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中学生科普知识图文百科 > 第一节 礼仪民俗

第一节 礼仪民俗(2/2)

目录
好书推荐: 替身女友 中学生必读世界经典名著 灵魂国 超级鸟人 中外著名传说故事选 圣域轮回 中外名家随笔精选集 中老年朋友营养、健康配餐一本全 仙路飘摇 女神计划

“换裙”这天,主人家像过节一样喜气洋洋,富户要杀猪宰羊,大宴宾客;穷户最少也要杀鸡泡酒,招待亲邻。一大早,男女宾客便纷纷登门,送礼祝贺。按照当地俗规,举行“换裙”仪式时,绝不允许任何男子在场,只邀请女亲女友参加。“换裙”仪式因地区不同,各有千秋。有的地方是请一位成年女性坐在果树下抽打一只小猪,待猪死后,将死猪在“换裙”少女的头上连续转几匝,以此来驱除邪恶。然后为姑娘挂上耳坠,梳成双辩,再换新裙。有的地方则先假设一物为夫方,如树木或磨子,然后把少女打扮成一位花枝招展的“假新娘”,由一位成年妇女背着,围绕假设之物走三圈,即算结婚。

在仪式进行的过程中,有的地方仅由妇女们说些逗笑少女的风流话和祝愿词,有的地方则一直在歌声和笑声中进行。先由为首的姑娘用歌声挑逗、审问“换裙”的少女,问她喜欢谁?是喜欢好吃懒做的人,还是勤劳勇敢的人?是喜欢诚实忠厚的人,还是喜欢投机耍滑的人?面对审问和戏弄,“换裙”少女一般不开腔回答,只是低着头羞涩低坐着,规规矩矩地接受一切审问。所有审问的内容一概由坐在少女身边的一位姑娘越俎代庖,一一作答。

最后,为首的姑娘总是独唱这样一首歌:要戴银牌要亲手系,要戴珠链要亲友串,要找知心人要亲自选。唱完、闹完之后,便请一位漂亮、能干、相好的妇女给“换裙”者梳头、带哈帕,将原来梳在脑后的单辫梳结到前面来,正中分开,在耳后梳成双辫,再戴上哈帕。额前的刘海用少许水打湿抹光,使之整齐发亮,以显示少女情窦初开、秀丽端庄。再佩上艳丽的耳珠,珠光闪烁,更有含羞藏娇、妩媚动人的神态。最后换上蓝、黑等对比强烈的三接拖地长裙,走动起来,步履轻盈,婀娜多姿,充满了青春的美丽与生命的活力。这是最美好的时刻,在场的妇女或姑娘都沉浸在美好的回忆或幸福的向往之中,从而使“沙拉洛”达到*。

“沙拉洛”仪式结束后,男子才能参加欢宴。大家席地而坐,愉快地吃着砣砣肉、荞馍和炒面等,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换裙”意味着女子已经成年,可以自由地找情人,谈恋爱。如发生性关系,只要不违反等级和血亲的限制,一般也不会受习惯法的处分。若女子怀孕,男方则赔礼或结婚即可。反之,换裙前的少女要受到严格保护,不准调戏、奸污,也不准非法同居,如发生此累事件,就必将受到习惯法的严厉惩罚。

摇篮边的礼仪——诞生礼

诞生礼是中国传统的诞生礼俗之一,多在小孩出生三天后举行,不同地区、民族形式多有不同,一般有祝福、保健、占卜等几层含义。

人的诞生,俗称“生日”。婴儿降生,是人生的开始,也是人生的大事、喜事,家人欢欣,亲朋相贺。

在莆田,诞生礼非常隆重,在婴儿降世后要持续整整一年。婴儿降生后十四天,举行个仪式,叫“十四朝”,届时舅家要置办十全果为婴儿祝福。出生满三十天,进行的仪礼叫“满月”,俗称“出月”。此时要做三件事:一是“洗儿”,旧法接生,婴儿要等到出月才给他沐浴。沐浴时,先举行仪式,备礼谢神告祖,然后用“午时草”(端午节留下的菖蒲牡荆等干草)烧汤为婴儿洗澡。澡盆中放涂红铜钱,请老年妇女(认为命好的)在厅堂上给婴儿洗澡。二是剃头画桃。婴儿浴后,用洁净的剃刀剃去胎发,只在囟门处,留下一小撮。再由其父或其祖父用雄黄在婴儿头顶画个大桃,谓能使其聪明长寿(莆田对上当受骗者有“头顶没有画桃”之说)。

之后,给婴儿换上新衣,戴上饰有“福”或“寿”字的小帽,挂上“长寿锁”,抱到厅堂拜祖先、拜灶公、拜长辈、讨“挂月豆”红包。三是给亲邻小孩们分红蛋。这天产妇娘家送来婴儿衣裤、鞋帽、襁褓、项圈、手镯、脚环及喜蛋(熟蛋壳染红)等贺礼。头胎婴儿若是男孩,还要办“出月酒”或演戏庆贺一番。

婴儿满一周岁称“周日卒”,俗称“对日卒”、“摸摸”。要举行“日卒盘试儿”仪式。这天婴儿外婆家送来小儿衣帽、鞋饰等。母亲给小儿穿上新衣服,然后在厅堂中地上放一只大“米筛”,内放剪刀、量尺、戥子、算盘、毛笔、书本、钱币等物,以此卜定婴儿日后的前途、爱好。此称“试日卒”、“摸摸”。“摸摸”时小儿要坐在一只小石臼上,意为坐石头上就有饭吃。

诞生礼——各族礼仪

回族

回族把出生视为一种大礼,保留着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孕育期,通常称妇女有孕为“有喜”。询问时,一般只说有喜了吗?而不能问你怀孕了吗?妇女在孕育期还有许多避讳和禁忌。如不送亲,不参加婚札,不见已故的人,不送葬。若在途中遇见送亲、送葬的,要尽快避开,不能迎面而行。在饮食上也有一些戒律,尤其注意的是不让孕妇吃兔子肉。据说吃了兔子肉,生下的小孩嘴和兔子嘴一样是豁的。也不允许孕妇平时随意讥笑别人的小孩,更不能笑有*缺陷的小孩。临产时,孕妇要洗净,尽快住进产房,这叫“占房”。

婴儿诞生时,产房除了接生婆外,一般连自己的丈夫也不得随意入内,门帘上要挂一个红绸或红布条条,提醒外人免进(在医院生小孩除外)。婴儿哇哇降生后,若是男孩,则在家庭或亲属、近邻中,选择一个聪明、诚实、勇敢的人首先踏进产房;如是女孩,要选择一个温柔、善良、勤快的人首先踏进产房,这叫“踩生”。回族认为,孩子出生后,谁先*产房,孩子的气质、性质就像谁。这是回族人民一种美好的祝愿和希冀。

接生婆接完小孩以后,主人要给她五至十元的补贴,有的还给实一件衣服。在孩子出生三天的时候,回族叫“三洗”,也叫“洗三”,要用热水洗掉孩子身上的污垢。这天,主人要用羊肉臊子面款待亲戚、朋友、乡亲,祝贺小孩平安无事,长命百岁。而乡亲、朋友在洗三这天,给月婆子送长面、油香、锅块、鸡蛋、肉等营养品,表现了回族内部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同心同德的风尚。有的月婆子在坐月子期间缺奶,就让家里人拿一个小碗收吃七家面,这叫“修渠引水”。

孩子满月后,还要举行满月礼,也叫贺满月。这天,要请剃头师理齐孩子头发,并根据头发的重量,相应地向贫穷人施散一部分钱财和物品。同时,将剃下的小孩头发,丸成一个小球,用线和沙布网住,连在小孩的枕头上,意为壮胆、吉利,健康成长。

上海等地回族穆斯林还给孩子留小辫、戴手镯、锁片,祝愿孩子长大*。贺满月,也要做饭菜、炸油香等,款待亲朋好友和孩子的舅舅、外爷、外奶奶等亲戚以及左邻右舍。孩子到了一百天,有的还举行“百日礼”,回族也叫“赶百路子”,祝福孩子一生中走宽阔的道路,奔远大的前程。

潮州人

人一生的礼仪主要有诞生礼、冠礼、婚礼、寿礼、葬礼。五大人生礼仪,潮州人除冠礼外至今还颇盛行。

诞生是人生的开端,诞生礼也是人生的开端礼。早在怀孕期间,就有许多习俗,如把怀孕称作“有喜”、“有身份”。孕妇还有许多保胎的禁忌,如:忌浆洗蚊帐被褥时淋开水,忌裁布、漂染、缝补衣服,忌拆床挪动箱柜,更禁修葺房屋,避讳丧事等。认为轻者将来孩子出生时身上会带伤疤、色斑,重者会导致残缺、死胎流产。有的孕妇被算卜先生认定是命带“天狗”的,为了使孩子不被“天狗”叼走,丈夫要到首饰店买一把银锁,趁妻子熟睡时悄悄地锁在她的脖子上。

临产前,有的地方还要到庙宇拜“催生婆婆”,保佑顺产。怀孕至十个月,孩子尚未呱呱坠地,娘家就要“送催生”,派人送来一只熟鸡蛋,祈望象母鸡下蛋一样顺当、平安。

接生后,有的地方要把胎盘埋于江滨沙滩,说是埋得越深孩子的胃力越好,有的地方则把胎盘撒上草木灰密封于坛罐,置于床底下。

诞生礼的过渡期有许多礼仪。婴儿出生三至七天称作“上腊”,这期间要严格护理,产房不能透风,不能高声喧嚷,更不能搬动产房家具。所谓“上腊”是婴儿出生几天后,身体开始收敛,肌肉由红嫩变得蜡黄;再者,从前多土法接生,接生婆使用没经消毒的尖刀断脐带,容易染上破伤风菌,一般它的潜伏期为一周,所以,这算作一个危险期,若不严格护理会招惹不测。出生第十二天要举行“开荤”仪式,产妇开始由吃素转入吃荤,还要给邻里、亲朋送礼物。生男孩的要送糖糯米干饭,生女孩的要送甜“鱼春圆”(一种薯粉制的小圆子)。亲朋也要回赠白糖、面条表示祝贺。满月时要设宴请客庆贺一番,婴儿至此方能由产房出客厅。满四个月时还要举行“帕兴”仪式,外婆送来新衣服、新肚兜、新襁褓。从此,孩子方可穿新衣服、戴金挂银。

有的婴儿由于种种原因,体弱多病,难养,还要挂百家锁。即由父母到四邻一百家人家乞钱,买一把银锁,挂在孩子脖子上,象征着孩子为百家所有,不易被妖魔夺去。

哈尼族

哈尼族以接生、报喜、贺生、命名以及周岁礼等仪式来完成其诞生礼。整个仪式充溢的是庄重圣洁、喜气洋洋的气氛。哈尼族诞生礼中最核心的内容当属命名仪式,该仪式明确指出了新生儿在未来社会中将扮演的社会身份与角色。取名仪式往往择单日进行,最迟不能超过婴儿出生的第11天。取名那天,婴儿被第一次抱出屋外。取名之前,除杀好鸡、蒸好糯米饭之外,最重要的是要请一个八、九岁的儿童在院中央模拟劳动。通过这一仪式,郑重向世人宣告这个婴儿已由一个自然的人*而为社会的、文化的人。

维吾尔族

新疆人的出生、成长、婚配、生育、死亡与别人一样,不可能有新的内容和形式。但是独特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却使新疆人在人生过程中有着与别人不尽相同的经历。新生命即将出生,这是一件大事,各民族都以郑重的态度对待新生命的到来。塔吉克人在产妇临盆时在门口生起一团火、避灾祈福。塔吉克人在新生命诞生后立即向天窗处鸣枪三发,或者大喊三声,一是向人们宣布这家新添了一个男孩,二是用响声驱除妖邪。如果是女孩则不鸣枪,而是在婴儿的头下放一把扫帚,祝她将来成为一个恪守妇道的好女人。柯尔克孜、哈萨克等民族也有此俗。在过去没有枪的时候,用的是响箭。

满月酒与满月头

刚生过孩子的妇女,一般要休息一个月,身体才能逐渐恢复。这一个月的休息,俗称“坐月子”。婴儿出生后,一般也要在襁褓中过一个月,才能出门。这一个月对母亲和婴儿的健康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孩子满月就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人生仪俗。

满月那天,一般家庭都要办“满月酒”,也叫“弥月酒”。这天,亲朋好友携带礼物前来祝贺,特别是外婆,更是要事先准备好各种食品和孩子的衣裤鞋帽,早早赶来,看望小外孙和女儿。

在江苏、浙江一些地方,生活宽裕的家庭,不但要做满月酒款待亲友,还要张灯结彩,请来艺人演唱弹词助兴。陕西一些家庭做满月时还要请来皮影戏班,吹拉弹唱,热闹非凡。

满月礼中,最重要的仪俗要数“剃满月头”,电有些地方称作“落胎发”。这是新生儿出生后的第一次剃发。新生儿的胎发受之于父母,因此自古以来,剪胎发受到格外重视。

在浙江宁波,落胎发要请一位福寿双全的老太太来抱婴儿。在上海郊区,则由祖父来抱。还有许多地方,满月剃头的礼仪要请婴儿的舅舅来主持。

在浙江绍兴,剃发一般在堂屋进行,舅舅怀抱婴儿端坐中央,请来的剃头师傅先将一把嚼烂的茶叶抹在孩子头上,据说这样以后就能长出像茶树一样浓密的头发,并且不容易生疮。剃头也不是将头发全部剃光,额头要留一块方方正正的“聪明发”,脑后要蓄一绺“撑根发”(北方称“百岁毛”),而眉毛倒要全部剃光,据说这样日后男孩子能长成浓眉,女孩子能长出秀眉。剃下的胎发,一般也不随便扔掉。有的地方将胎发用红纸包好,挂在床头,按过去的说法,这样可以替婴儿压邪。

有的地方将胎发搓成球形,用红线串好,挂在床头镇邪。现在还有人将胎发制成胎毫毛笔,留作纪念。人的一生中只有胎发的顶端呈尖针状,所以胎毫毛笔就十分珍贵了。剃过满月头后,妈妈给孩子穿上新衣,戴上新帽,并把外婆送来的长命锁、关刀、梳子、圆镜等佩挂在孩子身上。这些小玩意儿各有不同的含义:圆镜能照妖、关刀可驱魔、梳子能辟邪、长命锁则能护佑孩子长命百岁。孩子满月以后,身体适应了周围的新环境,就可以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民间有满月后舅舅或外婆来接婴儿母子回娘家小住的风俗,俗称“走满月”、“过满月”或“搬满月”、“叫满月”。据《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浙江湖州一带“婴孩满月剃头之后,须与舅父怀抱前走,姑父撑雨伞遮于婴孩头上随之,赴街*一圈”。安徽寿春等地婴儿满月剃头后,也要请舅父抱着到大街上走一趟,如遇见行人,就同婴儿说:“认得吗?不要怕”。这种习俗都是让婴儿外出见见世面,将来不怕生人,举止大方,出息能干,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

旧时抚养一个孩子长大很不容易。满月,标志着婴儿已经度过了生命最为脆弱的阶段,在有些地区,还出现了表示喜庆的特别风俗。

在陕西等地,做满月有个特殊的习俗,叫“挂红”。这一天里,谁都可以给婴儿的爷爷、奶奶脸上抹红或者涂黑,宾主、老少均可任意笑闹。在陕西,满月要吃红蛋,酒席上要有红肉,卧室里要挂红门帘,以示喜*火,祝愿孩子一生都兴兴旺旺,红红火火。

满周岁的“抓周儿”

满周岁行“抓周儿”礼的风俗,在民间流传已久。宋·吴自牧《梦梁录·育子》载:“其家罗列锦席于中堂,烧香秉烛,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升斗戥子、彩缎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却置得周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者何物,以为佳谶”。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谓此为“小孩之盛礼”。

清末民初,北京民间仍然盛行这种小儿“抓周儿”礼。虽然,小孩儿周岁并不搭棚办酒席,也不下帖请客,但凡近亲们都不约而同地循例往贺,聚会一番。一般不送大礼(如贺幛、金银首饰)仅是给小孩买些糕点食物或玩具。另外,在习惯上,凡与小孩初见的长辈们,都用一挂白线,拴上钱币,给小儿套在脖子上,谓之“挂线”。(此礼平时也适用)。

“抓周儿”的仪式一般都在吃中午那顿“长寿面”之前进行。讲究一些的富户都要在床(炕)前陈设大案,上摆:印章、儒、释、道三教的经书、笔、墨、纸、砚、算盘、钱币、帐册、首饰、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是女孩“抓周儿”还要加摆:铲子、勺子(炊具)、剪子、尺子(缝纫用具)、绣线、花样子(刺绣用具)等等。一般人家,限于经济条件,多予简化,仅用一铜茶盘,内放私塾启蒙课本:《三字经》或《千字文》一本、毛笔一枝、算盘一个、烧饼油果一套。女孩加摆:铲子、剪子、尺子各一把。由大人将小孩抱来,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诱导,任其挑选,视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来测卜其志趣、前途和将要从事的职业。

如果小孩先抓了印章,则谓长大以后,必乘天恩祖德,官运亨通;如果先抓了文具,则谓长大以后好学,必有一笔锦绣文章,终能三元及第;如是小孩先抓算盘,则谓,将来长大善于理财,必成陶朱事业。如是女孩先抓剪、尺之类的缝纫用具或铲子、勺子之类的炊事用具,则谓长大善于料理家务。反之,小孩先抓了吃食、玩具,也不能当场就斥之为“好吃”、“贪玩”,也要被说成“孩子长大之后,必有口道福儿,善于及时行乐”。总之,长辈们对小孩的前途寄予厚望,在一周岁之际,对小孩祝愿一番而已。

通过小孩抓周儿,在客观上检验了生母、看妈、奶妈对小孩是如何带领的,是如何进行启蒙教育的。因此,有些家长并不迷信,但仍主张让小孩抓周儿,也是这一风俗得以*在民间流传的原因之一。

少数民族的抓周习俗如下:

朝鲜族

在育儿方面的习俗,有为“产神”致诚、度“三七”、“百日”宴贺、“抓周”等礼仪,其中以“抓周”最隆重。

婴儿过周岁生日,意味着在人生道路上安然地度过了第一个春夏秋冬,为此要设宴庆贺一则祝贺孩子的健康成长,二来寄托大人们对孩子的美好期望。

庆贺周岁生日,主要包括给“三神”(亦称“产神”)致诚,给婴儿穿生日新装、抓周、分食生日糕等习俗。

在孩子周岁生日的前一天,首先要给“三神”致诚。一张小桌上各放一碗大米、海带汤和“净水”(早晨先打的井水或泉水),谓之“三神桌”。桌旁还放一碗大米面蒸糕,由孩子的母亲或祖母,对着三神桌一边念叨着祈愿的话,一边虔诚地叩头致谢。

周岁生日这一天,要给小儿换上艳丽的生日新装。男孩的服装一般是粉红裤、彩袖袄、兰坎肩,脚穿乡花布袜。女孩的服装则是彩袖袄、红色长裙,脚穿乡花布袜。不论男孩女孩,都要腰系象征长寿的“晬囊”,身佩乡有牡丹、菊花和“寿”、“福”字样的“晬囊”。在“晬囊”的口袋绳上,还要栓系银妆刀、银斧、银销赃等各种佩物。

抓周是庆贺周岁生日的主要礼仪。先在一张炕桌上摆放刀、剪、弓、笔、书、线、钱、算盘之类的东西和几种糕饼、水果,谓之摆晬桌。在晬桌上摆放的糕饼主要有白雪糕(大米面蒸糕)、红高梁面饼、打糕、大米面饺子之类。其中的白雪糕意味着心地洁白,红高梁面饼意味着驱鬼避邪,打糕象征意志坚韧,饺子(没有馅)象征经纶满腹和胸襟豁达,彩虹象征前程灿烂。摆好晬桌后,在桌前放一尺棉面或叠放一条毛毯,而后由小孩的父亲或祖母把小孩抱到上面,让其随便抓取桌上的东西,以最先抓取的东西来判断其将来的志趣。首先抓取的如果是刀、弓,预兆将来能有武功;如果是书、笔,预兆将来会有文才;如果是糕饼之类,则预兆将来不会有大出息。

“抓周”结束后,把糕分赠给亲朋邻里。凡是得到晬糕的人家,都要回赠一些礼物作为答谢。

现在,朝鲜族人给小孩过一周岁生日,只有“抓周”一项内容。小孩抓取晬桌的东西时,在一旁围观的亲戚们,一边用各自不同的话语夸奖小孩,一边行为表现桌上放置一些钱币,借以表示祝贺。

回族

回族抓周礼也叫“岁礼”,回族俗称“抓岁”。这是回族当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礼仪,尤其有的回族生的第一胎,或有些没有生育能力领别人孩子的,则更重视这种仪礼。

回族小孩的抓岁仪式比较简单。当小孩一周岁时,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等都怀着喜悦的心情,在周岁的头天晚上或当天早晨忙忙碌碌、说说笑笑地准备岁糕。

回族对岁糕很讲究,选用优粉、红枣、香豆子粉、胡麻油等原料。岁糕必须做成圆的,厚约三四寸,直径一尺左右,用蒸笼蒸。讲究厚道大方。花样要新颖美观,一般由六至八个三角形组成。每个三角形上的图案必须是用面制作的牡丹、梅花、荷花等花草,忌讳用猫、狗、兔、羊等动物一类的图案。每朵花的中心放一个大红枣。岁糕做得既白又软,吃起来又香又甜。切糕人要请长辈或年老的人。有条件的回族还要宰鸡、羊,做凉粉,烩五香莱。由于回族分布在全国各地,做岁糕的习俗也不完全一样。有的地方的回族在抓岁那天,只须吃岁糕,不吃米饭、面条等其它主食。

在抓岁这天,还要邀请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的人到家吃岁糕。来宾一般要给孩子带上玩具等小礼品,表示庆贺。

举行抓岁礼时,主人要放一个大红桌子,桌子上喜欢摆上钢笔、毛笔、笔记本、《古兰经》和用纸制作的小飞机、小轮船、刀、剑及其他玩具等,尔后,由母亲或父亲把小孩抱到桌子前,让小孩任意抓。来宾和全家老小围着孩子一起观看,希望孩子能抓到一个比较理想的东西。

据回族习俗,如果孩子抓到了笔和本子,就意味着将来是一个能写会画、才华出众的文人学者;如果抱上了《古兰经》,就认为是个精通阿文、百问百答的阿訇,是一个真正的穆斯林;若拿起剑刀,说这孩子将来一定是个耍刀舞剑,好武尚勇的武士;如果既抓了笔又拿了剑,就认为这孩子会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大将,要抓到不起眼的小玩具等,则认为是个吃喝玩乐、贪图安逸、成不了才的“榆木疙瘩”;如果孩子什么也不抓,便说他(她)是个昏昏噩噩、一事无成的白痴、庸人等等。当孩子抓到钢笔、本子、《古兰经》一类的东西时,孩子的父母欢天喜地,心旷神怡,高高举起孩子庆贺逗笑,围观者拍手叫好!

抓岁仪式结束后,主人便端出岁糕、滚烫的烩菜,和来宾一起会餐一顿,祝贺孩子年复一年,吉庆平安,健康成长。有条件的回族家庭,以后每年在孩子的生日,都蒸一个岁糕,在自己家庭范围内庆贺、纪念,不请客人。这种习俗直到女孩长到九岁,男孩长到十二岁为止。

东非的巴朱恩族(其他国家)

流行一种类似中国“抓周”的起名方法,即将事先选好的许多姓名写在树叶上,让出生后七天的婴儿自己抓取,抓到哪个名字就用哪个;中非裂谷地带的民族因为地处“非洲十字路口”,自古以来战祸频仍,给孩子起名常常带有忧伤色彩,如卢格巴拉族常给孩子起名“懒惰”、“讨人嫌”、“小气鬼”、“没牛汉”,这往往是孩子父母的缺点或家庭窘境,带有自嘲意味;巴尼欧罗族则常给孩子起名“可怜虫”、“无家可归”等,这则是部族争端、疾病瘟疫等不幸事件的生动纪录。

隆重的潮汕*礼

小孩总要长成大人的,谓之“*”。据说古代法定的*年龄是男人二十岁,谓之“戴冠”,届时要行“戴冠礼”,女人则视十五岁为*,谓之“及笄”,也要举行仪式,但没有男孩子那么隆重。

到了当代,则不管男女都将十八岁为法定*年龄,可以享受权利,必须履行义务,在民间,则约定俗成地将十五岁视为*。

在全国各地,都有未满十五岁的男女(也有的地方只限男孩子)举行*礼仪式,只是繁简不同,要论行*礼的郑重其事,首推潮汕。隆重到市面上竟出现了为这项仪式服务的行业。不过,他们店前挂的可不是“*节用品”之类的字样,而是用大约纸写着“出花园”三个醒目大字,因为潮人称行*礼为“出花园”,“出花园”的店铺就是专为“出花园”的孩子服务的。

凡是行*礼所需要的用品,除食物之外,其它的店铺里应有尽有,像什么木屐呀、花篮呀、腰肚(腰兜)呀、桶盘呀、米筒呀、笔筒呀等等。中国人尚红,潮人尤甚,所以凡出花园的用品大都或添或刷以浓烈大红色,使得店内红光耀室,喜气扬扬。

儿女是大人的寄托和希望,谁都想把心肝宝贝的*礼办得如式如仪,而且现在大多数家庭只生一个,*礼更是“几十年等一回”,礼俗又有那么多繁文缛节,有几个能记得清楚?于是有的店家便免费向顾客提供有关这方面仪规咨询,以招揽生意。出花园礼仪,潮汕各县市大同小异。一般要先求神问卜,获知没有“忌讳”或“冲撞”,才能举行仪式。

礼仪的第一步就是沐浴更衣,沐浴的水要烧开后再降温,还要用泡上十二样鲜花,如百合、桂花、牡丹、芝兰、红花(石榴花)、玫瑰、百日红、千日红、九里香再加上榕树枝、竹枝、桃树枝、状元竹、青草等等,具体并无特别的规定,鲜花可随季节选用,但一定要凑足十二样。花最好取吉利好听的,唯有一样花不可泡于水中给出花园者沐浴,就是菊花,“菊”、“革”、“激”潮音皆相同,而不管是“革”还是“激”,都含有憋屈的意思,所以要忌讳。

沐浴时辰要选在正午。这边,儿女庄重地用香汤擦洗自己的身子,望着自自已不知不觉变得结实和粗壮的身体各部位,想象着天真无邪的童年岁月将要随“花水”而去,憧憬着如何当个像模像样的男子汉,那种心情,是既神秘,又新奇,也兴奋。

这时,得摆好红漆八仙桌,八仙桌上摆满了供品,再把公婆神、“花公”神、“花妈”神请来供在龛上,并跪下口中念念有词,进行祷告。

“香汤沐浴”完毕,母亲就让孩子“更衣”。其中穿红皮木屐,贴肚脐眼处要围上新肚兜的古俗是免不了的。穿带完毕,就在母亲的引导下跪拜公婆神,而后再拜花公花妈。在跪拜过程中,看到桌上供品,除了潮人敬神必备一些鱼肉、牲体外,八仙桌中间摆着一只大公鸡,这只大公鸡身上其他部位的毛都拔光了,唯有鸡头上留下一撮茸毛,很是惹眼。

拜过公婆神、花公花妈神,*仪式就告一段落,终于可以坐下来用餐,该请的亲族已坐了一桌,大家围坐一起,吃菜喝酒,为庆“*”。十五岁第一次成了宴席主人,不管胃口如何,桌上有两样供品是宴席主人所必须吃的,就是吃清蒸青鱼,潮汕人叫“乌鱼”,乌鱼肉可以不吃,但乌鱼脐必须吃,因为它很像男性*器的部分,潮人叫“鱼术”,必定得吃。再就是那只留下一撮茸毛的公鸡,最好整个鸡头吞下去,再不济也要意思意思咬几口。吃“鱼术”、咬“公鸡头”,其用意是希望男孩子长大之后能做个真正的“男人”,更希望长大之后,“宁为鸡头,勿当牛后”。男孩子用公鸡,如是女孩子则用母鸡,母鸡能下蛋。咬了鸡头,吞下“鱼术”,母亲就将行仪式时焚化的纸、香灰连同香炉一起丢弃野外,算是真正告别童年,*礼仪式原则上全部完成。

说是“原则上”,是因为对当事人来说还有“尾声”,这一天,他必须躲在自己房里,不得外出,更不得和小孩子玩耍。有的人家更讲究,其母亲会为他买来一只猪肚子,煮熟了他躲在门后独自享用。此俗也有说法,叫“换肠肚”。

潮人为何将*礼称为“出花园”?其意是花公花妈是保佑小孩子平安的神,未成年的男女可以在花公花*园子里过着天真无邪的童年生活,到了十五岁,应该走出花园,承担*的责任。这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所以出花园仪式要办得隆重认真。

至于公婆神原型是谁?说法不一,有说是唐朝汾阳郡主郭子仪夫妇,有说是周文王夫妇。总之皆取其多子之意——郭子仪有八子八女,周文王有子九十九个……。

中国的祝寿礼仪

生日,是每个人的节日,而其他节日都是大家的。孩子们特别爱过生日。过生日,就能吃到香甜可口的生日蛋糕,收到各种各样的生日礼物。也许很多孩子不知道,吃蛋糕、吹蜡烛原是从西方传来的风俗。

那么,中国传统的过生日是怎么过的呢?按中国的传统习惯,孩童和年轻人的生日称为“过生日”或“做生日”,而对老年人则称“做寿”、“庆寿”、“贺寿”。一般来说,逢十的生日,如十岁、二十岁,是比较重要的生日,要办得格外隆重一些,而每年一次的生日则简单一点,一般不请客,就在家里自己庆贺一下。

西方人过生日的传统是吃蛋糕,而中国人的传统是吃面。唐人笔记里有这么个故事:唐玄宗当上皇帝后,渐渐冷落了自己的患难之妻王皇后。有一天,王皇后用一件过去的事情来提醒唐玄宗:“你忘了当年我脱下新背心去换了一斗面粉,为你做面条过生日的事吗?”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生日吃面条的风俗最迟在唐代就已经流行于世了。面条,细白而绵长,可象征长寿。所以这个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中国是个尊重老年人的国家,为老年人庆寿诞是很重要的事。一般五十岁以上过生日便称作“寿”,特别是以十为整数的寿诞(俗称“整寿”),更是倍受重视,格外隆重。

民间有不少关于做寿的禁忌。比如,不少地方有“男不做十,女不做九”的习俗,因为在吴语方言中,“十”与“贼”,“九”与“鸠”谐音,鸠为凶悍之鸟。也就是说,男不可做“贼”,女不可为“鸠”。另外,民间还普遍流行七十三岁、八十四岁为不吉之年的说法。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七十三,八十四,阎王请你商量事”,意思都是说这两个岁数是人生的一大关口。据说这种习俗与孔子、孟子这两位圣人的终年有关。相传孔子是七十三岁死的,孟子是八十四岁死的,既然连圣人都过不了这两关,那么一般老百姓就更不用提了。

给老人和长辈做寿,一般都由子孙出面张罗。正逢寿诞的老人称为“寿星”、“老寿星”或“寿翁”。按旧时习惯,做寿这天,亲戚、晚辈、世交故友都要携礼前往祝寿。传统的寿礼有寿幛、寿联、寿烛、寿桃、寿面、寿糕等。寿幛、寿联是上面写着祝贺、吉庆话语的丝帛长轴。常用的吉庆语有“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之类。

祝寿仪式习惯在中堂举行,堂上挂一个大大的“寿”字,两旁挂上寿联,四周陈列亲友馈赠的寿幛、寿联,香案上摆满寿桃、寿糕、寿烛等寿礼,堂内张灯结彩,红烛高照。寿星坐正中,接受亲友、晚辈的祝贺、叩拜。拜寿仪式结束后,摆筵设席招待来宾,最后一道必是寿面。在江南一带,吃寿面时,各人要从自己碗里先挑出数根面条,加到寿星碗里,这叫“添寿”。碗里面条不能盛得太满,因为“满寿”为不吉,“满”即意味着“尽”和“终”。

传统做寿少不了面做的寿桃,桃子当然不是一年四季都有的,于是用面粉来做寿桃便相沿成俗。

旧时民间还有“借寿”之俗。人们认为寿命虽本在天,但寿命也像钱财一样可以出借。要是家人生了病,医治无效,便认为寿期已到,这时若有人借寿给他,便可能延长寿命。于是,子女、至亲就斋戒沐浴,亲往宗庙拜祷上苍,表示自愿借寿给病人。俗传此举一定要完全出于自觉自愿,要是病家请托或他人说合,就不会灵验。如果病人偶然转危为安,大家便认为上天的神祗已同意借寿,于是便焚香许愿,祷谢上苍;如病人还是不行了,自愿出借寿数的人也要祷告上天,以取消前愿,免得阎罗判官稀里糊涂,把寿数错给了别人。

现代人无论是过生日,还是做寿,都基本上抛弃了过去的迷信观念,而是着意于庆贺一下,以表示长辈对晚辈的厚爱和晚辈对长辈的感激、孝敬之情。

丧礼礼仪

人生如同一场大戏,诞生礼是其序幕,婚礼是*,而丧礼呢,就好像是这场戏的最后一幕。

中国自古就有“生有所养,死有所葬”的信条,自古以来就将丧事看做是家族的一件大事。汉族的丧葬礼仪在周代已初具规模,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一整套庞大而复杂的礼仪。这些礼仪,既体现出人们对死亡的理解和所持的态度,又反映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其中既融入了许多封建的迷信色彩,也折射出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土葬、火葬、水葬、*、悬棺葬等多种丧葬形式,其中土葬是中原地区汉族最为通行的葬式,“入土为安”是古时人们的普遍观念。

汉族传统的丧葬礼仪,大致有停尸、报丧、守灵、招魂、吊丧、殡仪(也称“入殓”、“大殓”)、出殡(也叫“送殡”、“出丧”、“送葬”)、安葬等程序,整个过程庄严肃穆,隆重气派。

服丧期间人们穿戴的服饰也有不少规矩和讲究。现在中国农村办丧事,还常常可以看到披麻带孝的做法。一般老人去世了,其长子、长媳要带“重孝”。重孝的穿法是身着用麻布缝制的麻衣。这种麻衣剪裁时剪断的地方不滚边,让布毛头外露。穿上麻衣后,腰系稻草绳或白布条,头戴麻布帽,脚穿孝鞋,这是长子的穿法;长媳还要专梳一种头,头发梳成内外两圈,用一支玉簪把两圈头发穿起来,系上白头绳,一大一小拖在身后。

披麻带孝,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丧服制度。周代的《仪礼》中记载了一整套服丧礼制,后代的丧服制度,基本上都是根据《仪礼》拟订,只不过随着社会风尚的更替,稍有变化而已。古代丧服有“五服”之分。五服指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服色,以表示不同的亲疏远近关系和哀痛程度。一般来说,越是亲近的亲人,丧服形式就越粗陋寒碜。五服作为一种传统丧服制度,在中国流行了几千年,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习俗越来越少见了。

现在城市里一般以佩戴黑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女司也可头插白花、披白纱。服装上也没有太严格的要求,一般以深色、素色来表达庄重、肃穆和哀悼之情。

出殡是丧葬仪式的*。所谓“出殡”,就是把死者送往坟地安葬,丧家通常要请一位有相当组织能力而又通晓丧葬俗仪的人充任司仪,出殡礼仪都由他来指挥。开始出殡时,孝子在司仪指引下,行“起柩礼”,孝男孝女一律重孝,大哭跪拜、烧纸,离开灵堂,让棺木出门。出殡队伍的安排也很有讲究:灵柩前是孝帽、挽联、纸扎(金山银山、箱柜床铺、大型车马等),灵柩后是孝子、司仪、乐工和众多送葬的亲友,路上孝男孝女放声大哭,乐工的唢呐锣鼓响声喧天。灵柩上有的还带有棺罩,罩前系几条长长的白布,让孝男用手牵住,这叫“扯牵”,表示挽棺,孝女也在灵前行进。

陕北地方出殡时同村人还在自家门前点火,俗称“打柴火”。出殡时,长男要头顶纸灰盆走在灵柩前,由其舅父搀扶。走到村外的十字路口,要把灰盆摔破,摔瓦盆者一定是长男,如长男已殁,则由次男继之,这象征着家产继承人的地位。到坟地后,孝男孝女跪在墓穴两侧恸哭,等乡亲们将棺材放入墓穴后,由主要的孝男孝女*墓穴,用纸擦拭棺木,这叫“封墓”。封墓后才能封墓口,并给墓上加土。随后,司仪引孝男孝女行“安葬礼”,再把带到墓地的纸扎全部焚化,并做最后一次祭奠。出殡仪式到此才算结束。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风俗习惯进行了猛烈的冲击。中国城市率先改革旧的丧葬习俗。一种新型丧葬礼仪逐渐形成,整个丧葬仪式就变得更为简洁,旧时的报丧被新式讣告所代替;旧时复杂的丧服礼制被身着素服、臂戴黑纱、胸佩白花的新式做法所取代;追悼会和向遗体告别仪式替代了以往冗长繁缛的人殓仪式;花篮和花圈替代了纸钱、锡箔,低回沉痛的哀乐代替了摧肝裂肺的哭丧。

人生的最后一幕,在现代科学和现代文明的光辉映照下,呈现出越来越简洁明快的趋向,这是人类更为理智、更为成熟,也更富有人情味的表现。

目录
新书推荐: 红楼窃玉 港综:开局抽死签 兼程1995 我在俄国当文豪 重生之煤老板旗下的艺人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队魂 异世纪福音圣男 我在诡异都市当剑豪 四合院,傻柱:我这辈子父母双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