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传 第六十一回(2/2)
公孙喜也被堵得无计可施。他身为主帅,心中另有一番主意:因那谷口两端地势狭窄,三十万大军被挤作一处,调动艰难,不利作战,一旦秦军趁己方守备松懈时冲进来乱放火箭,那时大军必将混乱。出于这一顾虑,他与暴鸢商议道:“我等若继续合兵一处,于此地也是极难施展开。依本将看,不如你我二人各率一军分两处驻扎,中间相隔十里。若紧要时,也可互相支援,暴将军你看此事如何?”
暴鸢整天在几十万大军中挤进挤出,也早就烦透了。一听公孙喜有此意,当即答应下来。二人商议过后,由韩军守住谷口,以当秦军;公孙喜另提所部十几万人,再往东去十里处驻扎。二人约定,一旦秦军前来攻打韩军时,公孙喜立即率军赶来助战。
这一招看似也无甚纰漏。两位将军不愧是深通兵法之人。
但对白起来说,胜机已现!
之前与韩、魏大军在谷口对峙时,他已遣出数支小分队,翻山涉岭,四处寻找小道——俗话说的好:高山再高,总有小峰;水流纵深,总有浅处。没几日,派遣出的士兵来报,说已觅得一条小道,可容数人并行,直插谷东。白起听后,暗暗记下了。再过几日,又有士兵来报,说韩、魏二军似乎已分头驻扎,中间相隔近十里,不知为何。
白起先后获知这两条消息后,一经琢磨,已有计策。于是,他赶紧召集部下,决定与对方决战。因商鞅在时曾定下过律法:秦人要想加官进爵,唯有凭借战功——白起自己,也是从一名小卒,通过不断的砍杀敌军,一步步升至将军的。因此,闲了多日的秦军将士听说有仗可打,齐声喝彩。
白起见士兵们战意高涨,便将十万大军拆作两部:一部八万人,一部两万人,分头行事。其中,那两万人只充作疑兵,继续守在谷口威慑韩军,那主力八万人,用作决战之用。他调度下去后,就只等时机合适时出兵了。
当夜,天空阴霾霾的,月色黯淡,星光不显,对白起来说正是个好天气,他赶紧派出两支军队,一起行动。约二更时,韩军大营外突然喊杀声大起,上万弓弩手一起涌了过来,将早已备好的火箭一起射向韩军营内。暴鸢见秦国突然来攻,匆忙间纠合韩军将士集体出战,同时,赶紧派快马赶去公孙喜那求援。
不多时,快马赶至魏军营中。公孙喜得报大惊,不敢怠慢,连忙集合部下往谷口赶去。大军刚出了营寨,行走不到二里路时,突然两边有数万伏兵也一起杀出,打了魏军一个措手不及,伤亡极其惨重。公孙喜见状,猜想到这路兵马才是秦军真正的主力,不敢再催促士兵前行,反而派遣手下将士赶去韩军营中求援。结果,因秦军事先将必经的通道堵得严密,报讯的将士几番冲杀都冲不出去,魏军渐渐陷入混乱。公孙喜连连叫苦,顾不得正与秦军殊死战斗的主力,亲自提兵上前开路,大战了好一会,才护送几名骑兵将士杀出重围请援去了。
那几匹快马,一路颠簸,总算赶到了韩军营中。这时,韩军营中已经多处被点着了,正是暴鸢自顾不暇的时候。他见公孙喜也要求援,心道:定是秦军一分为二,两处出击了。我韩军当着伊阙入口,所遭遇的必是秦军主力,而与魏军交战的秦军人数必不会多,公孙喜手下有十五万大军,定能支持的住!既然如此,我不如先把自己大营给稳住了,再作区处。
就这样,一边苦苦待援,一边又怕营寨失守,韩、魏两军互相支援的策略被白起轻松化解。再往细处看,韩军营中虽火光冲天,看似可怖,其实并无大规模的短兵相接,因而稳守营寨绝无问题;魏军那边的战斗就比较惨烈了,因十几万大军事先中伏,仓促迎战,因此人数虽多,却毫无章法可言,自然敌不过早有准备的精锐秦军。公孙喜率军连续苦战了好几个时辰,见天色已渐亮了,韩军援兵仍迟迟不到,知道大势已去。然而,他却不敢撤军,因为他这路大军若是四散而逃了,那边尚摸不清状况的暴鸢所部必会全军覆没。
又咬牙支撑了好一会,韩军仍无消息。而这时,魏军阵势已全面溃散,被秦军冲杀得惨不忍睹了。愤恨之下,公孙喜决定兵行险招:他集合所存不多的将士们,拼足了劲向谷口赶,希望能杀出一条血路与韩军回合。白起见状,知魏军要作困兽之斗,于是下令道:魏军残卒可尽数放过,但务必要困住魏军主将。
这军令一下,数万魏军被让开了条道,往韩军大营处蜂拥而去,而公孙喜盔甲显眼,却被秦军死死拦住,几番冲杀不出,最终筋疲力尽,竟被秦军士兵擒获!
白起得知活捉了公孙喜后,大喜。他见既已拿下了魏军主将,便召集齐仍在拼杀的将士们,放过胡乱奔走的漏网之鱼,只朝先前溃败的大队魏军逃亡处赶去。
韩军大营。
先前暴鸢见营中火起,又有上万秦军往来骚扰不断,只当秦军主力就要发动总攻,因而,坚守在营中不敢轻出。
花费了好多功夫,总算抵住了秦军的多番进攻,扑灭了多处大火。这时,暴鸢眼看仗已打了有大半夜功夫,此地的秦军来来回回始终是那么多人,心下暗叫不好。忙要派快马再去探听公孙喜处战况时,已有上万名魏军败兵拖沓奔逃而来,显而易见,公孙喜处的魏军已经崩溃了。暴鸢见了这一幕后,毛骨悚然,知道大队秦军必在魏军败兵身后!他慌忙召集齐士兵,想要往伊阙以西突围——唯有如此,才能躲开秦军主力的追袭。
可是,他来时想的明白,这时却犯糊涂了:那伊阙出口处何等狭窄!就算是十几万头绵羊,全部冲出去也要费好大的劲,更何况是十几万身着盔甲,手持兵器,挤拥得“哐哐”作响的士兵呢?秦军那边二万人,早已按事先部署牢牢地堵住了伊阙出口,白起亲领秦军主力再一到,两下夹攻,杀得无路可逃的韩、魏两军士兵们魂飞魄散,只顾四处寻路躲避,哪还有心奋力突围。偏偏这暴鸢也不争气——公孙喜之前虽说兵败,却是战斗到了最后一刻,败得颇有大将风采,这暴鸢与之齐名,偏偏胆儿太小,他见取胜无望,竟脱去大将盔甲,暗中逃命去了。
两位主将一擒一走,战局已被秦军牢牢控制在手中。过了大半日,一条“血河”从伊阙谷中缓缓流出,谷内已堆满了韩、魏两军将士的尸身。此役,韩、魏大军近乎被秦军全歼——战后,白起率人清点斩获的首级时,竟有二十四万之多!
事后,白起得意洋洋的带着公孙喜参观战场,想要招降他。公孙喜羞愤交加,对白起出言不逊,最终被杀。
“伊阙之战”后,韩、魏两国精锐尽丧,已几乎无可用之兵。白起趁机率领所部秦军继续征进,向北攻入了魏国境内,轻轻松松拿下了五座城池,一直打到魏国旧都安邑,才罢兵而回。
次年,白起因辉煌的战功,被封为大良造(此时秦国已置有相国,因此大良造的权职和商鞅、张仪时相比略降),提十万秦军卷土重来,一路所向披靡,连续拿下了魏国大大小小六十一座城池。上次他是打到魏国旧都安邑罢的兵,这次他直接打到了魏国都城大梁,总算大梁城防坚固,城中守军也不少,才算没让白起把魏国一下子给灭了。尽管如此,魏国近一半的土地已被白起夺取。
白起之所以行军如此迅速,是因为以上的那些城几乎都是空城,因而兵不血刃。及至打到大梁城下后,他见魏国已重新部署下了新的防线,不愿猛攻,于是掉过头来出兵攻打韩国。那韩国和魏国一样,也是兵员大减,只好集合所剩不多的能战将士死守都城新郑,让白起顺顺当当的也夺去了不少城池。
这么算下来,白起只用了两年多时间,竟不可思议地拿下了韩、魏两国近百座城池!这在当时堪称是不可超越的记录。韩厘王、魏昭王见此惨状,再也不敢和秦国为敌,争先恐后割地赂秦,秦国因此又笑纳了韩、魏两国数百里土地,国势如日中天,轻松超越了刚崛起的赵国。
赵国,对了,还有赵国!秦昭襄王无日不担心赵军南下干预秦、韩、魏三国间的战事。他见韩、魏两国被白起轻易打残,深喜自己得了一把无坚不摧的“神刀”,便又让其率一军北上伐赵。看样子,赵惠文王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果不其然,公元前285年,白起独率十万大军北上,一出手便轻取了赵国西南重镇——光狼城(今山西高平一带)。此城不光名字古怪,周围地势也古怪:在它身后,便是太行山西南端起始处,因而山峦起伏,地势甚高;地势高也就罢了,偏偏其中又有段地势深陷的盆地,因此造成了“一座山头,一道深谷,再一座山头”的复杂地势,不利进兵。白起轻松拿下此城,获取制高点后,往前一看,不禁倒吸了口冷气:这等情形,要想继续深入可是极难,可若只取一城就此撤军,又怕秦王责怪。无奈之下,他下令放弃此城,另寻他处攻战。
赵国那边可不怕山路难行。眼见白起率军弃城而去,邻近的赵国城邑守将大喜,连忙派出数万大军前来夺城。不想白起等的就是这一着,突然间领兵杀回,斩杀了赵军两万人,并乘机尾随前去,又夺下了几处城邑。
消息传到赵王处,赵王大惊。这白起可是个煞星!谁招惹到他谁倒霉,可千万不可让他趁此机会突破进来。于是,赵王赶紧派出了自己的第一上将:廉颇,让他率军前去迎战白起。
廉颇与白起年纪相当,都在四十左右,可同算作年轻的优秀将领。他深知白起厉害,领军抵达西南前线后,立即布下应对秦军策略:避而不战。
任你白起如何神勇,如何无敌,我始终不与你正面交锋,看你能奈我何?
结果,无论秦军如何搦战,挑衅赵军;或是故意露出破绽,引赵军来攻,廉颇始终不上当。更有甚者,即使白起显出要绕道进击的势态来,廉颇也不为所动。他只是凭借着险山连环,安下了不少营垒,构筑成了一条密不透风的防线,用作拦截秦军之用——除非白起率军杀至近前,坚决不肯出战。
两人就这样整整对峙了一年。期间,因赵军守得的严密,白起又不愿冒险攻城,因而最终两人不分胜负。
秦昭襄王见白起这次碰到了对手,无法一马平川了,知道赵国急切间不可昼下。他脑筋转得飞快,很快想到了先祖、先父生前都用过的一招,只要此招成功,强大的赵国瞬间即土崩瓦解。
——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