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人物:张居正(1/2)
1超越时代的人
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总有一些人是超越时代的,不能以常人的目光和思维去衡量。
我想用我自己曾经写过的一句话,作为这篇总结性文章的开场白,然后借用一首诗。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这首诗与这部小说的主角之一张居正无关。
但也有一点关系。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都知道,尤其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堪称千古绝唱。
起点卧虎藏龙,相信很多朋友读过。
个人觉得,不逊色于《过零丁洋》。
这是明朝著名谏臣杨继盛,因为直谏被推上断头台,面对刀斧手时写下的,叫作《就义诗》。
诗的意思是:我本为浩然正气而生,现在即将死去,浩气当还于太虚,但我的丹心永存,照耀千古。生平报国之愿未能实现,只能留下忠魂继续报国以作补偿。
这是何等的气概!
为什么写张居正想到这首诗?
因为杨继盛是张居正的同学,也就是嘉靖二十六年的同科进士。
但主要也不是因为这个,而是因为这首诗里的几个词,以及它所赋予的气节:浩气、丹心、报国、忠魂。
而且诗的前两句,非常适合张居正,他有浩然正气,他的丹心足以照耀千古;后两句却不适合,所谓同学不同命,张居正比杨继盛幸运得多,他的报国之愿得以施展。
写这篇文章,算是我的一个小总结,因为一路摸爬滚打,《越古回今》这部小说也快接近尾声了(其实按照提纲,还有一百多万字的内容,但必须结束),时不时地生出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
写得并不讨好,第一次连载过百万的小说,的确有些摇晃。
但还是凭着毅力,坚持写完了,没有太监。
在这过程中,我也不断学习总结,不断摸索网文的写作技巧、语言风格和写作套路。
无论怎么说,自以为还算用心,毕竟两百多万字,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的,只是笔力有限,兼之方向(或叫套路)上有所偏差,所以还需磨炼。
曾经一位好友对我说,你读的小说还是少。我当时听了不以为然,如果我都算少的话,那……后来在写作中发现并明白,原来他说的与我想的不在一个频道上,他所指的是网络小说,而我接触更多的是传统小说,两者有很大而明显的分野。
张居正是这部小说的第二条线。因为是穿越的类型,自然要改人物,改历史,以弥补遗憾。
然而遗憾的是,张居正的命,从一开始就想改,但直到最后也没改成。越写到后来,随着对张居正这个人物理解的越通透,越发现他的命不好改,太刚。
对于小说而言,必须承认,这是我的问题。就应该改嘛!因为是小说,还遵循什么历史?能爽为什么不爽?
争取下部吧。
2改命成功
但也改了好多人的命,或叫命运。
陈皇后的命,我改了。
因为她真是一个善良的女子。我觉着这是女人最珍贵的品质。她膝下无子,本就受到冷落,穆宗皇帝又英年早逝,可想而知她在后宫有多么孤寂。
好在李贵妃(李彩凤)视她如亲姐,以致两个儿子万历皇帝朱翊钧和潞王朱翊镠都视她为亲娘。
冯保的命,我改了。
他是个狠角儿,该笑的时候,笑得比谁都开心;该哭的时候,哭得比谁都难看,该狠的时候,吃了你都不吐骨头。都说太监无心,若是有心,当不好太监。
这一点,在冯保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不可否认,他有才华,有远见的卓识,是太监中的极品,坚决拥护张居正的改革,紧紧抱住李彩凤的大腿不放(这么说,好像有点亵渎那个红颜非祸水、掌权不弄权的女神。不过没关系,反正冯保胯下没有那个不可描述之物)。
邵方的命,我改了。
那是一个草莽英雄,所以成全了他一个“江湖大佬”的侠名,让他自杀,而非他杀。
任何一个时代,做大侠,做英雄,都不容易,需要巨大的勇气,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
邹元标的命,我改了。
夺情五君子,我唯独没有让他挨廷杖之苦。明朝中后期的廷杖没有人性,要脱了裤子在大庭广众下打屁股……大人啊,可不是小孩儿。虽然清流士子不以为羞,反引以为荣,但实在不雅,廷杖后简直不堪入目。
反对张居正夺情最坚决的是邹元标,廷杖后他两腿几乎残废;而后勇敢地站出来为张居正鸣冤的依然是他。要知道那时候墙倒众人推,没几个人敢为张居正呐喊。
大明,天子守国门,硬气得很,皇帝被掳走,老子不要,另立一个,想要挟我,哼,没门儿!虽然皇帝没两个像样的,好像做皇帝对他们来说是副业,但无疑这是中国最有骨气的朝代,从始至终不缺耿直正气、铮铮铁骨的臣民。
可即便如此,像邹元标这种人,还是很少见。
我由衷地佩服。
3改命失败
但改命,一到张居正这里……就黄了。
许多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张居正性子太刚,尤其是万历新政取得一定成效后,刚得像一把锋利无俦的宝剑,随时随地铮铮而鸣,别人碰不得,一碰,不是你伤,你死,就是他裂,他断……
但最要命的也不是刚,大明一朝,比张居正刚的人多了去了,比如杨继盛、海瑞、邹元标、张同敞、杨涟……数不胜数。张居正素以稳重沉敛著称,其实最要命的是他手握大权,所以这柄剑可以肆意挥洒,砍向他认为需要砍的地方。
绝不留情!
每次读到张居正的事迹时,我脑海中总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个人:敬爱的***总理。在性格和做事风格上,他俩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正因为张居正的刚,和他手中的权,以及他的满腔热血,所以要改他的命……不容易。
但还是那句话,作为小说,是我个人的偏执。很多时候,偏执是病,得治。
4英雄都是时代的孤独者
许多事,张居正明知不可为,却偏要为之,倒不是因为他过于膨胀自以为是,而是始终抱着一颗“向好”之心。
什么是英雄?
什么是理想?
每个人都有英雄梦,每个人都有理想。
但更多的人,一旦遇到冰冷残酷的现实后,理想,理想,最后也只是沦落为心理随便想想而已。
你可曾记得儿时的梦?
你可曾记得你许下的诺言?
理想的背后,是勇敢,是勤奋,是汗水,是泪水,是寂寞,是一颗始终不渝的初心。
张居正做到了。
所以他将自己的理想变成了现实,成为时代的英雄。
但所有的英雄都是寂寞的,甚至越优秀越不能容于世,因为他们超越时代的勇气和智慧,通常不被人理解。
反过来说,若没有面对寂寞与孤独的勇气,又怎能成为时代的英雄呢?真正的英雄,无一不是时代的孤独者。
因为要做大事,必须守得住寂寞,站得高望得远,无畏虚名,唯有这样,方可举重若轻,一头扎进自己喜欢的事业中。
5一人挑江山
有不少人评论说,明朝276年的历史,后76年历史,是张居正一个人撑起来的。
虽然有点夸张,但也不是没有道理。
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
他能开创出万历中兴的盛世,离不开李彩凤和万历皇帝的支持,离不开冯保里应外合的默契,离不开徐阶的越级提拔,离不开高拱打下的基础,离不开戚继光、李成梁、俞大猷、殷正茂、谭伦、王崇古、方逢时这些守卫疆土的战将带来的和平环境,离不开王国光、朱衡、潘季驯这些治世能臣的鼎力相助……
但我经常在想,人与人之间还是有差别的。尽管有些人认为,没有你地球照转,你能做好,别人同样能做好。
可能绝大部分适用吧,但真不能一竿子打死。
万历初期,没有张居正,还真不行。
我这么下结论,不是刻意夸大一个人的力量,好像违背了历史唯物论和认识论,但我宁愿相信这是个事实。就好比,没有老毕的《星光大道》,谁来主持都歇菜,不承认都不行。这个时候就能看出,人有时候也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