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胡服骑射(2/2)
而赵诚“舍弃兵车,改良军服,骑兵决胜”的理论,则是由“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演变而来。此前赵诚已从兰心处得知,当今天下北方之地,并无自己原先时空里一直威胁中原的游牧民族,因此“胡服”两个字是万万不能提起的,至于赵武灵王四个字更不用说了。于是他便活学活用取其精髓,改成“舍弃兵车,改良军服,骑兵决胜”十二个字,再一一向赵玉嫣解释。
正因为此时没有北方的游牧民族,赵诚预计他的改革主张所遇到的阻力也会小很多。当年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之时,许多王亲国戚和大臣纷纷反对,理由就是中华礼仪之邦怎能去学习胡蛮,还要穿他们的衣服,那不是自取其辱吗?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等人就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赵武灵王驳斥他们说:“德才皆备的人做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对策的,怎样有利于国家的昌盛就怎样去做。只要对富国强兵有利,何必拘泥于古人的旧法。”
公子成等人见赵武灵王动了真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在下面散布谣言说:“赵武灵王平素就看着我们不顺眼,这是故意让我们穿胡服羞辱我们。”赵武灵王听到后,召集满朝文武大臣,当着他们的面用箭将门楼上的枕木射穿,并严厉地说:“有谁胆敢再说阻挠变法的话,我的箭就穿过他的胸膛!”公子成等人面面相觑,从此再也不敢妄发议论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这才得以顺利推行。
而此时的赵诚,则根本没有当年赵武灵王的这个顾忌,干脆就直接说这种宜于骑射的服装,就是他专门为骑兵设计出来的,反正这时谁也不知道“胡服”是什么东西,长什么样子,赵诚也就心安理得、无所顾忌地大吹法螺。
与南越国北方大营几次战斗,由于南方战马不及北方肥壮,武秋月自知已方的兵车对上赵国的兵车胜算不大,因此别出心裁,想出利用弩箭连射对付赵国兵车的战术,这一下便让赵国江南大营的兵车吃尽了苦头,当赵国战车气势汹汹向南越军冲击之时,南越军则是以三到五排弩手站立阵前,前排卧、跪、蹲、后排则采取站姿,前排发射之时后排则装填弓箭,如此轮番发射,对赵国战车构成了极大威胁,一旦拉动后车的两匹马中有一匹倒下,就会导致整个兵车速度大减甚至翻倒,反而影响到后面的兵车行进路线,极大压制了赵国引以为傲的兵车的冲击力。这也是赵玉嫣与武秋月对垒多次,但根本占不到什么便宜的主要原因。
但是如果把兵车换成赵诚所说的骑兵,那结果就完成不一样了。骑兵可以利用比兵车快得多的速度优势,在进入南越国弓弩手射程以后,快速穿越双方的距离,即使有伤亡,也肯定比兵车小得多,而且不会相互影响。一旦前锋骑兵冲入了南越弓弩手的阵地,搅乱了弓弩手的阵形,使弓弩不能有序发射,就会给后方骑兵更多的冲锋时间,当有足够多的骑兵冲入弓弩手的阵地时,手中武器只有弓箭的南越弓弩手,在骑兵面前只有束手待毙的份。
解决掉南越弓弩手之后,剩下的兵车和步兵就更不足为惧了。以骑兵对付庞大笨重、转向不灵的兵车,优势可以说是一边倒,骑兵可以充分发挥冲击方向灵活、善于快速迂回的特长,寻找南越兵车阵中的破绽,乘虚捣敌,再分而击破之。
兵车既破,南越北方大营最后剩下的步兵,将面对赵国的骑兵和专门保留用于对付步兵的兵车,结局只能是一个:赵军对南越步兵单方面的杀戮。
至于南越军主帅武秋月,在已方大军覆灭之后,只有落荒而逃的份,但面对战马素质出众,速度上有绝对优势的赵国骑兵,被追上并包围那是必然的事,如果她不想选择引颈自刎,那就只能束手就擒。
一堂军事理论及战场推演课讲完,赵诚已经是口干舌燥,转头向帐中众人望去,却见以赵玉嫣为首,帐中所有人,包括首次听闻骑兵战术的兰心和兰慧,都是一副目瞪口呆,满脸震惊和难以置信的表情。
而有着丰富军事理论知识和战场实践经验的赵玉嫣,则在听完赵诚对改良军服式样,重新训练出一支骑兵,以及如何利用骑兵机动性强的优势进行战斗的解说后,立刻便查觉了骑兵这支“新兵种”的种种好处,以及兵车和步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而赵国由于地沃草肥,出产的战马素质大大优于南越,更适合用于骑兵的组建,骑兵,这支赵诚口中的新式部队,仿佛天生就是为赵国准备的一般,有这样一支部队在手,赵国从此便会纵横天下,战则必胜!想到这里,赵玉嫣哪里还按捺得住,腾的一下站了起来!
(《神龙血记》到现在为止接近六万字了,全是小戈春节这几天整天闷在家里码的,几乎都没有出去活动过。小声说一句:给点推荐票鼓励一下好吗?推荐越多,小戈写得越卖劲,更新也越快!)