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礼仪民俗(1/2)
中国奇特的跪拜礼
在一些反映古代历史的戏剧和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古代人民行跪拜礼。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生活礼节呢?这要从古代人们的物质条件和生活习惯谈起。
我国在汉以前,还没有正式的凳椅。人们在进食、议事、看书时,只是在地上铺一条用芦苇、竹篾等编成的铺垫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称“席地而坐”。如果请客人坐正席,则多垫一条席子,表示恭敬。就连朝廷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过,所坐的东西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如周代每次举行大朝觐时,五者所坐的席位,设有绣着黑白斧形的屏风,屏风前面南向铺设着莞草编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席,左右摆设玉儿,给王者凭依。
因此,古代所谓“坐”的姿势,和我们现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样。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古人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跪。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
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后来,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
行顿首礼时,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的是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而拜。一般用于下对上的敬礼。“顿首”两首,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
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头到手,与心平而不到地,故称“空首”,又叫“拜手”。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礼的一种。
其他如振动,不仅要跪拜、顿首,拜后还要“踊”,即跳踊,一般都在丧事时,拜者往往捶胸、顿足,跳跃而哭,表示极度悲哀,凶拜,即行礼时,先顿首,后空首;吉拜,则在行礼时,先空首,后顿首;奇拜,奇为单数,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为重。
肃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肃,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后来在书信来往中,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上“谨肃”。妇女行礼也称“端肃”,即源于此。
到了汉代以后。才渐渐有高座,凳椅先后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但跪拜礼仍然存在,却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运用于官场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时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礼。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风俗中,仍世代相传。后来,又增加了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直到辛亥革命胜利,随着几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灭,才结束了这种跪拜礼。
鄂伦春族礼仪
鄂伦春族很注重礼仪,尊老爱幼是传统。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必须让老者坐在正位,饮酒要由老人开杯,吃肉吃饭要等老人举刀动筷后,其他人才能动。
鄂伦春族好客,宾友光临,除好酒好肉接待外,客人临别之际,还要馈赠自家的土特产。鄂伦春族待客纯朴、诚恳,猎人驮肉归来,不管相识与否,只要你说想要一点肉,主人立即把猎刀交给你,从何部位割,割多少,都由客人自己动手,主人十分慷慨大方。
鄂伦春族的物质生活极具特色。除食肉、衣皮外,过去的住所“仙人柱”亦是狩猎文化的一种创造。“仙人柱”形同半张开的雨伞,由三十多根树杆塔成,外面夏季覆盖桦皮,冬季覆盖兽皮,可很快搭成,可随时拆卸。“仙人柱”入门正对面的上方和左右两侧,专供人们坐卧,但有严格的规定。“仙人柱”中央终日燃烧着篝火,用以熟食和取暖。“仙人柱”后面的树杆上悬挂着盛有神象的桦皮盒子,一般不准妇女接触。
土家族的迎宾礼
土家人热情好客,“过客不裹粮投宿,无不应者”。昔日,贵客到来,要放铁炮以迎。
铁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竖立于铁匣上,放起来震天动地。如果一时没有铁炮,也可鸣放猎枪表示欢迎。听见炮声,寨上的老人、青年、儿童,一齐出来,迎接贵宾。主人立即煨茶、装烟,做油茶汤。席上,要喝大碗酒,吃大块肉。同时,还请寨上的老人或头面人物,陪客把盏。
土家人的油茶汤,制作十分考究。先将茶叶、粉丝、黄豆等物,用油炸过,加煮熟的腊肉粒、豆腐颗和玉米泡,再加葱花、姜米等佐料,掺上烧沸的油汤,吃起来清香爽口:泅茶汤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疗饥醒酒,许多人四季不离,每日必饮。它是土家人待客的传统民族饮料。
土家人火塘内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围塘取暖,平时就火用鼎罐做饭,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劳质朴,从开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习惯。他们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风尚。亲朋邻里,遇结婚、丧葬、建房、天灾**,互相关照,互相帮助。遇上结婚,全寨人三天可以不开伙,一齐去贺喜,帮着迎亲、过礼、布置新房、做饭安席、照料客人。遇上白喜,听见报丧,全寨人奔来,白日帮忙张罗,夜晚跳丧守灵,直到抬丧掘墓,送葬垒坟,全当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时,上梁立柱,合寨出动,无人收取分文。农忙时节,割麦栽秧,打谷扬场,对劳弱户,大家主动相帮,主人家只供饮食。薅包谷时,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济,不要报酬,千百年来相沿成习。
上山围猎,所获猎物按“见者有份”的原则进行分配。分配时,先清点在场人数,然后按人数将兽肉砍成若干块,穿上棕绳,装入背篓,加以遮盖,棕绳头外露。一人端上背篓,转上数圈,在场的人各捉一棕绳,提出兽肉,无论好坏,都无意见。田边、地角、道旁的水果,成熟以后,路人亦可随意摘食。这些,都保留着原始分配的痕迹。
热情的维吾尔待客礼
维吾尔族是一个十分热情而又好客的民族,每当客人来他们家里作客时,都会受到热情的款待。
客人来到后,主人在门口热情迎接,热情让座和互相问候。款待客人的第一个程序是请客人喝茶。在喝茶时,要端出馕、方块糖、冰糖、葡萄干、杏干、瓜果及自己制作的各种小点心和饼干。
待客的茶是新烧的,有条件的还用大碗奶茶招待,他们还喜欢把馕掰碎放在碗里,让客人吃好喝好。
喝过茶后,还要做饭招待。用什么样的饭来招待客人,是根据不同的客人来定。如果远道而来的客人,常做“玉古勒”(银丝擀面)来招待,这饭有面有汤,吃了利于解除疲劳;如果是自己的朋友来做客,常常根据朋友们的口味来做各种饭食招待。除此之外,常作包子抓饭、油炸包子、拉条子或炒菜来招待。一般招待客人很少用一种饭菜,而是三四种以上,让客人既吃到干的,也能吃得稀的,品尝到各种风味,让客人满意。
吃过饭后,进行最后一道程序,那就是用烧茶或用水果。真是服务周到,显示出维吾尔族人热情好客的性格。
塔塔尔族先“嫁”后“娶”的婚俗
塔塔尔族的婚俗别具一格,即先把新郎“嫁”出去,然后再“娶”回来。
婚姻过程是,经媒人三番五次登门求亲,女方家长若允诺,男方再向女方下聘礼,称为“库拉克绥云切”,即给新娘从头到脚的整套服装。下过聘礼,即算订婚。
按塔塔尔人的传统习惯,婚礼在新娘家举行,即先把新郎“嫁”出去。结婚前几天,男方要把为新娘制作的全部服装、炊具、陈设和婚礼时食用的物品及自己的“嫁妆”送到女方家,其中包括给新娘父母的礼物(称“克以特”)。等到新婚之夜,新郎就正式“嫁”过去了。
“出嫁”的仪式也颇为有趣。这天,新郎在伴郎及亲朋好友的陪同下,坐上马车,青年人拉手风琴,兴致**地唱起塔塔尔流行歌曲“几尔”,一路上歌声、琴声、口哨声、呐喊、助兴声连天,浩浩荡荡地前往女家成亲。当夕阳西下,新郎和伴郎们一行人等来到新娘家。这时先要绕着院落转一圈,然后才到门前。而此刻女家大门都紧闭着,新郎要献礼物才能进去。以后,新郎进房门,到床边,吃饭,都要送喜钱。
结婚仪式接伊斯兰教教规进行,先由阿匐诵经,并询问新婚夫妇是否愿意,待男女双方回答“愿意”之后,再由阿匐将一杯糖水域蜜水送给新郎和新娘共饮,象征甜甜蜜蜜白头到老,礼毕入洞房。第二天早上新郎要拜见岳父母,回家举行宴会,并举办各种文娱活动,晚上再回到岳父家。
婚后,新郎和新娘都要在女家住一个时期,有的三个月,有的半年,有的甚至要生过一个孩子以后才回到男家。
塔塔尔族对待女婿如同对待亲生儿女一样热情。在女方家居住期间,岳父、岳母要拿出上好的食品款待女婿,使女婿感到生活在女家就如同生活在自己家里一样温暖。
当新婚夫妇回男家时,新娘的嫁妆要全部带走。将到男家时,男方亲友要用绳子拦住新娘的去路,新娘要献糖果等物,方可放行。新娘回到夫家,男方亲友向新娘身上撒糖果,并举行宴会,尽情娱乐,以示欢迎。
婚礼接近尾声,人们唱起了婚礼歌,欢送光临的客人:不辞辛劳的远方来客/为婚礼增添了欢乐/祝你们返回时一路平安/愿我们在别处的婚礼上重逢相见/婚礼庆典这样解散/是因为天色已经很晚/回不了家的客人们/请在我们的洞房里安眠。
最奇特的婚俗——抢亲
抢亲就是未婚男子将喜欢的未婚女子抢到自己家结婚成亲,这种习俗,云南有几个少数民族均有,但这只是男女双方商量好的一种婚嫁方式。然而,德宏州梁河县的阿昌族抢亲却有所不同,分为三种情况:
一种是男女双方自由恋爱有了感情,但说亲时女方父母不同意,这时,男女青年便私下定好日子,让男方来抢亲。男方按约好的日子,邀约伙伴深夜摸进女方家,拉着姑娘就跑,姑娘有意高声喊父母,以示自己是被人抢走的。由于女方父母毫无准备,这种抢亲大都顺利。
二是姑娘有了自己的意中人,而父母又硬要为姑娘选定其他女婿。在两个男子喜欢一个姑娘的情况下,其中一个男子便约同伴把姑娘抢回家中,未抢到姑娘的另一个男子,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姑娘被抢走,而不能半路截取,这是阿昌族的规矩。
三是男女双方在恋爱过程中立下山盟海誓,但女方中途变心,男方便组织人趁姑娘外出不备抢起就跑。抢亲到家,一进门就放鞭炮,当即拜堂。当夜或第二天一早要将姑娘领到较远的亲戚家住下,有时还要躲进深山,直到双方家长谈判妥当才双双回家。
彝族泼水迎亲
彝族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送走妖魔,带来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时一定要泼水,为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在迎亲时,男家选派的未婚小伙子去接亲时,既要身体强壮,又要精明能干,既能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往往在推荐人选时反复审议,择优录用,有的不惜长途跋涉,选拔良才。
彝族的迎亲是通过“抢”的方式完成的。在“抢亲”的头一天晚上,姑娘们向小伙子展开了猛烈的水战。姑娘们用泼、淋、灌、射等各种方式凶猛地攻击小伙子,使来“抢亲”的小伙子难以招架。于是,聪明的小伙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减轻“水灾”的袭击。
经过一晚上的水泼,当早晨来临时,“抢亲”便开始了。这时,姑娘们拥着新娘,小伙子们前去“争抢”,姑娘们防守严格,小伙子必须机灵多变,乘一瞬间出现的漏洞,抢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为行走。可见,把新娘“抢”到婆家是多么的不容易!但彝族却认为,婚礼中的这一泼一抢才会驱除邪祟而保证日后生活不受侵扰。
白族的掐新娘
白族一年四季有许多节日和集会。三月街、绕山林、鱼潭会、火把节、石宝山歌会、本主会以及集体劳动等场合,只要是青年男女有意。都可以通过唱调子彼此相识,谈情说爱。在被誉为热水之源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洱源县西山地区,青年男女如果不会唱调子,找个对象都十分困难。
白族的婚礼常常随着居住地域的不同,存在很大差异。但是都办得十分隆重而热闹。大理白族的婚礼实际上在结婚的前一天就已经开始了。这天晚上,男方家的天井里燃起算火,屋里屋外挤满了人。白族的民间艺人被邀请到婚礼上演唱“大本曲”和“吹吹腔”,三弦声、锁呐声响成一片,里里外外充满了欢乐气氛。艺人们更是倍展其能,这就是白族的婚前踩棚习俗。
第二天才是正式的迎*子。这一天新郎在伙伴们的陪同下,前往女家迎接新娘。临出发前,人们把新郎拥进屋里,在一阵锁呐和锣鼓声中,新郎的哥哥手捧一朵用红绸子扎的绣球,走到新郎面前,深深作揖,并将绣球搭在新郎的左肩上。紧接着又一阵吹打,将新郎送出大门,让他到女方家去接亲。
新郎到了新娘家门口,吹鼓手们便停止吹打。这时,新郎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三个蜡丸似的东西,一个接一个向门前的石墩上甩去。随之就听到三声震天动地的巨响。这种蜡丸,原来是自制的土炸弹,是迎亲时用来壮声威的。硝烟弥漫中,迎亲的队伍被迎进女家。新娘在哭泣,流露出一种惜别之情。当锁呐再次吹起时,新娘的哥哥已将新娘背出门外,让新娘踏上去婆家的路程。一路上少不了乐队伴奏和迎亲者对新郎新娘的调笑。
迎亲队伍来到男方家门口,新娘还是由哥哥或弟弟背着,快步跑进新房。为什么这样着急呢?因为按照白族的习俗,新娘来到男家时,那些参加婚礼的小孩是最难对付的,他们往往会蜂拥而上,一边朝新娘撤米花,一边争着用手去掐新娘。这是为了吉利,即便是掐痛了,新娘也不能发火。不过新娘也早已做好了准备,紧急处她会拿出一把剪刀来自卫。这时胆小的孩子还真不敢上前,只有这样才能安全*洞房。也有的白族地区,迎亲队伍刚一进门,新郎新娘就像参加百米赛跑似的,争着跑进洞房抢枕头。据说谁先抢到枕头,就预示着将来谁当家。
*洞房后,新郎新娘要喝辣椒酒。酒本来就辣,再加上辣椒,很难下咽。在白族语言里,“辣”与“亲”的发音相近,酒加辣椒意味着亲上加亲。新郎新娘共饮辣椒酒,表示亲亲热热。有的地方还将辣椒末撒进火盆里,辣烟四起,呛得人们喘不过气来。新郎吃喜面时,也要放很多辣椒。
白族婚礼上吃“东坡肉”的习俗更特别。肉是用红曲米染的。事先用麻杆串好,放在碗里让新娘吃。新娘用筷子去夹,一夹就是一串,根本无从下嘴。这时又是新娘早已预备好的剪子起作用,新娘乘人不备,迅速拿出剪子给新郎将麻绳剪断,使闹新房的人的阴谋不能得逞。
白族的婚礼始终都有唢呐伴奏。新娘进门时吹“接新娘调”;客人来时吹“迎宾调”;新郎新娘拜堂时吹“一杯酒”、“仙家乐”、“蜜蜂过江”等曲调。这些曲调体现着白族的聪明智慧和艺术特色。
仡佬族的婚俗
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本地人”即土著居民。古代为白越的“俚”、“蜒”部落中的一支,魏普后称“僚人”,宋代朱铺的《溪蛮丛笑》中称为“仡佬”,到了明带基本就定下来了,田汝成的《行边纪闻》中明确的说:“仡佬”一曰“僚”。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夜郎”解体后,僚人大量外迁。和汉、苗民族杂居,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仡佬族有(43.7万)多人,散居在贵州省西北部的遵义、安顺、六盘水、黔西、织金、六枝、关岭、普定、大方、清镇、仁怀、平坝、金沙、兴仁等县(市),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文山、富宁、马关等县。仡佬族居住比较分散,常常与其他兄弟民族交错杂居。
仡佬族的婚俗至今保留着许多原始的古俗,是研究人类古老婚姻史的活材料。比如,订婚时,要吃“鸡卦酒”,这是杀鸡后用鸡股骨占卜求吉利。“鸡卦”谐音“吉利的卦”,目前已不再按原始的“神判”那种形式去细细讲究鸡股骨上的纹样是吉是凶,而是把吃订婚酒统统称吃“鸡(吉)卦酒”。
吃“鸡卦酒”是在姑娘家举行的,未来的女婿上未婚妻家认岳父母,向岳父母敬献“鸡卦酒”,第一碗酒必先敬献给岳母,岳父在吃第二碗酒时也要恭维老伴一番,说“娃娃是她养大的,要由他娘作主”。有人说,这是人类母权制在婚姻上由母亲做主的遗风。
仡佬族女人出嫁时要自动打掉上颚大齿一颗或二颗,说是怕女人伤害夫家而产生的习俗。夫家视*为一种可畏的东西,需打掉牙然后才敢与之成婚,个别古远民俗遗风意味深长。
还有“把门枋”、“追姑娘”和“打湿亲”习俗,在仡佬族婚俗里也很有特色。
把门枋
把门枋是新娘离家出嫁时,要双手紧紧地拉着门枋表示不肯离去。这时候,媒人就要过来强行拉开新娘的双手,牵着新娘离开娘家。
追姑娘
追姑娘是姑娘出嫁前要放声号哭,唱“哭嫁歌”。出嫁前还要乘人“不备”而“逃跑”,让嫁家婶娘嫂子等女亲戚把她找回来。离娘家出嫁前要拜别娘家祖宗,姑娘的父亲要解开她衣领边的扣袢,表示出嫁了的闺女已不是本家氏族的成员而加入夫家氏族中去了。
打湿亲
打湿亲则是在新娘娶进夫家之时,一跨进屋,就要用夫家准备好的清水洒向接亲的人。传说这样可让清水淋去邪魔求个吉利。
还有一些和别的民族相异的,即仡佬族往往是新娘出嫁时,要撑着伞由迎亲和送亲的人伴送步行到婆家。到夫家后也不兴拜堂,直接就被引入洞房。嫁妆也不是在出嫁的喜日里带到婆家的,而是在生下头胎小孩满月后,才由娘家把嫁妆送到夫家。
仡佬族的婚姻,多为父母包办,重彩礼,现在也改变了,选择吉日后,迎亲这天,新娘由接亲人和送亲人陪同撑着伞步行到婆家不拜堂,直接把新娘引入洞房。
仡佬族姑娘出嫁前三五天便开始“哭嫁”。娶亲时新郎不亲迎,而是于婚期前一日派轿夫天黑时到女家。进门前,女方有专人主持“栏门礼”,要行敬酒、铺毡、恭候等礼数,每道程序都有传统的对答礼词,必须说唱得合乎规矩,否则要遭轰笑。
姑娘出嫁时先将花轿抬进堂屋,由新娘的兄长或叔叔将新娘“拉出”里屋,给祖宗父母磕头,尔后“强抱”入轿中,表示对娘家恋恋不舍。娘家人把轿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给男方轿夫。
在黔西北的仡佬族,婚礼更有趣。新郎骑马去迎亲,有四个伴郎相陪,其中二人扛着竹扫帚,另二人抬着酒肉礼物。途中有女方派出的几个壮汉栏路“抢劫”,把“抢”来的酒肉在山坡上吃掉,表示女家富有,不稀罕你这点礼品。新郎到了女方寨门,有一群人手执木片围“打”新郎,男方执竹扫帚者要全力保护突围。新郎跑进女方家门,马上有“敬亲酒”招待,而且新郎与新娘也相互敬酒。敬酒毕,新郎将新娘“抱”上马背,新郎执缰引路而归。
潮州的哭婚风俗
姑娘出阁的哭婚风俗,并非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或台湾高山族才有,古代汉族都是如此,文献中多有记载,潮州地区也不例外。
婚嫁日,新娘上轿前,将迈出门坎,需进行一个小仪式,就是手抓住一扇大门,掩于门后嘤声哭泣。
姑娘出阁,因何如此呢?旧中国女子婚事,都由父母主宰包办。特别在那父纲夫权、宗法森严的封建家庭中,作媳妇应小心奉侍长辈,相夫教子,含辛茹苦,才符合“妇道”。所以,姑娘嫁前,翁姑是否刁钻,夫婿性情、容貌、身体如何,都是一个谜。再则,长期生活在父母身边倍受呵护,今将离去,又生眷恋。千愁万绪,一时涌上心头,抑制不住,故现哭泣情景。
女儿大喜之日,突发亲人所意想未到行为,教送嫁迎亲者愕然。机敏善解的亲娘母,即调侃地唱出四句歌来:“姑娘出阁哭啼啼,三把泪水二鼻涕,非是今日不欢喜,特留爹娘买田地”。这四句歌,立即扭转了尴尬场面,让大家高兴万分。
传说某乡后生兄与一姑娘相好,在向姑娘提亲时,无奈女方嫌其家贫不允。后生兄一气之下,决心外出赚钱,定娶姑娘为妻。姑娘也誓非后生兄不嫁,多年后,后生兄在外终于赚了一笔银子,回乡重礼再度提亲,姑娘家无话可说,只得许诺。
出嫁之日,姑娘几经周折,苦尽甘来,正高兴万分,上轿前总是流不出泪水。迷信谓出阁不哭是不能上轿的,不然娘家财气尽被带去。姑娘的父亲在束手无策之下,突*竹杠,不分皂白地将她当头一棒。女儿挨打,疼痛难忍,就大哭大喊:“我父啊!我父啊!”这一哭,姑娘家人惊恐地大嚷:“衰死!”原因是新娘出门哭婚,只能哭,不许喊什么。只有家中父亲去世,才能哭父。
这则笑话,只是对哭婚的揶揄。而今文明婚礼兴行之后,姑娘嫁前能知夫家概况,婚后也能随意省亲。这哭婚环节,自然慢慢消失。
七仙湖“五道茶”
“每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七仙湖区人民的口头禅。茶虽然排在最后,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的要素。七仙湖区的人民文明待人,讲究礼节。特别是家里来了客人,他们待人很殷勤。
茶,便是他们常常招待来客的第一道礼节。广义的茶有多种。一般来说,益阳七仙湖区有如下五类茶:茶叶(姜丝)泡茶、芝麻豆子茶或擂茶、红枣荔枝桂圆煮蛋茶、甜酒茶、面茶等款式。主人会根据与客人的亲疏关系、往来频度、距离远近、社交场合以及时令季节的不同情况,常把来客分为常客、稀客和贵客三档,不同种类的客人用不同的茶款招待。但是不管是何种客人来了,即使邻居来串门,主人首先得让座,这是最基本的常礼。常来常往的朋友、邻居或同事称为常客;常来往的朋友、邻居多时不见,或出远门较长时间才返家登门拜访,称作稀客;至亲好友、儿女亲家、亲长辈、上司、远道亲戚来访,称作贵客。
常客来了,比较随便,先让座,再敬上一杯茶叶清泡茶或凉茶。凉茶一般用开水冲泡茶叶,待凉后滤去茶叶倒入茶壶里,随倒随饮。季节不同饮茶也不一样。一般来说,热天常饮凉茶,冷天饮用开水泡茶较多。
稀客来了,用茶的档次就高一些了。不用简便的清茶,而要用芝麻豆子泡茶叶或擂茶。用炒熟了的芝麻、黄豆、茶叶、盐姜加开水冲泡而成的茶称芝麻豆子茶。其做法是:先用剪刀剪去姜苗、须根,洗尽泥沙,分掰姜趾,刮尽表皮。按每斤清凉水加明矾一份的比例兑水调匀,再将生姜泡入水中。半天时间后捞姜出水滤干,之后加适量的食盐腌渍,每天翻拌一次,三五天后把姜拣出,切片拉丝,晒干备用。也可以将姜盐捞出后,煮沸腌姜的盐水。待凉后,再把姜泡入,随用随取。它与炒熟了的黄豆、芝麻放进茶杯,另加茶叶、姜丝,用沸水冲泡即成为香喷喷的姜盐豆子茶了。其特点是:色泽淡黄,兼与辣味,生津开胃,驱寒补暖,提神补气,扶正祛邪,别有风味。
贵客临门,茶的规格就更高了。女主人献上来的不是芝麻豆子茶,而是一碗荔枝桂圆红枣煮鸡蛋。先将鸡蛋煮熟去壳后,放入荔枝桂圆干、红枣若干颗,加红糖再煮一下即可。鸡蛋的个数一般是两个或者是四个,主人会根据客人的档次及食量情况来决定。多数情况是三个,最客气的是四个。枣子红红的,荔枝桂圆是圆圆的,鸡蛋嫩白滑亮的,汤是甜甜的,色、香、味、形俱全,吃着这样的高档茶,怎能不叫人心里暖流滚滚,顿生感激之情呢!主人用这种茶招待来客,意在祝福客人福禄寿喜,事事如意,四季平安,圆圆满满。
贵客要是在传统节日或正月新春佳节来拜访,主人待客的茶就换为另一种款式了。主人摆好酒桌,红漆台盘装满九碟乡土茶食,如炒米糕、巧栝、地瓜片、花生、瓜子、小花片、酸枣干、葡萄干、山茶片或其它副食品。煮好家制的糯米甜酒冲蛋,有的还在甜酒中放入少量糍粑。主客围坐一起,吃吃说说,谈笑风生,亲密无间,气氛热闹。
如果遇上主家*办婚嫁、添丁、做寿等之类的喜酒,或者来客是高朋上司、儿女亲家、本家长辈等贵人至亲,湖乡人家则用最高档次的茶礼了——“面茶”。
益阳面条在湖南较有名气,善解人意的益阳人民把面条纳入了茶道,以面代茶,以茶代饭。先摆好桌椅,红漆台盘里摆上九个或者十二个小碟子,碟子上面堆满地方风味菜食。热烘烘的肉丝面或者鸡蛋面端上桌来,大家一边喝酒吃菜,一边谈天说地,其乐融融。
如果家里来的是贵客,如儿女、亲家、上司高朋,则可以享受湖乡人家的顶高级款待,品尝洞庭湖乡的五道茶。
第一道为开水清茶,是为贵客接风洗尘,湿润喉咙的;第二道茶为甜蛋茶,用荔枝桂圆煮鸡蛋,意在贵客临门,吉星高照;第三道茶摆在桌子上的九碟土特食品和香喷喷的擂茶;意在品味乡情,加进友谊;第四道茶是面茶(同上);最后一道茶是姜盐茶。意在让客人解油腻,客人在路上御风寒,一路平安抵达家里。
五道茶汤,五种风味,五种内涵,它能让上门的贵客喝出情趣,喝出友谊,品味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来。
蒙古人病逝殡礼仪
蒙古人病逝,七个时辰不准移动,盼望有回生的机会。过了七个时辰,就着手安葬。死者年高望重、家境好的,有的停放三天到七天。人死后百日内,家中妇女取下耳环、头饰,不许穿红绿鲜艳衣服。女性不参加送葬。百日之内家中不许办婚嫁喜庆之事。男性要蓄发,不饮酒,不参加娱乐活动。路遇亲朋也不交谈,以示哀悼。
*是蒙古族的传统葬仪。这种葬式,有时又叫明葬、野葬等。过了七个时辰,认定死者确无转机之后,由亲属或邻里长者*办,净身后装入新白布口袋,放在特定的地方,选择吉日吉辰,由亲属将死者尸体放在牛车上,送到偏僻荒野的特定地点,卸下尸体,头朝北、脚朝南,周围摆石头作记标,急速返回,归途不许回头看。到家,将车扣翻,三天不动。三日后,亲属去放尸体地点查看,若被飞禽吃光,就认为亡灵已经*,预示子孙将得到吉祥幸福;如果尸体被野兽扯食,认为死者生前做过坏事,杀牲过多,死后用自己的**还给野兽;如果尸身无损,则认为死者生前罪孽尚未消除。再去向遗骸上抹黄油、酒等,等待飞禽来啄食。
火葬与蒙古人对佛教的信仰有关。据说,人体由四万八千只蛆虫组成,死后不及时火化,这些蛆虫便复活而互相残杀,亡灵也不得安宁。除了喇嘛、王公、贵族、富有者外,多采取此种葬法。平民中非正常死亡的,如妇女难产身亡、传染病死亡等,也实行火葬。
火葬过程是,先将尸身用净水洗净,白布缠裹(如为喇嘛则著龙古神衣),红布覆面,殓入棺木,停于正房西侧檐下,祭供食品,点燃珠拉(佛灯)、香火,请喇嘛诵经,一般停放三至五天;晚辈守灵,定时举哀;吉时启灵,人抬或车载到预定地点;喇嘛诵经,祈求“内卜达克”神谅解;用羚角在地上扎个洞,将灵柩置于洞上,即用柴火化。如果死者是上层喇嘛,即将尸体置于特制的大锅内铁篦上,用油焚化,用银筷拣出骨灰,殓入木盒,筑藏式塔葬于其下,一般身份的人,则就地深埋,恢复地表原貌而不留坟头。清朝以后则开始留坟头。也有将骨灰投入河里的,据说亡灵顺流入海,进水晶宫极乐世界。
蒙古人也有土葬和聚族安葬的习惯。这种祖茔,蒙古人称为“厚其德”。一经确认为其氏族“厚其德”的地方,百步以内,其他民族不再殡葬。非正常死亡的人不入祖茔,要另择吉地安葬。
彝族少女的“换裙”仪式
在大小凉山地区,彝族少女成年时要举行一种神秘的“换裙”仪式,彝语叫“沙拉洛”,意为脱去童年的裙子,换上成年的裙子。
彝族少女在“沙拉洛”之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的童裙,梳的是独辫,耳朵挂的是穿耳线。“换裙”仪式举行之后,就要穿上中段为黑蓝色的三接拖地长裙,原先的独辫要改梳成双辫,并要戴上绣花头帕,挂上耳坠。
举行“换裙”仪式后,少女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赶场、看赛马、耍朋友、谈恋爱了。“换裙”时间是根据少女的发育情况而定的,一般选在十五六七岁之间,多择单岁。因为在当地彝民看来,双岁“换裙”会多灾多难,终生也不会吉利。至于“换裙”的具体日期,则要请老人好好地择算一下,才能最后定下吉日佳期。由于“换裙”是女子由童年到成年的标志,作为父母对此都非常重视。特别是母亲,她是女儿的贴心人,也最了解女儿的*状况,在临近换裙前就热心地为女儿准备好了头上戴的花边黑色哈帕、新裙,以及颜色各异的珠子和领上的银牌等服饰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