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秘闻(2/2)
在湖南长沙,朋友聚会喝酒吃饭,必点得一门菜,就是这剁椒鱼头。
吃的过程中,那是吃得满头大汗,还不停歇,继续吃他们的至爱剁辣椒鱼头。
吃到最后,连一点剩鱼汤也不放过,他们要煮一碗白面,下到鱼汤里,把汤汁吃掉。
面条在小米辣椒鱼头汤的浸泡下,即有鱼鲜味,又有辣味,虽然辣味被冲淡,吃起来还是很辣。
随后每人瓜分一碗,作为最佳美食,撑起圆圆的肚子的最后角,才满意地摸着肚子,心甘情愿地离开。
至此,这剁椒鱼头真的是一道充满了鲜辣,可口,绝味的菜肴。
……
此刻,苏临风感觉自己嘴里竟似乎有些干渴,也许是大脑里渐渐充满了辣椒和鱼头的香辣……
苏临风起身,来到饮水机前,给自己倒了一杯热水,口贴进杯子,微微吹着……
喝过水后,苏临风看了一下自己任务得到的奖励,这几天,忙碌着不停,他虽得到了提示,却没有去接收。
学得东西太多了,他需要缓缓。
他走到窗户边上,眼睛微闭,大脑中开始接收一道道信息。
良久后,他睁开眼来。
这次奖励的东西,还真是有趣。
一份敦煌酒枣见闻学习书。
学习书里面重要讲到了,敦煌的酒枣。
在敦煌著名的鸣沙山,那里土质肥沃,盛产枣类。
敦煌酒枣用鸣山大枣特制,它个大味甘、营养丰富,外表光亮、红中透黑,宛若红宝石,风味独特。
每年九月上旬,鸣沙山的枣子红了,红亮光鲜的挂满枝头,映衬着黄色的土地和萧杀的秋景,绘画出一幅美丽的西部风情画。
那里的人们在摘下的红枣里,挑选个大饱满的鲜枣,用高度白酒拌搅浸泡,封存瓦坛中,冬春启封,鲜活如初,枣香酒香飘逸,使人馋涎顿溢,醺醺欲醉。
泡透的酒枣,随吃随取,芳香异常,虽用酒腌制,多食也不会醉。
其中还对酒枣始定年,营养价值,酒枣做法详细阐述。
讲到鸣山大枣是1979年发现,1983年定名,果实特大,圆筒形,皮厚红褐,果肉绿白,致密酥脆,汁多味甜。
大枣中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
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滋养阴血、缓和药性的功能和抗疲劳的作用,能增强人的耐力,《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都有记载。
酒枣,比较讲究,选择酒枣原料以生食品种为主,要个大、形整齐、肉质疏松、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
继而择无病虫、无损伤、无裂纹、新鲜、干净的红枣,洗净晾干备用,用封口的坛、缸、罐、瓮等盛装,将上等白酒倒入阔口容器内,白酒60~65度为宜。
随后将枣全面蘸酒,再放入盛装容器,放满后,将坛口密封,不透气,置冷凉处储藏,经过一个月左右,酒枣成熟,即可食用。
苏临风对于敦煌是早有耳闻,所知敦煌是沙漠里的一颗明珠,也是座历史文化名城,以敦煌石窟、莫高窟壁画闻名天下。
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欧洲的丝绸之路上,曾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
如此名胜古迹之地,他却是没有去过的,不过,让他感到意外的敦煌那边的人还能把枣做酒……这让他有点小惊喜了。
世界之大,真是无奇不有。
下面,是一本技能学习书。这就让他感到不仅是有趣了,更多是……
少时,他在乡村,知道:
做木器的叫木匠,
织篾器的叫篾匠,
打铁的叫铁匠,
凿石磨的叫石匠,
做房子的叫泥水匠,
染衣服的叫染匠,
缝衣服的叫裁缝匠,
总之有手艺的人,才称得上匠,
乡村的匠人,且多半好吃,如铁匠喜欢炖汤,木匠喜欢爆炒,泥水匠喜欢焖红烧肉,好像还各有方便。
长大后,苏临风发现到了真正有小工的工厂里,却发现匠字都没有了,木匠改称了木工,泥水匠叫泥工,特别是那个铁匠,居然叫做锻工。
苏临风也有好长一时间,对锻工不能理解,为什么不叫铁工呢?既然木能木工,泥能泥工,铁就不能铁工而叫成锻工,锻工不是分明也在打铁么?
有一次,苏临风看见有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走到一位师傅面前叫了一声老铁匠……那师傅道,请不要叫我铁匠,叫我锻工。
像是和铁匠……
苏临风细查了一下辞典,发现锻真的就是打铁:锻,小冶也。——《说文》。按,熔铸金为冶,以金入火焠而椎之为小冶。
原来锻工,是没有错的,铁匠的称呼,乃乡间民语。
锻,就是锻打,就是叮叮当当地举锤击打,打得火星四溅。
而锻又通段,段字又引申出另外一个字眼,就形成一种古老的技术。
那便是段脩。
段脩说的是古时候,人们在石板上面,搁了肉,再放上姜、桂皮等香料,用木棒敲打,打成肉饼,再晒干了,这就叫做段脩。
段的本义就是在崖上的石头上敲打,甲骨文里面,殳是指兵器,手执兵器在石头上敲打就是段。
而段脩,是温州现今还保留的一种美食……
不过,很少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