中国社会调查系统的一项调查表明,去年有79.9%的人对物价上涨不满意。
改革九年,物价上涨九年,群众得出一个公式:价格改革=涨价。这个公式虽然在理论上是不全面的,但底层的群众就是这么认为,其结果也却是如此。
根据不完全的数据统计:采掘工业产品价格提高55%,原材料工业产品价格提高45%;
除城镇居民定量供应的粮油、食糖、食盐等未提价外,其它食品价格提高59.8%,副食品价格提高86.2%;
提高了棉布、铝锅、自行车等工业消费品的出厂价和销售价,降低了化纤布、手表、收音机、电子产品及其他部分耐用消费品的价格,但升降相抵,工业消费品的价格仍然净提高5%左右;
铁路运价提高21.6%,水运、空运的价格也有提高;
(1988年1月12日调查数据)
尽管百姓在抱怨,但物价改革的步子已迈开,物价犹如挡不住的洪水,在向群众承受的心理堤防冲击。于是,各种抢购风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