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程玉悟境(2/2)
通常来说,按照境界的先后顺序,前面的三个境界,动境、玄境、窍境较为容易达到大成,一般在初次领悟后达到小成,在之后的一到两次就能够达到大成。流阶中,直接要求了九流动境大成,八流玄境大成和七流窍境大成。
凡是小于这个标准的通常被认为是资质较低,而高于这个标准的就被认为是资质较高。
之后的三个境界,瀚境、上境、真境,则被认为是较难领悟的境界,通常来说上境以及真境,在两到五次之内,都被认为是正常的资质。同样的低于这个标准被认为是资质较低,高于的被认为是资质较高。
最后的三个境界,则是最难领悟的感悟境界,同时从真境开始,在流阶中就明确的分了境界的大成和小成之分。
比如在五流流阶之前,对境界的要求是要达到境界大成,说明这几个境界从小成到大成并没有难以逾越的鸿沟,通常经过一定的修炼后就能够让境界达到大成。
而从四流开始,四流流阶对境界的要求是真境小成,当修灵者第一次领悟真境后,就可以被认为是达到了四流流阶,而后面的不管是一次或者两次等,都属于四流。
而当达到真境大成时,则已经到达的三流流阶的要求。
也就是说当修灵者达到真境大成时,已经从四流流阶到达了更高的三流流阶!
可见领悟真境的难度,而后面的三个境界,同样的都在流阶中分了小成和大成。因为这些境界的领悟,不仅需要达到各种前提条件,还需要优秀的天赋,资质,以及多次的机缘才有可能领悟,而即使是这样,也仅仅是有可能领悟。
因此,以流阶划分境界,能够往更高流阶前进的修灵者都越来越少,流阶越高,则是真正的实力的代表。
强者为尊,所以一流以上的修灵者不仅被世人所尊敬,即使在修灵界,也是被修灵者们所尊敬。
程玉望着远处的天空,回想着今天上午见到的卢志航的所为后的感受,他确定这是以后要领悟化境所需要的感受。
他现在是上境大成,需要领悟的下一个境界是归真之境小成,而到了真境大成之后,才要领悟化境小成。所以他现在的冥想仅仅是体会,并不需要真正的去领悟境界,也没法领悟。
《真灵心经》中对臻化之境的境界真言为“众”、“亲”,简单来说就是群体,亲切,亲和。
很显然,要表达出亲近的感情,前提就是需要群居。至少要有一个表达感情的对象啊,或是亲人之间的生活,或是朋友之间的接触等,都是在有别人一起的前提下。如果自己一个人生活,那也就没有所谓的亲近一说了。
门派秘法中对化境有着详尽的描述,而程玉之所以断定上午的经历符合对化境的领悟,是因为秘法中的一段话,“于友之定义,门人当有己之要求,凡定为知己者,当信之。亲者,受其授予,助其需求。于同胞者,同族、同源、同血脉,当有甘于奉献之觉悟,方能于此中领略众生大道。”。
很明显,卢志航上午的行为就符合这段话的含义。
前两句话的意思是,作为灵门之人,应该有自己对朋友、亲友的定义,凡是自己认定为朋友,那就应该以信任为前提去接触。
这并不是说认定为朋友就要无条件的去相信别人了,灵门的秘法中还有“够格”一说,就是说想要成为朋友获得认可,也是有一定的条件的。
但当彼此认定为朋友,那就应该以信任为前提,当朋友需要帮助时,不以要求回报为目的,视自己的能力给予帮助。而朋友在帮助自己的时候,需要的就应该接受,自己其实不需要帮助的,也应该对朋友说清楚。
这里面就包含了对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什么是自己不需要的理解,本质也就是对自己欲望的理解,这在程玉到达六流领悟浩瀚之境时,就有了自己的领悟。
而最后一句话,据秘法记载则是门派先辈们总结的在众的层面上,据说是一种很高的思想觉悟。
程玉觉得今天所见到的卢教官的所为,就是这种觉悟的体现。卢教官认定了学生们是自己的同胞,在他的内心里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接纳了他们。
也只有这样的解释,程玉才能够理解卢教官上午在清理厕所时的所作所为。
其实程玉能够想到,作为军人,本身是以保家卫国,消灭敌人为天职的。从这一点来说,本来应该更加符合他正在修炼的归真之境的领悟才对,而非化境。不过在这次的军训中,程玉并没有得到十分深刻的领悟。
但是在军队中严格的规章制度,高强度的训练,这些都是为了让军人能够上战场杀敌制胜而产生的。卢教官在训军时对他们严格态度应该就是军人在这方面的体现。
但可惜的是程玉对凡世的军人目前还并不了解,所以他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军队如此严格的意义,所以在这次军训中也就没有什么深刻的体会了。
不过程玉后来想到了陈刚,从他的身上程玉也看到了一些和卢教官相似的影子。而陈刚说过他是从国家特种部队退役下来的特种兵,那么相比以后有时间的话跟他接触一下,可能会有一些收获吧。
想到这,程玉决定以后有时间的话,就会去找找陈刚,多接触一下,看能不能得到一些体会。
毕竟他现在修炼的是真境,理解真境的境界真言才是他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