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衍圣公很对樊海的味(2/2)
此时的樊海看似高高在上,其实心里很是急躁,根源是萧峰太能打了,而且新旧臣工对萧峰的态度上,还是不放心他如此做大,但现在北方主力在萧峰手里,南方虽有暴兵,而且南方之地,战事还算顺畅,可是远水救不了近火,无法制约萧峰的兵力。
种种迹象没有表明萧峰有不臣之心,防范之心却也必不可少。大家没有明说,话里话外要求暴兵,增加北方兵力呼声很高。
樊海就势而为,已经三次募兵,最开始的一次已经募得1万人马,后两次也募1万人马,比之萧峰所带的蒙古兵,加上后来给他增的兵,他手上有5万人马,可谓雄极一时。
此次樊海以西南亲王之乱,把他调出帝都,正是再次募兵的时机。
所以此次议题就是如此大量招兵买马,起码到了55之数,形成制衡。
募兵好募,大明不缺人口,而且军官更是现有,台湾地区早就成立专门的军事学院,后来在樊海一再要求得下,古乐在帝都最先开办是军事学院,为暴兵后,缺少大量的军官作好准备。
募兵惟一的麻烦是财力,众位大臣还想着拖个一年半载,等有了银子再说此事,不料白芷两个月不到,就为财政增得3000多万两白银,虽说还是有点捉襟见肘,可也不是穷b一个了。
樊海大气一挥手,就批准了3万人的招兵事仪,还信誓旦旦的让大家放手施为,反正资本市场已经形成,银子肯定少不了的。
如此一来就苦了白芷,资本市场不可能无休止的吸血,而且现在就有吸血过度意思,整个帝都城,虽然有百年底蕴,然而三千万两怎么说也快吸干净了帝都财富。
这个观点还是与张居正闲聊时,他提出来的,白芷让人去调查了一番,正如他所言,帝都货品交易都受到极大的影响,使得很多台湾好的货色,居然卖不出去了,这些东西可是民用必需品,象铁沙锅、铁皮壶、低价棉布、跌了三次价的各类药品等等。
倘若无休止吸血,最终结果肯定是没有资本的支撑,资本市场就会崩盘,几个月的努力付诸东流水。
白芷的意见,加速与股票相关的产业升级,提升其价值后,吹大其股本,才能有效的支撑起资本市场。
樊海听完白芷的报告,深以为然,立即着工部,国资委,派专人,大力提升其产能。
要建立钢铁城,倾倒商品,吹大产业何其之难,虽然花了大力,可偏偏第二产业不是一时能提振起来的。同时,台湾地区的商品在大量吸北方的血,使得北方资本外流严重。
问题说出来了,樊海也不虚言,直指台湾对大明经济的伤害,旧臣们更同意这个观点,在他们看来,所以吸大明血的行为都是罪恶的,那怕卖大明所无的商品。
既然达到一致,樊海也不客气,立即着内阁和各司衙门、和新成立的海关署,对海外商品征巨额关税。
由于会上大家都站在大明立场说话,白芷古乐几人不敢提出反对意见,但私下几人还是耳语了几句:古老师,樊海是什么意思?这不是要割断与家园的联系吗?
古乐瞟了一眼正在侃侃而谈的樊海,小声道:其实他早就开始与家园的割断,只是你不知道而已,而且很不明显,比如他的海关早在一个月前开始盘查过往船只,其实这个船只那条船不是台湾方面的人?
白芷:他想做什么,自立为王吗?建立他的小王国吗?
古乐正要回答,樊海好似感觉到什么,向两人看了一眼。
一人为私,众人为公,两人不敢明言反对他的作法,而且他的意图并没有错,如此大量吸血,谁都受不了,而家园肯定赚得手软,凭什么收手?自然能吸多少,吸多少,好让新的势力加速发展起来,双方都没有错,错的是资本太少,不够分而已。
两人同时立身坐好,听着樊海的所谓的大计划,大策略。
樊海花了近一个小时的演讲,说明了经济封闭性带来的好处,要求各部门在对外问题上,一定要立意明确,敌友分明,不使小部分坏份子,为了舔台湾的权,去坏了大明的事。
这是政治上的方向,说完后就是政策上面的办法,无非是想让白芷多去吸血,加快其它国有资产的上市,此外,户部要也同时加大纸币的发行,打击市面上的有价金属的流通。
听到这,白芷心里咯噔一下,好似什么东西被打碎。
把培育市场,一时变成了官僚操纵市场,想以纸币快速形成垄断,用强力机构去执行,这市场怕是要大乱一时了。
会后,白芷到张居正陈以勤等旧臣,跟他们开了个小会,听听他们的意见,不料,众人居然都同意樊海的意见。
说是制政需要强力手段,推行革变那有不牺牲者?
白芷这才知晓,其实樊海并不需要给他们灌输新的经济概念,而是用现有的人文思想,官爸爸大于天的概念去治政即可,因此樊海的执政手段,反道是旧臣们最喜欢的方式。
没有强而有力的执政手段,需要他们这群旧官僚何用?怎么体现出官僚系统的作用性。
像后世自由经济,在此时是行不通的。要想达到后世的经济市场,人文思想必需是自由的。
现在能做的,无非是把后世的经济骨架搭起来,快速吸血而已,终究市场必需受到权力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